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兄弟:最早去德国的中国人

  • 来源:书屋
  • 关键字:德国,中国人,祖国
  • 发布时间:2019-07-26 07:23

  当人们问起最早去德国的中国人是谁时,可能一下子很难在中文的文献上寻找到线索,不过我们却可以从一些德文资料(比如德语书籍《广东人在柏林》)的披露中找到相关答案。由此我们知道,最早踏上德国土地的中国人,乃是广东人冯亚星和冯亚学,他们是同乡同宗兄弟,来到德国的时间是1816年。

  辗转移居到德国

  冯亚星,也写为“冯亚生”(1792—1889?),是中国什么地方人?由于年代久远,在当时中国又没有确切的记载,因而考查不易。幸亏在德国国家图书馆东亚手稿部中,有保存完好的冯亚星用德文写的一则简短自传,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线索。冯亚星这份1828年11月写于德国波茨坦的简短自传,翻译成中文是这样的:“我今年三十五岁,1792年生于中国广东省香山村。我是一个星相家的儿子。我的伯父是满清广东海关的高级官员。他与很多欧洲船主有着广泛的朋友关系。我由此于1816年8月3日离开了我的祖国。”

  根据上述简短自传和有关资料,可知冯亚星是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父亲是一位星相家(以星命相术为职业的人)和道士。大约在1797年,冯亚星五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他与母亲一起生活到十岁。1802年,冯亚星前往广州,此后由其在黄埔工作的伯父(或叔父)抚养长大。冯亚星在广州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聪明好学,多才多艺,并开始接触英语。

  由于伯父是清代广州黄埔海关的高级官员,负责各国往来船只的测量工作,因此认识了许多欧洲船主、船长,而且关系处得挺好。凭着伯父这个关系,冯亚星在很小时就被允许到那些外国船上去玩,甚至有机会跟着货船到国外去旅游,据说他曾经两次到达欧洲。1816年8月3日,二十四岁的冯亚星登上荷兰籍船主Lasthausen的海轮(一说葡萄牙商船),第三次前往欧洲,开始了他漫长的周游世界和侨居生涯。

  冯亚星喜欢游历世界,而且已经略通多种外文。他这次经澳门离国,再经印度,首先来到位于大西洋南部、远离欧洲大陆的圣赫勒拿岛(属英国王室管辖),那个岛当时流放着一代战争巨人拿破仑。拿破仑经历了滑铁卢之战后,在这里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岁月。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有六百多名从中国(主要是广州)去的合约劳工在那里工作。冯亚星留了下来,并以他出身文职、精通数国语言的优越条件而成为拿破仑的厨师,陪伴拿破仑度过最后的日子。

  1821年,拿破仑去世后,冯亚星也离开了圣赫勒拿岛,来到了英国伦敦,为英国船上的英国人从事翻译工作。在伦敦,冯亚星遇到了出生于广州、父亲是丝绸商人的广东老乡冯亚学(1796—1877)。据后来考证,冯亚学的祖先很可能是从香山移民到广州的。因此冯亚星和冯亚学可以说是同乡同宗兄弟。当时在伦敦已经有不少中国人,但冯亚星和他的同乡弟兄冯亚学还是选择离开。1822年,冯氏兄弟跟随德国商人离开英国,从阿姆斯特丹进入德国,于是他俩就成为目前文献记载中最早去德国的华人。

  生活曾经十分艰难

  去德国后,冯氏兄弟先后到过哈勒、耶拿、魏玛等城市,最后到达柏林。在十九世纪德国政府奉行种族主义的年代里,在柏林的中国学生和商人的生活都显得十分艰难,何况第一次来到德国的冯氏兄弟。1823年3月,冯氏兄弟来到德国柏林后,住在贝伦街六十五号。随后,他俩开始在柏林商铺林立的弗里德里希大街,靠表演中国乐器(据推测是二胡,后来此二胡曾在普鲁士国王的宫廷艺术品收藏室保存了一段时间)、中国功夫和书法等谋生。

  在还没有电视的年代,人们只能通过观看街头卖艺这样的表演形式了解中国。那时德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几乎等于零。开始时,冯氏兄弟每举行这样一次表演,总要被当地所谓的中介“雁过拔毛”,两人只能挣到相对较少的六分钱(旧德币)。当时,德国著名诗人海涅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详细描述了他在观看冯氏兄弟表演后的激动心情,以及他们生活上的窘迫之状,海涅写道:“那时两兄弟的表演并没有得到柏林人的赞赏,柏林人甚至不愿意付上这几分钱。”

  在德国定居以后,冯亚星的命运依然坎坷。他在德国期间,曾有三次想回到中国,并与国王产生了矛盾。1825年5月,馮亚星完成大学学业后第一次申请回国,被国王拒绝。1826年2月,冯亚星提出,希望与一位德国女子结婚。由于他出国前已婚,且有了孩子,因此在国王威廉三世的特许下,他才有机会与德国女子成婚。1826年4月2日,三十四岁的冯亚星与十八岁的德国少女克拉拉在波茨坦教堂喜结连理,并给自己取了一个德国名字——Fredrich Wilhelm Asseng,他的后代也以“亚星(Asseng)”为姓,成为德国最独特的姓氏。冯亚星与克拉拉共生育了三子一女,1829年克拉拉在生第四个孩子时不幸去世。妻子去世对冯亚星的打击很大,导致他生活沉沦,开始酗酒、赌博和欠债;失业后,他又疏于管理自己孩子们的生活,为此他还坐了三个月的监狱。1834年10月,冯亚星再次提出回国的申请。由于没有人能照料他的四个孩子(三子一女),因而回国申请仍然没有通过。直到1836年10月,冯亚星第三次提出回国的申请,才总算获得国王的批准。

  相比之下,冯亚学的命运还算平稳,他一直在德国波茨坦生活,直到去世。他与周围的朋友相处和谐,并娶了一位德国女子为妻。当时,国王比较喜欢冯亚学,还专门赠送他一幢别墅。遗憾的是,这对夫妻没能生育孩子。

  对冯氏兄弟及其家庭情况的考证,在形象资料方面,还来源于德国一位著名的艺术家特弗里德·沙多。1838年他给冯氏兄弟画过一幅肖像画,画上还包括了兄弟俩的两位德国妻子。现在这幅画像已经成为冯氏家族后代们凭吊先祖的纪念物了。

  从事文化交流活动

  冯亚星、冯亚学在德国的贡献,在于从事中德文化交流活动。尽管刚到德国开始演出时,冯氏兄弟的收入不多,生活窘迫,但是冯亚星、冯亚学身穿中国服装,在柏林弗里德里希大街登台演奏二胡,在客观上展示了神秘的东方文明风俗和美妙的广东音乐相结合的东方文化艺术,让德国人亲身感受到东方音乐的魅力。据说,冯氏兄弟这样的演出,使那些第一次接触东方文化的德国人为之倾倒,在柏林城一时引起轰动,德国科学家布鲁门巴赫对冯亚星的二胡演奏水平很欣赏,1823年德国一些媒体报道了冯氏兄弟演出的新闻。在柏林上演的浪漫歌剧《魔弹射手》中,冯亚星用二胡参加了当时最流行曲目的演出。以后,耶拿、汉堡、布莱梅等地相继邀请冯氏兄弟去表演。

  以中国乐器、中国功夫和书法等为特色的冯氏兄弟的文化传播活动,引起了德国上流社会的关注和推崇。德国著名诗人和发明家歌德对中国文化颇感兴趣,他在1822年10月17日于魏玛的家中专门接待了冯亚星和冯亚学。后来,歌德还特地为冯氏兄弟的婚礼创作了赞美诗。普鲁士国王看了冯氏兄弟的演出后,以皇家名义资助他俩进入哈勒大学。冯氏兄弟在大学里一面学习神学和文字学,一面还帮助德国“汉学之父”威廉·硕特研究“汉语语言精髓”,长达三年之久。硕特后来(1837)成为柏林大学汉学系的创办人,可以说冯亚星和冯亚学为德国汉学的创办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1826年,冯亚星和冯亚学一起在波茨坦出任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王宫的“宫廷茶道师”。这其实是个虚衔,为的是让冯氏兄弟领取与这职务同等丰厚的工资而从事文化交流活动。他们二人实际上做的工作,全是介绍中国历史文化和生活艺术,因为当时德国乃至整个欧洲对中国文化有着较浓厚的兴趣,茶叶就像丝绸、陶瓷一样,一直是中华文化的象征,深受文化气息浓厚而又善于冷静思考的德国上流社会的喜爱。

  在中、西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方面,冯氏兄弟还做了其他的工作。威廉三世是一位宗教迷,有兴趣将《圣经》等宗教文献翻译成中文,以便于在中国传教。冯氏兄弟积极参与了这个翻译工作,比如在1828、1829年期间,他们先后将六部宗教文献翻译成中文,包括《圣传福音路加》、《马耳可传福音》等,客观上也为中国人了解欧洲文化提供了方便。其中,他们翻译《圣经·新约》的手稿,至今仍完好保存在德国国家图书馆中。

  据称,普鲁士国王曾为冯亚学在波茨坦建了一座别墅,在冯亚星回国、他的妻子克拉拉去世后,冯亚学带着冯亚星的孩子就居住在这里,由此间接可见冯氏兄弟为德国的文化事业作出过相当的贡献。这幢别墅如今还保存着,成为中、德文化交流的珍贵见证。

  冯兄后来不知所终

  冯亚学的生活轨迹还算清楚,但是冯亚星后来却不知所终。1836年11月19日,冯亚星乘坐德国商船路易斯王子号离开德国回中国,看望原来的结发妻子及其孩子。因国王不允许他带与德国妻子所生的四位儿女同行,他只得把孩子托付给冯亚学夫妻照料,只身回到祖国。这是冯亚星1816年离开家乡后,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回到别后二十年的家乡。从冯亚星给冯亚学的信中,可知他平安回到了广东,看望了在家乡的原配妻子、他们的儿女和孙子。

  回到中国后,冯亚星曾打算经英国返回德国,甚至还计划带两位中国艺术家一同前往,但最后没有成行。至于没有成行的原因,冯亚星于1838年1月写给他在德国孩子们的信中有所披露,他表示自己想回到德国,但未能获得签证,他还说不再相信那个普鲁士國王了。

  关于此后冯亚星的踪迹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既然冯亚星无法返回德国,于是他就生活在中国(但他此后的经历不清楚,更没有资料印证),最后于1889年2月15日在中国去世。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冯亚星回到中国后又生活了五十三年,不会不留下踪迹;况且当年冯亚星在家乡还有结发妻子、儿女和孙子,也应留下踪迹……

  另一种说法是,尽管久违家乡,还有原配的妻子及其所生的儿女,他在内心舍不得他们,但冯亚星又一次离开家乡,飘洋过海,继续他周游世界之旅。这次周游世界,冯亚星先后到过伦敦、爱丁堡、利物浦、非洲的好望角、美洲的新奥尔良等地。在给冯亚学的信中,冯亚星对自己漫游世界的经历颇为自得,他骄傲地说:“我是整个世界的自由之子,我可以去到我想去的任何地方!”不过,据说就在这次周游世界期间,冯亚星不知所终——没有史料记载表明他去世于何时、何地。

  无论哪一种说法,冯亚星在德国的子女都再也没有机会与父亲相见。据说,这些子女一直受到国王的关照,除了有固定的丰厚俸禄外,还受到良好的教育。其小儿子奥古斯都后来在普鲁士军队中服役,还立过战功。冯亚星的后代被国王特许在姓氏中加上贵族称号“Von”。冯亚星的后代曾分别居住在德国、法国、西班牙等地,现在已经延续到第七代了。百年后,冯亚星的第六代德国后裔哈根·亚星于1992年夏曾到中山(香山)寻根,遗憾的是因年代久远,各种档案资料和族谱大都散失,已经难以找到冯亚星的祖居地和在中山的族裔了。

  裘伟廷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