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出版中如何恰当地传播中国艺术

  • 来源:对外传播
  • 关键字:艺术,传播,交流
  • 发布时间:2019-08-13 20:13

  人们常说艺术无国界,但作为出版人来理解这句话,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当初策划《身临其境:艺术中的当代中国》英文版系列图书(以下简称“书系”)的初衷,是要把多种艺术形式转换成纸质出版物,广泛传播到英语世界。而此书系中包括电影、舞蹈、绘画、雕塑、摄影、话剧、纪录片、戏曲、建筑、音乐、美食、旅游等方面,那么如何将这些有动有静、有影像、有舞台、有时间线、有空间感的多种文化艺术形式跃然纸上,引导国外读者通过此书系进入艺术中的中国,让他们如同穿梭在电影院、大剧院、音乐厅、画廊以及大自然当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呢?

  一、寻找中西文化中相同的元素,让传播从认同开始

  人与人的交流总是以认同为基础。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此书系所展现出的当代艺术也是从“求同”开始,以国外读者的认同感来带动更多的交流。

  在以电影作为书系的开篇时,正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相比其他艺术门类而言,电影艺术因其历史不长,在中西方读者中更容易找到认同感。有人把电影比喻成一扇窗口,从中可以看到社会的人生百态。有人把电影称为一面镜子,从中可以映照出人们的心灵境界。中国电影也是中国的窗口与镜子。观众能够从银幕上感受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也能够从银幕上体味中国人对生活的追求与向往。策划时我找到一直以中西比较的方式研究中国电影史的钟大丰老师。他能够如数家珍地将中国一个世纪以来每个时期的主旋律、最具艺术代表性的电影作品娓娓道来。但如果照此来写,就是一本流水账式的中国电影简史,很难吸引更多的读者。几经考量,商定按照电影的类型分章讲述,在类型的划分上参照西方电影的类型模式,以便于西方读者理解和接受。

  通过寻找中西方共同的电影文化元素,我们成功地让西方读者产生了共鸣。这样的归类准则和叙事模式为后续的其他艺术形式的纸媒体转化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这本书出版后即获得了众多好评。加拿大莫塞克出版社社长、曾任加拿大文化部长顾问的霍华德·阿斯特先生在阅读之后说:“这是一本令我耳目一新的介绍中国的书,我希望能够读到更多这样的图书。”

  二、萃取中国艺术的精华,在传播中以经典引领

  所有艺术门类的内涵和外延都无比丰富,如何恰当地把握各种艺术在对外出版中的表达?最为重要的应是呈现经典作品。向优秀作品学习和借鉴,是人们进步的必由之路。这一点,相信国外的读者也概莫能外。

  此书系中关于舞蹈方面的书,第一次出版便被大英图书馆收入馆藏,实实在在地填补了中国作为舞蹈大国一直以来没有一本可以让西方读者直接欣赏和了解中国舞蹈的英文读本的空白。我认为这首先要归功于书中所呈现出的经典作品。比如,在众多中国舞蹈作品中一定要提及的当属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新中国成立15周年之际,《东方红》隆重登场,成为一部检验中国音乐舞蹈事业发展的里程碑式作品。将它选做本书的一个独立章节也就成为必然,以让读者在一个相对独立的阅读空间中体悟这部作品的历史、内涵、魅力和艺术之美。这是一部集新中国文学、历史、音乐、舞蹈等于一体的经典作品。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全面反映中国革命历史的大型歌舞作品,《东方红》以其恢宏壮美的场面和众多的民族表演艺术形式,在新中国舞蹈文艺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也让本书的讲述达到了一个历史高潮。艺术家们用激情为共和国创造了一幕时代盛景,其中不少乐段、舞姿、场景、舞作等都已成为经典,代代相传。除经典作品之外,书中所介绍的代表艺术家在对外传播中同样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在讲述中国舞蹈艺术家时,以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开拓者吴晓邦和中国当代舞蹈艺术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舞蹈之母的戴爱莲作为开篇,以突显他们在中国舞蹈中始终扮演的中流砥柱角色。可以说,经典作品和代表艺术家的阐述和介绍在对外传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

  三、呈现中国特色文化品质,让传播具有新鲜的魅力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艺术史无数次证明了这句话的寓意。艺术本是一种诗化的哲学,又无不体现人类文明的深刻交融和冲突。作为具有深厚文明底蕴的中国,自有区别于其他国家文明的独特艺术魅力。这种“我有他无”的艺术现象,在传播中往往会给外国读者带来新鲜感,从而提升他们阅读文本的兴趣。

  此书系在建筑艺术方面体现了这一点。相比西方建筑更强调单体建筑的体积、造型和空间,追求与西方宗教气质契合的“彼岸感”,中国建筑则多是以单体建筑组合的复杂院落,以大的建筑群组来创造宏大的空间气势,追求与东方文化相谐的“现世感”。本书选取了苏州和北京这一南一北两个城市,讨论北京的宫廷建筑、园林以及苏州的文人园林,其迥然各异的风格说明,建筑作品可以展现截然不同的自然底色和文化生态。此书最后一章讨论了中国南方和北方几组富有地域特色的民居:北京四合院、徽州古民居、福建土楼。这些都已成为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它们在建造时充分考虑了当地的自然和气候条件,因地制宜,体现了农耕时代的中国人务实的生活态度、丰富的心理层次和超凡的审美意境。

  而摄影艺术对于中国特色文化而言,更容易被视为记录者和见证者。书系在摄影方面,以七位在国际摄影界颇具影响力的摄影家为讲述顺序,用他们的近百幅作品向讀者呈现摄影作品中的中国。他们以各自独特的视角、用手中的相机聚焦当代中国人的生存方式,每个摄影师的作品都能够带出一段历史、一个人群、一种特定的社会发展状态。其中有记录北京的摄影家王文澜,他的摄影作品被称作北京胡同文化、自行车文化和爱乐文化;摄影家雍和,他的作品99%都是关于上海的,因此是被公认的“今日上海最重要的记录者”;摄影家傅拥军用一棵树、一个湖、一座城市拍出了活色生香的杭州生活,他的作品《西湖边的一棵树》获得2009年“荷赛奖”;摄影家朱宪民,从黄河的源头拍到入海口,他用近40年时间为这条中国母亲河留下了影像印迹,成就了一部全面表现黄河人生存状态的、时间跨度最大的摄影文献;还有拍摄少数民族人文生态图像志的摄影家王征等。

  以活动影像为载体的电影,以舞台和形体动作为载体的舞蹈,以空间结构和物质材料为载体的建筑,以静态影像为载体、动中取静的摄影,无论哪种艺术形式,在转化成以纸墨图文为载体的系列图书过程中,在对外传播中都需要精心考量,需要在寻求文化交流中的相同元素、萃取艺术精华和体现自身特色上多下功夫。

  张维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