当代艺术创造性与双语思维的互动

前言

艺术教育中的美术教育和当代艺术创造活动的开展方式关系着艺术的价值取向,也关系着参与者创造性思维的多角度培养与发展。 [1]在双语环境下,按照要求,需以第二语言等进行交流互动,通过实际的展览空间等公共教育和课堂互动实践环节,获得最大的感触和体验,并由此过程的新颖模式提高参与者的兴趣,国外教育思维和模式的吸收、提取和使用也使得这种气氛更加自由活跃,激发参与者对艺术和技巧学习的浓厚兴趣;在第二语言的交流环境中,美术作品显示出了一定的高完成度和更为丰富的创意表达。跨学科跨领域的融合式互动实践,更是使参与者在无形之中得到了多方位多元化的同步发展。

需要强调的是,所谓双语并非简单的加法,也不是机械地、模式化地增加一些语言的规范用语,也不是将内容完全翻译成其他语言,而是用两种语言进行互动交流,在用母语的基础上,有规律有计划地对其他语言进行使用,将当代艺术的创造思维与语言学教育建立崭新的关系。

在这样的过程里,结合当代艺术对参与者的思维发展产生的多种不同影响以及过程互动体验,大致可将艺术教育中当代艺术创造性思维与双语思维的互动交流的影响与启发归纳如下:

1 美术和当代艺术创造性培养中的双语思维对参与者的影响

作为艺术教育的美术和当代艺术是一门视觉艺术,是一种传递和表达,是另一种可以用来交流的语言。但不论是美术和当代艺术知识,或技法的学习,还是艺术作品的创作,都必须通过自己大脑的思考和感悟,才能理解和掌握作品的内涵。美术教育或者当代艺术创造性思维培养既是抽象的又是形象生动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心理变化与审美需求、水平互相引导与影响。由此可见,美术教育和当代艺术可以对人们的心理成长进行引导。

美术教育和当代艺术是尊重个体精神创意和发展的学科,这与国外教育尊重个体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而双语思维的训练与培养便是要用两种语言的巧妙杂糅和结合,用一种让学生们容易接受的来自于艺术培养的方式,把理念潜移默化地融入到现有教育空间或者开放的公共艺术空间之中,以期达到最佳互动交流效果。

众所周知,人的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左右脑形状相同,功能却大不一样。根据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罗杰史培利(Roger Sperry)教授研究成果来看,右脑为本能脑、潜意识脑,负责图像化机能,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艺术脑”“创造脑”。左脑为意识脑,负责思考判断、语言和数字,被看作是“抽象脑”“学术脑”。而语言双向思维交流的实践方式,便是在参与者对审美认知接受度最高、知识吸收能力最强的积累和基础阶段,在艺术创造性培养对参与者进行学科知识学习与审美能力培养的基础上,以第二语言的双语交流互动来从视觉、听觉和心理上对其进行引导和启发,激发参与者左右脑均衡发展,培养创意批判型思维,使艺术教育和创造思维达到更深入的效果(图 1)。

2 双语思维交流与艺术教育的多元化手段和应用

美术和当代艺术在艺术教育中是一门有着多样化交流手段的特殊学科,这源自于其所涵盖的艺术创作方式、表现技法和所用材料的多样性。美术和当代艺术教育通过绘画、手工制作、计算机辅助、多媒介综合运用的艺术教育手段等互动环节引导参与者由外而内地观察事物、感知事物,从而激发参与者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等,从而促使参与者全方位多元化发展。使其具有把握事物形体结构、色彩感受的能力,直到全面感知物体本质,进而内化吸收、最终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进行表达输出的创造力。

不论哪种艺术表现方式,都可以归纳为艺术的元素(Elements)与原则(Principles)不同形式的组合。就好像砖瓦垒起高楼进而发展出了城市,偏旁部首组成三千汉字使中华文明得以发展延续,字母ABC 通过排列组合成为单词使这种语言变得世界通用,艺术元素与艺术原则的变化应用组成了风采各异的艺术作品,表达传递了种种创意和独特想法。

双语思维互动交流的特殊形式,可以激发参与者对第二语言的好奇和探究心理,艺术家或者艺术教育工作者可在与受众的互动过程中对参与者进行引导,使其掌握第二语言的学习和理解方法(字母组成单词、单词连城句子、句子巧妙构成文章)后,举一反三(艺术元素好比英文中的字母、艺术原则好比用语法写好的句子、组合好的艺术作品好比是写好的段落与文章),这样会使得艺术教育具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对于艺术元素和艺术原则有更灵活、多元化的应用。

例如,通过实践前期的案例筹备,结合艺术作品实际案例、现场以及开放的艺术空间或教学空间,相关书籍和资料的大量搜索,可以丰富多样化互动交流手段,从而提升认知、视觉的经验积累,获得思维的拓展。结合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Dewey)的“Learning bydoing”(做中学)的原则,在具体的艺术教育实践中推行了“I Do(我做,指艺术家或教育者做示范), We Do(我们做,指艺术家或教育者带参与者们一起熟悉创作过程), You Do(你做,指参与者自身开始创作工作)”的双向互动交流模式,让参与者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并且在进行艺术创作的创意思考阶段,鼓励参与者们使用 Thinking Maps(思维导图)进行头脑风暴,可使他们的创意发展过程有条有理、清晰可见,从而培养其良好的思维习惯,使艺术作品更具创造力与想象力(图 2)。

结合多元化启发式的实践手段,教育者应善于将语言表达和艺术内容所需的展示实例进行直观结合,并通过表情、肢体语言、实物教具、多媒体辅助等多种手段帮助参与者达到深入理解的目的。教育者或艺术家在互动过程中要积极创设环境,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参与者进行引导,激发其思维的主动性,促使其大胆猜测,分享创意的良好氛围和效果,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灵活培养。

3 双向交流中的互动提升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双语思维的互动与交流方式不仅可以更好的引导参与者的创造性思维,更可以使其对于艺术创作的过程有直观立体的经验。这源自于双语思维与艺术创造思维的双向流动对于参与者自由思考的引导、艺术创意自信的培养以及中西方思维模式相互杂糅借鉴、相辅相成的激发。在双语思维互动与交流的模式的推动下,参与者将在必要的可塑性极强的阶段里,最大化地开拓思维、培养审美和艺术观念、敢于自信的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思想。

艺术家或者教育者在艺术教育的当代艺术创造性与双语思维的互动中,通过第二语言的运用将艺术和技法的传授转变成为融合贯通跨学科、多元化知识与艺术观念的使用和表达。随着双语思维在艺术创造性培养的逐步发展以及应用的拓展,对艺术家或者教育者在新型互动交流模式方面的整体要求也越来越高,这需要教育者在扎实的艺术创造能力的基础之上,尽可能地进行第二语言能力扩充和运用实践,提高当代艺术创造性与双语思维的互动的效率和效果,使得当代艺术作品的价值意义在双语的互动交流中得到发展和延伸。

双语的互动与交流是一种语言教育模式,是艺术教育众多形式中的一种,是美术和当代艺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一种新型探索。它向艺术教育的广阔空间中注入另一种语言的同时,也带入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互动形式。双语互动的交流模式给艺术教育带来了新鲜的空气和活力,让参与者们以不同于往的方式进行艺术的探索、体验和实践。双语的互动交流对于艺术教育有很大的影响和启发,但同时应该尽可能避免将二者割裂而只作为相互间的辅助手段来运用的做法。这就要求艺术家与教育者能够切实有效地将二者的思维建立在创造性的输出中,确保当代艺术创造性思维在双语思维互动中的运用。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