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蕖芸帙惠文苑

  • 来源:书屋
  • 关键字:学者,重视,价值
  • 发布时间:2019-07-26 07:30

  二十世纪初,被封建正统观念长期贱视的戏曲小说受到学者的重视,进入学术研究的殿堂,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遥启先声,成为中国戏曲研究的奠基之作。二三十年代,继者踵起聿兴,戏曲小说研究浸浸日盛,终成一门显学。在众多研究者中,傅芸子、傅惜华昆仲名列其中。傅芸子专心学问,一度执教东瀛十年,发现多种中土戏曲遗珍。傅惜华以戏曲文献目录编制、戏曲史和俗文学研究见称于世,其碧蕖馆藏书不仅庋存罕见珍本秘帙,且对一般藏家忽视的梨园抄本、宫廷档案珍重保藏。身后,“好书留与后人畬”,全部藏书捐赠国家,赞襄学术,流誉众口。

  一

  傅芸子(1902—1948),满族,富察氏。原名宝堃,字韫之,别号餐英、竹醉生。其父傅存祥,字五云,清末任地方小吏“领催”,民国后在内务部任小职员。一生勤谨,课子甚严。傅芸子因家境贫寒,刻励向学,酷爱国学,私淑王国维,精研戏曲小说,博识旧京名物掌故。对俗文学尤为究心。早年在燕京华文学校图书馆任职,又在邵飘萍、汤修慧主办的《京报》任记者。1928年,任《北京画报》总编辑。对梅兰芳游美、韩世昌访日特辟专刊或纪念号追踪报道。1931年,与梅兰芳、余叔岩、齐如山等人发起创办“北平国剧学会”,主编《国剧画报》。1932年,应邀赴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执教,旅日十年,講授中国语言文学。课余之暇,蒙特许数次参观考察日本奈良正仓院。正仓院是八世纪中叶建造的一所珍藏皇家宝物的仓库,内储文物九千余件,其御物在日本被视为国宝。其中有数百件中土久佚的盛唐时期的艺术珍品,多为硕果仅存的孤品。傅芸子瞻览之余,撰成《正仓院考古记》,称:“吾尝谓苟能置身正仓院一观所藏各物,不啻身在盛唐之世!”记录并考证了正仓院所藏隋唐古物珍宝,且附以图版,如螺钿紫檀五弦琵琶、金银平文琴、银薰炉、唐开元贞家墨、柹柄麈尾……对探讨唐代文化史,研究中日文化交流、工艺美术史大有裨益。正仓院研究在日本已形成显学,傅氏此书是国内唯一一部研究正仓院的专著,其价值不容小觑。

  此外,傅芸子留心在日本各公、私藏书机构搜访戏曲小说文献,先后走访了内阁文库、尊经阁文库、宫内省图书寮、静嘉堂文库、早稻田大学图书馆等处和著名汉学家长泽规矩也的私人藏书,收获颇丰,撰成《东京观书记》、《内阁文库读曲记》,重点记录了数十种中国古籍。如他在东京内阁文库发现了七种明代戏曲选集,撰文对其罕见曲目详加介绍,《词林一枝》、《八能奏锦》、《玉谷新簧》、《摘锦奇音》、《乐府南音》、《玄雪谱》、《大明春》是对明代地方流行腔调戏曲唱本的选粹之作。如《玉谷新簧》收录的滚调,是余姚腔的一种新腔调,傅芸子专门撰写了《释滚调——明代南戏腔调新考》一文,考证滚调当产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左右,其功用有二:一为发挥剧情,有修饰性;一在于解释曲文,有通俗性。通过对明代戏曲唱腔的考察,填补了戏曲研究中的一项空白。与此同时,傅芸子还征访晦湮不传之书,如他在尊经阁文库发现了明代沈榜编著的《宛署杂记》,此书是一部研究明代北京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风俗掌故的地方志书,万历二十一年(1593)付梓,后佚而罕传。清初诸学人渴想而未能亲睹的书,二百年后为傅芸子在异域寻得,可谓有书缘眼福,他特撰文《沈榜〈宛署杂记〉的发现》加以介绍,引起中、日两国学者关注。傅氏未能及身亲见此书出版,1961年,北京古籍出版社据该书胶卷点校铅印,使此书广为流传。在日期间,傅芸子撰写了多篇学术考证文章,结集成《白川集》出版。

  1941年,傅芸子返归故国,执教于北京大学文学院,同时任职北京图书馆。俗文学是他学术研究的重点之一,他发表了多篇研究敦煌俗文学的论文,编有《俗文学研究》。抗战胜利后,他协助溥心畲主办北平《新生报》副刊《故都文物》。1947年,他与其弟傅惜华创办《俗文学周刊》,兄弟二人共同主编,不仅积极撰稿,还邀集一大批著名学者参与其事,发表了大量论文,对中国俗文学研究多有助益。

  1948年,傅芸子不幸染病遽逝,中道殂谢,未尽其才,学界同仁、梨园衿契无不哀悼叹惜。

  二

  傅惜华(1907—1970),满族,富察氏。又名宝泉,别号碧蕖馆主、仲涵、寒山、涵沪、曲庵等。生于单门寒族,蒙藏专门学校毕业后,未能继续升学深造,家寒力学,自修潜研,得其兄傅芸子诱掖,毕生致力于戏曲小说、曲艺、民俗学、民间美术的搜集与研究。十九岁时,才华早著的傅惜华在北京《益世板》上发表《戏曲汇考》,雏凤清声,引人瞩目。从此一发不可收,学随年积,数十年间,大量学术文章络绎而出,一系列著作纷然面世,终成一代名家。

  傅惜华不仅以研治戏曲小说、俗文学享名,而且是一位社会活动家,对梨园界习稔熟谙,积极参与发起成立多个民间戏曲组织,集研究、收藏、组织戏曲艺社、参与演出和主持报刊于一身,对推动与弘扬戏曲,尤其是昆曲艺术贡献殊多。1923年,他与其兄傅芸子、作家宗澹云等人发起成立了业余曲社“醉韶社”,恭请名伶名票亲临指导,坚持清曲雅集,重视剧艺实习和理论研究。参加义务戏彩串演出,以研演相长。1929年,傅氏兄弟与舒又谦、耿幼山等人共同发起成立了“昆曲研究会”,注重舞台实践,加强学理研究。傅惜华多才多艺,工唱小生,得昆曲名宿溥侗、韩世昌等人亲授,又擅擫笛,时常袍笏登场,移宫换羽,彩唱于氍毹之上。他饰演《西厢记》中的张生、《游园惊梦》中的柳梦梅、《长生殿》中的唐明皇,唱腔声韵醇正,身段玲珑,扮相俊雅,风流倜傥,备受业内外的稔友称赏。1931年,在虎坊桥晋阳饭庄成立“北平国剧学会”,傅惜华任编纂部主任,襄助其兄傅芸子编辑该会创办的《国剧画报》、《戏剧丛刊》,后任主编;刊发戏曲演员照片、脸谱以及地方戏台照片,连载剧本,还发表有关戏曲表演、戏曲剧目及其他资料性的文章。傅氏兄弟与梅兰芳交谊甚笃,时常一起探讨剧本,切磋技艺,编有《缀玉轩藏曲志》。《国剧画报》曾刊登《梅氏缀玉轩明清脸谱》,就是梅兰芳祖父梅巧玲珍藏的明代脸谱和清初昆、弋脸谱数十幅,对研究戏曲脸谱艺术的演变具有很大的文物价值。1933年,傅惜华与刘半农、郑振铎、陆宗达、余上沅、孙楷第、马廉、许之衡等社会名流发起组织成立了“昆弋学会”。1938年,傅惜华发起组织了“昆曲研究会”,任会长。1941年以后,傅惜华先后执教于北京大学、中国大学,讲授中国文学与中国戏曲和中国小说史,并撰写了《〈中国小说史略〉补编》、《六朝志怪小说之存逸》等。抗战胜利后,傅惜华研究北京风土,搜集各种门神图祥,还出版了《汉代画像全集》(初篇、二篇)。1948年,傅芸子遽夭天年,昔日兄友弟恭,同根连枝,和睦无间,如今幽明顿隔,鸰原增痛。随着刊物停办,友朋星散,傅惜华减少了社会活动,开始转向书斋,潜心学术研究,专意撰述。

  三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傅惜华治学著述的高峰期,他造述勤劬,先后有十七部著作问世。他以深厚的学养、开阔的视野、自觉的学术立场,对戏曲研究的推动与深入立有殊功。特别是他的系列戏曲目录学著作和对戏曲文献的整理,以考证翔实、资料丰富著称,惠及后世,沾逮来学。《西厢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有“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的盛誉。傅惜华编《〈西厢记〉说唱集》,内收曲类多达一百四十余种,包括鼓子词、马头调、岭儿调、莲花落、跌落金钱、南音等多种艺术形式,多为其碧蕖馆所藏的明、清刊本或珍稀抄本,其中明成化年间刻本传世孤罕,有国宝之誉。金陵富春堂刊本《南调〈西厢记〉》,后收入《古本戏曲丛刊初集》,对《西厢记》的传播提供了丰富宝贵的资料。《白蛇传》是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其来源可追溯到唐代传奇《博异志·白蛇记》,中经明代《清平山堂话本·西湖三塔记》、冯梦龙《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清代方成培《雷峰塔》传奇的嬗变,女妖白蛇逐渐演变成了美丽贤淑、纯真善良的白娘子。1943年,经田汉改编为《金钵记》,大获成功;1950年,更名为《白蛇传》,成为久演不衰的传统剧目。傅惜华所编《〈白蛇传〉集》利用自身藏书,搜集了各时期有关白蛇传故事的文献资料,辑录了包括马头调、八角鼓、子弟书、鼓词、宝卷、山歌、南词、滩簧以及傳奇等诸多曲艺戏曲形式,并考证白蛇传故事的渊源与流变,配发了有关白蛇故事的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和清代戏曲、曲艺与之有关的书影,均为其多方掇拾所得,弥足珍贵。《水浒传》久播人口,梁山好汉的故事遐迩闻名。傅惜华与杜颖陶合作辑编的《〈水浒传〉曲集》(一、二集)以收罗齐全、校勘精严,成为水浒戏曲的权威版本,共收元、明、清三代水浒题材杂剧二十五种。如明代李开先《宝剑记》为嘉靖二十八年(1549)原刻本,陈与郊《灵宝记》为万历四十五年(1617)海宁陈氏原刻本,沈璟《义侠记》为万历四十年(1612)金陵陈氏继志斋重刻本,罕见流传。清代张韬《戴院长神行蓟州道》为傅惜华发现的孤本,明末清初范希哲《偷甲记》原题“秋堂和尚作”,清黄文旸《曲海目》、焦循《曲考》、近代王国维《曲录》据康熙年间金陵副本“八种传奇”所标“湖上李笠翁先生阅定”,误以为作者为李渔。傅惜华经考证,认定此剧为范希哲所作。书中对每部剧作均撰有题记,介绍作者生平、创作年代、版本流播及各版本特点、异同,且对作品加以评骘,要言不烦,极见学力充赡。书中还附有明清各种刻本的插图和书影多幅。清初朱素臣创作的传奇《十五贯》又名《双熊记》,取材宋人话本《错斩崔宁》,写熊友兰、熊友蕙兄弟为了十五贯钱的误会遭祸获罪,清官况钟梦见双熊,疑为冤狱,微服查访,为之昭雪的故事。1956年,浙江昆苏剧因晋京演出改编本《十五贯》,大获成功,使昆曲这个长久以来趋于衰微的古老剧种重获新生。5月18日,《人民日报》特发社论《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同年,昆曲《十五贯》被拍摄成彩色戏曲艺术片上映,广受欢迎。傅惜华与路工合作,编辑成《〈十五贯〉戏曲资料汇编》,从京本通俗小说、车王府曲本等资料中,辑出有关《十五贯》故事的资料,计有话本《错斩崔宁》、传奇《十五贯》、秦腔《新十五贯》、京剧《十五贯》、鼓词《双熊梦》、弹词《十五贯》、木鱼书《十五贯金环记》、宝卷《双鼠奇冤》等八种戏曲、曲艺、小说资料,有助于对《十五贯》的深入研究。

  傅芸子指出三十年代戏曲文献研究中有各有侧重的整理派和校勘派。整理派以齐如山为代表,重视戏曲文献以及图片搜集、整理;校勘派则指郑振铎等人,对戏曲版本目录与校勘致力尤殷。傅惜华属于后者,以治学严谨闻名。他先后编著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和《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丛编》收录完备、校勘精良,堪称典范。学人按目求书,忻忻称便。《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十册)是他与杜颖陶合编的一部中国历代戏曲论著的总集,以时代为序,选辑校录了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有关戏曲理论的四十八种专著,参阅了一百五十二种版本,收入了一些先前同类书籍中未收之书,如明代祁彪佳《远山堂曲品》、《远山堂剧品》,清代姚燮《今乐考证》,有些是根据稀见孤本进行整理,如清代王德晖、徐沅澂《顾误录》,焦循《花部农谭》。每部论著均选用完善的原刻本或最通行的版本为底本,加以断句、标点,对不同时代的版本校勘异同,并写有校勘记。每部论著均撰写提要,简介该书内容、版本与作者生平。这套丛书出版后,被学者认为可以取代陈乃乾所编《曲苑》、任中敏编《新曲苑》,屡被治戏曲史者称引,成为案头必备之书。《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丛编》选辑、校录了元代燕南芝庵《唱论》,明代朱权《词林须知》、魏良辅《曲律》,清代李渔《闲情偶寄》等九种有代表性的古典戏曲声乐理论专著,包括北杂剧、南戏、昆腔等九个最古老的剧种,书后附有《古典戏曲声乐论著解题》,收有关论著二十一种,颇有参考价值。

  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傅惜华就根据戏曲艺术的特点,率先提出戏曲书籍的分类法。他拟编的一套中国古典戏曲目录的系列著作原计划分成八编,专门著录宋、金、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南北戏曲家的剧作,包括杂剧、戏文、院本、传奇等古典剧本。后陆续出版了四部。傅惜华对元杂剧研究着力甚深,《元代杂剧全目》是其元杂剧研究的标志性成果。这部元杂剧存目总集按元杂剧的历史分期,收录了各时期的存佚杂剧剧目七百三十七种,较姚燮《今乐考证》、王国维《曲录》增加近一倍。所收剧目,凡作者可考者均撰有小传,无名氏之作均记录其在各种剧目或著书目录中的有关记载。每个剧目均列举名目、版本、存佚和当时收藏处所。如《西厢记》,书中列举出三十二种明刊本、三十八种清刊本和六种近人校辑注释本。其著录详备,非同类书目所能比。书后附有《引用书籍解题》、《作家名号索引》、《杂剧名目索引》,持以检寻,尤为快便。此书以其丰富性与准确性成为戏曲研究者必备的专业参考书。《明代杂剧全目》为明代杂剧剧目总集,以前期杂剧家作品、后期杂剧家作品和无名氏作家作品分编,著录明代杂剧五百二十三种,较姚燮《今乐考证》、王国维《曲录》所著的剧目多出倍余。体例与《元代杂剧全目》同。《明代传奇全目》为明代传奇剧目总集,以南戏复兴时期传奇家作品、昆曲繁盛时期传奇家作品和明代无名氏传奇家作品分编,著录明代传奇九百五十种,较姚燮《今乐考证》、王国维《曲录》增出三倍有余。《清代杂剧全目》于1961年完稿,未及付印,延至1981年出版。此书在保持与前三部书目体例严整统一的同时,根据不同时期戏曲发展的变化,加以变通处理,在清初杂剧家作品(上、下)、清中叶杂剧家作品(上、中、下)、清末杂剧家作品之外,又增加了承应戏丛编、开团场承应戏、月令承应戏和庆典承应戏,共收录清代杂剧约一千三百种,较姚燮《今乐考证》、王国维《曲录》增加数倍,并附有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杂剧简目。这套中国古典戏曲目录著作规模空前,较前人各类戏曲目录著作冰水青蓝,后出更胜,成为二十世纪戏曲目录学的集大成著作,直可视为戏曲作品家的创作史、戏曲作品的流传史、戏曲版本的演变史,其学术价值有口皆碑。

  在俗文学研究上,傅惜华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他先后出版《子弟书总目》、《宝卷总录》、《北京传统曲艺总录》,与路工合编《明清民歌选》,与郑振铎、吴晓铃等合编《古今民间文艺丛书》。此外,他还对中国木刻版画文献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多有贡献,是我国较早关注木刻版画的学者之一,发表有多篇论文,如《明代画谱题解》、《明代版画集锦》、《元明戏曲叶子》。他编著《中国古典文学版画选集》时,病恙在身,右手痹废,坚持以不太灵活的左手进行编选写作,娓娓忘倦。从二百余种古籍中丰取精择,遴选出八百余幅插图,其中收录明代著名画家陈洪绶绘制、著名木刻家项南洲镌刻的《秘本西厢》、《鸳鸯冢》、《水浒传》等绣梓插图,古香时透,怡情快目,堪称画苑上驷之选。

  四

  傅惜华治学有成,与他多年钟聚于碧蕖馆的藏书密不可分,其学用并藏,藏以致用。傅氏兄弟的族弟、著名书画家傅耕野曾撰文《傅芸子的东瀛访古》、《傅惜华与碧蕖馆藏书》详加介绍。傅氏兄弟早年食贫京华,不坠青云之志,对戏曲小说等俗文学书籍尤为留意。他们自奉俭约,啬于衣食,好书若谒,有志藏弆。中年后薄有余积,从北京朝内豆芽菜胡同移居东四汪家胡同。因地近隆福寺,街上二十余处古旧书肆成为他们经常出入寻求心仪之书的去处,慧眼逢缘时,或倾囊以偿,或破悭得书。修绠堂、修文堂、文奎堂的书估时常送书上门,请傅氏兄弟为其“长眼”,品藻优劣,赏鉴真伪。碧蕖馆年有增益,集腋聚沙,积渐有成。琉璃厂通学斋书估雷梦水与之熟稔,结为书友,曾为傅惜华代觅清乾隆间礼亲王永恩家刻本《漪园四种》,明万历间金陵大业堂刻本《唐书志传通俗演义题评》、三台馆刻本《皇明诸司公案传》、钱塘王慎修精刻本《三遂平妖传》、金陵万卷楼刊本《海刚峰先生居官公案》,明天启刻本《一札三奇》,明崇祯刻本《西湖二集》、人瑞堂刊本《隋炀帝艳史》等传本稀觏或古镌久湮之书。其所藏戏曲小说多罕见古本,如明万历本《荆钗记》、《红梨记》、《千金记》,继志斋刊本《旗亭记》、《义侠记》,起凤馆刊本《北西厢记》,金陵富春堂刻本《西厢记》(南西厢最古本)、《东窗记》,金陵唐振吾刻本《七胜记》,金陵文林阁刻本《易鞋记》,长春堂刊本《玉簪记》,天启三年(1623)刻本《博笑记》,明崇祯间刻本《花筵赚》、《四大痴传奇》,汇锦堂刻本《北西厢》,天启抄本《灵犀配》,不见著录的康熙抄本《元词备考》,旧抄本《富贵图》,缕举难穷。此外,还有一些戏曲书目失载、鲜为人知的剧目,如清初爱日堂刻本《五伦镜》,咸丰元年(1851)青莲堂刻本《续缀白裘新曲九种》,民国刻本《东艳祸》、《南冠血》等。清人李玉的代表作《清忠谱》为《一笠庵汇编》传奇刻本七种之一,此剧有吴梅村序,为定本,为他本所不及。明末清初戏曲家傅一臣,字青眉,号无枝,别署西泠野史,生卒年不详,杭州人。其怀才不遇,一生蹭蹬坎壈。所撰《苏门啸》杂剧集包括十二种,即《买笑局金》、《卖情扎囤》、《没头疑案》、《截舌公招》、《智赚还珠》、《错调合璧》、《贤翁激婿》、《义妾存孤》、《人鬼夫妻》、《死生冤报》、《蟾蜍佳偶》、《钿合奇缘》,为明崇祯十五年(1642)敲月斋刊本,也被傅惜华置归珍庋。

  收藏的同时,他还多次撰文对自己所藏珍本剧目加以介绍,广为人知,如在《碧蕖馆藏曲志》中介绍了《鲛鮹记》、《牧羊记》、《灵犀配》、《金丸记》等杂剧。在《碧蕖馆所藏抄本杂剧传奇目录》中则专记了其所藏的抄本杂剧传奇,《近五年来所获之戏曲珍籍》记录了1939年至1943年五年间购藏的戏曲图书,包括丛编、杂剧、传奇、选集、曲谱、散曲,收《橡谷传奇》、《曲波园三种曲》、《通仙枕》、《万锦清音》、《清音小集》、《六观楼曲谱》等五十种稀珍之书。《混元盒》传奇,作者失考,据清代黄文旸《曲海园》考证,为明末人所撰,衍明嘉靖间事,增入《封神演义》小说中混元一气阵和碧游宫诸关目,为昆曲神话剧。傅惜华据所藏清康雍间梨园抄本撰文《〈混元盒〉剧本嬗变考》,考证此剧从清初至近代的演变。乾、嘉以前,此剧流行于梨园,为清廷应节大戏,每届端阳节,例由升平署搬演此剧,以为可以辟邪,曹雪芹《红楼梦》中曾有演唱此剧之事。后几经改编,成昆黄兼奏的乱弹剧,是连台唱演的大戏。民初,梅兰芳曾于吉祥园排演此剧,轰动一时。后俞振庭组斌庆社科班,也以搬演此剧为号召。后斌庆社星散,这部应节连台本大戏渐渐消失于菊坛。

  傅惜华藏书以戏曲类图书为主,对说部之书也兼收并蓄,多达七百五十余种。如他选注的《宋元话本集》,就是根据碧蕖館所藏兼善堂刻本、三桂堂刻本等明刊本精选而成。其什袭珍藏的三卷残本《新史奇观》、啸月轩刊本《玉娇梨》、四友堂刊本《蝴蝶媒》、刊本《鸳鸯配》也被推为佳椠,为希睹之品。

  傅惜华对俗文学类的图书格外关注,访旧搜遗,心力所注,所积弥多,非同侪藏家可比。明清俗曲是明清时期一种文学与音乐、表演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坊刻本以明成化年间金台鲁氏刊本为最早。其中《四季五更驻云飞》、《题〈西厢记〉咏十二月赛驻云飞》、《太平时赛赛驻云飞》、《新编寡妇烈女时曲》是最古小曲总集,均被碧蕖馆收归插架。傅惜华曾检取个人所藏明、清俗曲,撰文《明、清两代北方之俗曲总集》加以介绍。所藏清乾隆九年(1744)北京永魁斋刻本《万花小曲》一卷是现存清代北方俗曲总集中最早之本。刻本孤秘罕见的如清乾隆六十年(1795)集贤堂刻本《霓裳续谱》八卷(附录一卷),清道光八年(1828)刻本《百雪遗音》四卷,清道光年间北京刻本《时兴杂牌新曲》一卷、《雅典初集》一卷、《多情小曲》,清道光三十年(1850)刻本《曲里梅花》一卷等。抄本也琳琅盈目,如清乾隆初叶精抄本《西调百种》一卷、《西调黄鹂调集抄》二卷,清嘉道年间抄本《时兴呀呀呦》一卷,清道光抄本《小曲六十种》,清咸丰六年(1856)抄本《百万句全》五卷,清咸同年间精抄本《杂曲二十九种》、《牌子曲五种》、《别本牌子曲五种》等。子弟书,又称“清音子弟书”,创始于满族八旗子弟,是清初在北京流行起来的民间说唱,作为曲艺曲种,与上海、苏州流行的评弹一样,都是百姓喜闻乐见的民族文艺形式。著名子弟书作家有罗松窗、韩小窗等人,“百本张”抄写的唱本享名当时。傅惜华对子弟书四方网罗,其收藏的“百本张”手抄本子弟书数量可观,除罗松窗、韩小窗所著的作品之外,对文西园、鹤侣、渔村、沧海、煦园等人的作品也广为罗致,对作者失考的作品也收存不遗。抄本之外,对刻本子弟书,如文萃堂、会文山房、文魁堂、永远堂、聚盛书坊、金玉书坊等刻本也多有收藏,且有民国上海炼石书局、东都石印局石印本。合计抄刻多达三百余种。此外,宫廷演出本、梨园本、伶工传本也在傅惜华频年搜讨之列。如内廷承应大戏《天香庆节》、《封神天榜》,升平署《百花点将》,清芬堂秘抄昆曲谱等均未刊于世,也不见藏家著录,抄本有幸为傅惜华所得,充牣碧蕖馆中。

  傅惜华兴趣广泛,对明清精绘插图版画耿念于怀,次第访求,物归所好,所蓄美富。据雷梦水经手目验,其中多精品,如明永乐十五年(1417)刻本《诸佛如来菩萨名称歌曲》,正德十五年(1520)刻本《雅乐图谱全集》,明嘉靖间西清堂刻本《启蒙故事》,万历十五年(1587)金陵富春堂刻本《古今烈女》,万历十八年(1590)原刻本《闺范》,万历间刻《状元图考》、《雪斋竹谱》,新安方氏刻本《墨海一集》,环翠堂刻本《环翠堂园景图》,明天启间新安江氏校刊《远西奇器图说录最》,金陵周如泉刊《万寿丹书》,俪彩相彰,物罕见珍。

  碧蕖馆藏书三大间,列架充楹,卷帙盈目,是傅惜华与其父兄通力合作,两代人历经半个世纪节用勤搜所得。傅芸子在日本所收善本甚夥,蒲柳先陨,蕙荃早摧,书归其弟保藏。碧蕖馆插架芸编,令人称羡。然而,聚艰易散,藏而不流,徒浣灰尘,不如传布为藏。傅惜华生前曾捐献出部分藏书。1970年去世后,家属按照他“藏书全部捐献给国家”的遗愿,将碧蕖馆全部珍藏二万七千四百三十二册捐献给他原来的工作单位中国戏曲研究院图书馆(今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传薪接火,光大学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那些珍吝矜秘、子孙不保、一夕迸散的藏书家,与傅惜华的胸襟气度相比,可谓相去霄壤。

  关永礼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