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班工坊对外报道的问题与思考

  • 来源:对外传播
  • 关键字:职业,品牌,报道
  • 发布时间:2019-08-13 20:08

  鲁班工坊是天津首创并率先主导推动实施的职业教育国际知名品牌。2016年,天津市在泰国创立首个鲁班工坊。截至目前,天津已经在泰国、印度、英国、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柬埔寨、葡萄牙和吉布提建设了8个鲁班工坊,并已在海外建立起从中等职业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再到应用本科、专科、专业硕士教育,从技术技能培养到技术综合应用、从学历教育到社会培训等覆盖8个大类23个专业的职业教育体系。

  2018年9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提出,中国将在非洲设立10个鲁班工坊,并向非洲青年提供技能培训。继今年3月28日天津在非洲创立的第一个鲁班工坊揭牌后,今年年底,非洲第二个鲁班工坊也将在埃及建成。

  随着鲁班工坊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开花结果,众多媒体都积极参与到鲁班工坊的报道中。经广泛调研,笔者认为,当前应采取以下措施提升鲁班工坊的外宣报道效果。

  第一,利用中外融通的语言体系多讲“中国故事”

  近三年以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天津日报》、天津电视台等各媒体均在显著位置广泛、深入地报道过鲁班工坊,其采访对象覆盖了目的地国总统、教育部门官员、支持鲁班工坊建设的企业、天津市教委领导、鲁班工坊负责院校老师等等,但在整体报道中存在采访对象偏重中方、政府色彩浓厚、缺乏故事性等问题。

  笔者在调研中曾经看到一篇篇幅相当长的报道,通篇讲述了某国总统如何赞赏鲁班工坊。众所周知,国外政府普遍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单方面渲染当前总统的评价,显然犯下外宣、外交工作的忌讳,将不利于相关院校在目的地国的可持续性发展。此外,笔者还发现,一些媒体把报道重点放在教育部门领导对天津一些院校职业教育成果的宣讲上,过度宣扬政绩。以上两种报道思路,均不利于树立鲁班工坊在海外的正面形象,甚至容易使国外读者反感。

  关于鲁班工坊报道最常见的问题是,全文从头到尾都是中国负责人的自我表扬,没有出现过任何一位外籍学生和老師的声音,过度渲染鲁班工坊在海外的设立情况、课程设置、教学设备、整体投入等。然而,堪称职业教育领域或者工业教育领域的“孔子学院”的鲁班工坊,更应汲取昔日孔子学院报道之经验教训,以免在鲁班工坊的对外报道中出现不利于我国形象提升的内容。

  笔者建议,在鲁班工坊的外宣报道中,一方面要克服日常新闻报道中流于表面的情况发展介绍,以及信源单一、采访对象单一等常见弊端;另一方面更要在外文报道中注意淡化政府色彩,弱化我国政府教育部门的支持,避免过多的官方声音,改进当前报道策划思路,从民心相通角度出发,善用中外融通的话语体系,多请外方学校教师、学生发声,让他们畅谈感受、讲出更多不为人知但感人至深的“中国故事”。

  经调研发现,天津电视台和《中国日报》的记者对鲁班工坊的对外报道比较到位,可供借鉴。天津电视台记者缜密构思、精心策划、多路出击,多次报道泰国学生、柬埔寨学生在鲁班工坊中的学习体会,许多学生讲述了鲁班工坊改变他们命运的感人故事。专题报道连日播出后,反响强烈。

  在选派记者方面,《中国日报》编辑专门选派外籍记者,先后在海外和国内对外籍学生采访。例如,针对亚洲的鲁班工坊,有关编辑派亚太国籍的记者在天津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中采访参赛泰国学生,并在相关项目目的地国与泰国、印度、柬埔寨学生沟通,消除学生的抵触心理,与外籍学生深度交心。例如,在吉布提,《中国日报》选派了非裔记者与吉布提学生和老师交流,请他们讲自己对鲁班工坊的高铁模拟操控设备的感受,以及他们对自己的国家在中国援建铁路后的巨大变化的深刻认识,许多令人感动的中国故事在采访中孕育而生。

  第二,潜移默化、适度推广我国职业教育文化基础之一——班墨文化

  鲁班是中国2500年前一位杰出的工匠和发明家,是手工业技艺和发明创造的典范,是中国建筑业的奠基者,被誉为“百工之祖”,他凝聚了中国劳动人民最为勤劳肯干的精神。如今,鲁班奖已经成为我国建筑行业工程质量的最高荣誉奖,鲁班的名字不仅是中国劳动人民伟大智慧的象征,而且代表着精湛高超的技术技能、精益求精的职业教育素养和不断创新的精神和品格。在职业教育领域,有学者认为鲁班也是中国职业教育的鼻祖。

  与此同时,据鲁班工坊主要负责人介绍,在鲁班工坊开立同时,一些学者也对鲁班同时期的墨子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是针对墨子的一些职业教育观念进行深入研究,将其“亲知、闻知、说知”等思路与我国职业教育理念结合起来,进行深入梳理,提出我国职业教育文化基础之一是班墨文化,应在鲁班工坊的教学模式中传承班墨文化等建议。2018年5月28日,天津鲁班工坊研究与推广中心同山东省滕州市墨子研究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决定丰富“鲁班工坊”文化建设内涵,推动人文合作交流。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当前鲁班工坊外宣报道对鲁班以及同时期班墨文化的介绍不多,对于树立中国劳动人民勤劳肯干的智慧文化推广也不够,很多外国采访对象根本不了解鲁班。因此,一些外籍院校教师常常将鲁班工坊误解为“技术推广中心”,其实鲁班只是这个推广中心的名字,他们并不了解鲁班精神在中国文化当中的内涵。例如,即将在埃及建设完工的鲁班工坊的一位埃及教授反复与我方院校老师辩论,认为鲁班工坊的性质不明确,我方老师则多次大费周折地作出阐释。产生这样的误解在外方单位中并不少见。事实上,鲁班工坊并不做中国文化推广,而是发力于“重能强技”的职业教育。笔者建议,在对外报道中,记者可适度、潜移默化地对班墨文化进行介绍,改善外国人对于中国职业教育的认知,以及对鲁班工坊是“技术推广中心”、甚至于给非洲人民“带来债务”的误读,并通过鲁班来弘扬中国劳动人民的工匠精神,改善他们对中国人的认知。

  第三,设立鲁班工坊英文网站、海外社交媒体账号,提升服务功能

  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当前关于鲁班工坊的宣传渠道还仅限于政府推广、国际会议推广、媒体报道、院校推广,以及坐落于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鲁班工坊体验馆的宣传等,鲁班工坊的外宣工作还需要有关部门与媒体形成合力。

  天津市作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教育部门和不少院校为将鲁班工坊打造为我国对外人文交流的知名品牌做出了艰苦努力和探索。然而,在鲁班工坊的外宣工作中,仍存在明显软肋:鲁班工坊至今还没有自己的英文网站,很多外籍人士要想了解鲁班工坊,只能借助谷歌、雅虎搜索,因此难免使很多外籍人士直接检索到关于鲁班工坊的负面报道或者外电有失偏颇的报道。

  《中国日报》、新华社记者撰写的关于鲁班工坊的外文报道,还远远不能满足外籍人士渴望了解鲁班工坊的需求,很多外籍人士对鲁班工坊的教学模式、标准还存在片面认识。在“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下,以及海外互联网信息倒流机制下,我们撰写的正面报道可能被淹没在鲁班工坊的负面报道当中。为此,笔者建议,鲁班工坊应尽快设立自己的英文网站和海外社交媒体账号,利用融媒体手段,对鲁班工坊的发展状况、教学标准、设备支持、资源基础、教学理念、现有八大鲁班工坊项目已获得的成就等进行全面介绍和说明。

  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该网站可以直接用虚拟现实(VR)、人工智能(AI)等手段深入鲁班工坊体验馆,使外籍人士正确、客观地了解鲁班工坊。也可以考虑开设在线课程,提供在线机器人或者专人问答、公共邮箱等服务支持,使更多外籍人士了解、感知和认识鲁班工坊。该英文网站也可以对《中国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外文报道信息加以汇总,进行“二次传播”。笔者相信,相关英文网站必将有助于鲁班工坊国际形象提升,起到向海外推广中国职业教育成果的良好传播效果。

  杨成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