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视域下外语短视频的探索之路

  • 来源:对外传播
  • 关键字:媒体,积极,时代
  • 发布时间:2019-08-13 20:15

  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媒体的格局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今日中国》杂志社作为中国外文局传统期刊社,拥有60多年的发展历史,具有语言优势以及扎实的对外传播经验和基础。但在媒体转型和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存在起步晚、行动慢、发展滞后等问题,仍需紧跟时代、积极求变。

  2018年,《今日中国》杂志社以法文部和新媒体部人员为班底,组建了“近观中国”法文短视频制作团队,并使用外籍主持人出镜,以时事评论的方式制作法文短视频。短视频配中法双语字幕,每期三分钟,每月两期,主要针对欧洲地区法语受众,通过对国际热点话题、双多边关系话题等的评述,传播中国声音、表达中国观点。视频在《今日中国》法文版海外脸书账号、《今日中国》法文版网站、《今日中国》微信公众号,以及微博、今日头条、腾讯视频、梨视频等平台发布,既覆盖了海外受众,又吸引了国内的外籍受众。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初步积累经验,再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该短视频项目是《今日中国》杂志社利用外语优势,推进媒体融合的一次新尝试。2018年中,该项目被纳入中国外文局“第三只眼看中国——多语种短视频”重点项目。

  紧跟媒体融合趋势,创立短视频栏目

  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报社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表示,“宣传思想工作要把握大势,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我们要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①中国外文局承担着党和国家的对外宣传任务,是中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专业对外传播机构。多年来,中国外文局紧跟时代变化,不断探索媒体融合发展的对外传播道路,面向国内外舆论主战场,更好地回应国际关切。

  2018年1月,适逢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今日中国》杂志社紧跟中国外文局融媒体报道趋势,以对话评论形式制作了相关短视频。经过论证和效果分析,我们认为外籍主持人出镜,对国内外时事或现象进行评论的对谈形式具有鲜明的特点和报道优势:一方面,在形式上严肃庄重,适合制作时政经济类短视频;另一方面,借嘴发声,用外国人的语气讲好中国故事,有利于贴近西方受众,更容易被接受。在此基础上,《今日中国》法文部推出了“近观中国”系列视频。2018年,“近观中国”栏目共制作系列短视频25条,截至2019年5月,视频在《今日中国》法文版海外脸书账号上累计触及用户136万人次,播放总量47.2万人次,累计互动18.7万次,同时在国内平台累计播放总量约105万次,获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紧跟热点,做准选题,讲好中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成为媒体融合时代对外传播和媒体发展的重要问题。“近观中国”栏目的优势在于时事评论,紧跟国内外热点话题,在重大选题报道中寻找受众关切的平衡点。我们努力打造强大的策划和执行团队,从脚本阶段便开始进行反复打磨。2018年先后制作了《“一带一路”加剧了中欧贸易不平衡吗?》《合力应对美国贸易盲动症》,2019年制作了《“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 属于世界》《“文明冲突”?不,不同文明可以交流对话》等优秀的时事评论类视频。与此同时,“近观中国”栏目还积极回应法语地区受众关切,针对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和法国智能产业战略推出了《人工智能:未来中法合作的热点?》,针对2019年中法建交55周年制作《从历史瞬间看中法关系》,专访法国驻华大使黎想,同时制作《法中关系会迈向新高度》等优秀的中法时政、经济、文化等话题的视频短片。法国前总理拉法兰曾在个人微博转发该栏目关于中法关系的报道,并给予高度评价。法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罗文哲、法兴银行中华区总裁博奈、法国电力集团中国区总裁傅凯德、法国足协驻中国区负责人阮何穆等都曾对短视频进行过积极评价,并给出宝贵意见。

  时事评论类视频除了要把握正确的舆论方向,还有两个需要注意的关键点:第一是时效,应紧跟时下热点,保证视频制作的高效率,在话题尚热的时候发声,是其基本要求;第二是观点,评论应观点鲜明,有内容、有延伸。此外,在“借嘴发声”的过程中,需要找到外籍雇员能接受的,同时又掷地有声的观点言论,这需要长期的磨合和经验积累。“近观中国”团队在选题策划之初,利用选题会机制,以“中外团队研讨”的形式,就某一话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选题会不限班底,而是根据选题内容,召集杂志社内外相关记者、外籍雇员和专家共同研讨。例如,关于扶贫选题的策划会,我们汇集了法、英、西、德、阿五个语种的外籍专家及记者,就各自的关注点发表意见,经过对不同方案的学习和研讨,寻找话题切入点。未来该项目将继续完善选题会机制,不断积累选题经验。

  抓住重点选题,打造系列精品视频

  “近观中国”栏目注重打造重点系列报道,经过调研,我们把重点选题固定为“扶贫”。消除贫困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使7亿多人摆脱了贫困,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国际社会对中国减贫成就给予高度评价,对中国的减贫实践尤为关注。国外受众希望探求减贫“背后的故事”,对于中国科学的扶贫战略、适宜的政策措施、精准的扶贫方式等充满兴趣。为呼应这一关切,“近观中国”栏目制作了一系列扶贫视频,在2018两会期间推出《精准扶贫:成就与贡献》《下党村扶贫故事》等;探访贵州湄潭,制作四期扶贫系列视频《七彩部落“富”茶农》《职教改变贫困》《大山里的别样青春》《吉他奏响扶贫曲》;在2018中非合作论坛期间,制作了《中国扶贫经验对非洲的启示》。这些视频从不同角度,以时事评论、人物故事、高端访谈等不同形式,向法语地区受众展示了行进中的中国扶贫。其中,贵州扶贫系列视频在《今日中国》法文版海内外社交媒体、网站等平台发布后,互动活跃,反馈积极正面。在2018年中国外文局优秀外宣作品评选中,该系列获得优秀外文短视频奖。此次扶贫系列报道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一次有益尝试,探索了在重大选题中如何挖掘故事,用真实的故事、平实的语言、受众易接受的方式,让中国故事入脑、入耳、入心。

  做好媒体融合下的受众迁移,促进刊网流量互动

  在媒体融合时代,选题策划背后需要一套系统的议程设置。《今日中国》作为传统的纸质媒体,拥有一定的读者基础和报道经验。在开拓新媒体业务的过程中也积累了很多新媒体平台受众。那么如何将传统媒介受众与新媒体用户从单一阅读平台迁移到多平台阅读,也成为我们探索的一个方向。尤其是重大报道和国际时政报道,三分钟的视频節目只能从一个角度进行阐述探讨,无法做到全面深入。而传统期刊深度报道又缺乏视觉冲击力,不能适应当今用户的手机阅读习惯。因此,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刊网互动,是解决双向矛盾的方式之一。我们尝试在视频发布时推荐杂志“深度报道”文章链接;在杂志上刊登视频二维码,手机扫描即可播放,使读者在阅读过一篇文字报道后,方便地观看新媒体平台相关视频产品。这样的互动,让读者的阅读体验更加丰富。例如,在制作“2018法国文化之春”相关视频《文化交流加强中法互信》的同时,我们在期刊配发封面文章《中法文化交流:两个文明的深度对话》组稿(五篇),并约请资深驻法评论员郑若麟先生撰写评论文章《文化交流应该与时俱进》,以“视频+深度阅读”的全媒体传播形式,增强报道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得到了受访者和受众的积极评价。

  在探索刊网互动的同时,我们也在不断挖掘新的传播途径,然而,随着栏目的日渐成熟,许多问题也暴露出来,比如受众定位不够精准、选题策划不够新颖、制作质量有限、传播途径单一等等。面对这些问题,团队也在积极进行调整。在今后的工作中,“近观中国”栏目将根据市场和对外传播的需求,不断进行改版和完善,力图以更加系统的制作流程、更加成熟的议程设置达到更加精准的传播效果。

  「注释」

  ①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求是》2019年第6期。

  胡月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