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话语主题图书海外传播实践案例与启示

  • 来源:对外传播
  • 关键字:图书,实践,探索
  • 发布时间:2019-12-23 19:26

  《中国关键词》是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中国翻译研究院联合推出的多语种系列图书,目前已出版发行《中国关键词:第一辑》《中国关键词:“一带一路”篇》《中国关键词:十九大篇》《中国关键词:治国理政篇》等多种图书。继翻译出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图书之后,该系列图书是中国外文局在中国政治话语对外传播领域作出的又一次重要尝试,是用中国话语阐释中国实践的又一次深入探索。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关键词》多语种系列丛书已与多家国际出版商签订了17个语种的29项版权输出协议。

  为纪念中俄建交70周年,今年6月5日,在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指导、中国外文局和俄罗斯中国友好协会联合主办的“2019中俄全球治理圆桌论坛”上,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对《中国关键词:“一带一路”篇》《中国关键词:治国理政篇》等中英、中俄对照版图书进行了展示,向俄罗斯总统经济顾问、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谢尔盖·格拉济耶夫(Sergey Glaziew)进行详细介绍并赠送该书。

  一、用关键词传播中国声音广获专家好评

  《中国关键词》首次亮相俄罗斯,便从若干中国主题外宣品中脱颖而出,吸引了诸多俄方专家驻足取阅、交相传看,并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普遍认为,该书独到之处在于高度契合当前国际形势,编写及时,俄译准确,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1. 选词权威且紧接地气,精准吸引希望了解中国的读者群体。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李秋梅认为,该书标题简洁明了、直指核心内容,内容同时兼顾权威性和可读性,使它自然而然成为国外友人打开新时代中国之门的“金钥匙”。她进一步解释说:“要掌握中国话语的国际第一定义权和解释权,就必须由中国人自己主导政治话语的外译工作。《中国关键词》就是很好的实用例证,我会好好运用它,尽我所能在课堂内外向更多外国友人讲述好中国故事。”

  2. 中国站位且国际视野,多元解读中国政策理念和发展道路。中俄友谊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地方合作理事会副主席、“统一俄罗斯”政党总(中央)委员会委员阿尔乔姆·谢苗诺夫(Artem Semenov)指出,《中国关键词:治国理政篇》所选关键词涉及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多个领域,全面展示了中国的政策和主张。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俄罗斯国家二级公务顾问李克金(Alexey N.Aleksakhin)认为,《中国关键词:治国理政篇》有助于外国友人更好地了解中国人民的精神追求。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汉语教研室主任奥莉加·亚历山德罗芙娜(Maslovets Olga)表示,《中国关键词:“一带一路”篇》展示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内容和案例,阐明了“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和思路,真实、立体地展现了中国承担国际责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意愿和行动。

  3. 阐释简洁且翻译准确,为国际汉语教学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宝贵参照。俄羅斯国立大学孔子学院院长、长春大学中俄学院教授单妮娜认为,《中国关键词》不仅对指导中国高校的俄语教学,尤其是中俄互译教学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也为国际汉语教学提供了重要依据。李克金认为,《中国关键词》为俄罗斯汉学家开展现代汉语研究提供了宝贵参照。李秋梅认为,对于正在学习汉语的俄罗斯朋友来说,这种双语对照的关键词解读形式让他们十分感兴趣,是他们了解中国国情、解码中国实践的重要读本。

  4.“口袋书”贴近受众需求,把原本“板着脸”的权威话语变得鲜活而生动。《中国关键词》精巧的开本设计受到了俄方专家的一致青睐,成为本次论坛中最先被“抢”空的外宣读物。取阅该书的俄罗斯学者普遍表示,《中国关键词》不同于许多“大部头”著作,开本设计友好,内容简明扼要,符合当下的阅读需求,很愿意将该书介绍给其他希望了解中国的朋友。

  二、中国话语主题图书在国际传播方面存在的问题

  1. 中国话语主题图书对外传播渠道有待拓展。部分俄方专家、在俄中国师生反映,中国话语主题图书获取渠道过于单一,查找相关资料难度较大。他们表示,这是他们第一次看到如此详细阐述中国发展理念、发展道路的主题图书,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提供更多此类图书的获得渠道。在国际传播中,紧跟高访外宣活动的配套宣传和推介固然能更加精准辐射传播对象,但这种方式单一,渠道狭窄,存在不可避免的滞后效应。相比之下,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传播手段不仅能够更加高效、快捷地辐射更多受众,也能兼顾更加多元化的受众需求。因此,要进一步做好《中国关键词》等中国话语主题图书的线上海外传播及信息反馈的搜集工作,提高传播效率,提升传播效果。

  2. 基于中国话语主题图书的衍生展示品亟需丰富。目前,在配合高访外宣或国际智库交流活动的中国话语主题图书宣传和推介工作中,展示形式仍仅限于实体书,缺乏相应的衍生品。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外宣资料在国外会议现场展示时,大都借用主会场外的门口、走廊等空间摆放,展示客观的条件有限,虽比较方便与会者取阅,但阅读体验一般;二是该主题图书的衍生展示品相对匮乏且形式单一,缺乏品牌规模。尽管《中国关键词》“口袋书”的开本设计吸引了不少读者,但如何将这种吸引力转化为令人印象深刻的品牌元素、形成品牌规模,尚需在下一步市场化开发运营中作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三、对外宣传和推介《中国关键词》的几点建议

  1. 重视《中国关键词》对外宣传和推介机制建设,着力打造“中国关键词+”。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石泽发言时指出,近年来,中俄双方在人文交流合作领域的制度日趋完善,范围日益拓宽,两国人文交流的形式和内容也更加丰富多样,“语言年”“旅游年”“青年交流年”“媒体合作年”等主题交流活动增进了两国人民的了解和亲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俄文明交流不断拓展,机制化程度不断加深,为以《中国关键词》为代表的一系列外宣品展示和传播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土壤。鉴于此,建议在高访外宣、主场外交等重大国际活动筹备和开展阶段,精心组织策划相关宣传和推介活动,将《中国关键词》内容嵌入活动主题,将产品纳入主要外宣品名录,将围绕《中国关键词》取得的重要共识归入活动成果。

  2. 重视在俄工作、学习的华人群体,进一步挖掘和发挥这一群体的宣传和推介作用。论坛期间,商协会代表、访学专家学者、留学生等众多在俄罗斯工作、学习的华人群体,为论坛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很大帮助,尤其是在俄方专家学者推荐、参会嘉宾邀请以及课题调研素材搜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得益于他们能够充分发挥本土优势,深入接触当地社会各个阶层,更加高效、便利地拓展资源、开展工作。因此,在《中国关键词》今后的国际传播中,应充分发挥华人群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将中国的思想理念、政策主张精准传递给对象国的社会精英、智库专家学者、汉语学习者等目标受众,助推形成二次、甚至多次传播的局面。

  3. 重视《中国关键词》衍生展示品开发,力争形成品牌规模。优质的内容只有插上高质量传播的翅膀,才能得到受众的广泛认可。高质量传播,除拓展传播渠道、升级传播密度外,还要做到传播形式的创新。因此,要努力提取原生作品的品牌元素进行再设计、再开发,丰富品牌元素,形成品牌规模。在《中国关键词》今后的对外宣传和推介工作中,要以优质内容为依托,开发一批与之相关的衍生展示品,如设计制作印有《中国关键词》标志、二维码、宣传语或标志性内容的主题书签、马克杯、U盘、光盘、鼠标垫、台历、明信片等,让该书的品牌元素高频率出现在受众视野之中,成为随时随地受到关注的焦点和亮点。

  讲故事需要关键词,讲好中国故事需要中国关键词。通过《中国关键词》在俄宣传和推介的实践,切身体会到用关键词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意义。我们在今后国际传播工作中,将继续坚持“一国一策”的谋划与布局,把握好传播规律,运用好既有经验,顺应传播趋势,创新方式方法,不断攀登讲好中国故事的新高峰。

  李旭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