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对俄报道内容建设的有效路径

  • 来源:对外传播
  • 关键字:报道,挑战,机遇
  • 发布时间:2019-12-23 19:33

  2019年是中俄建交70周年。中俄关系现已发展成互信程度最高、协作水平最高、战略价值最高的大国关系。今年6月习近平主席访俄,两国元首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发展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声明指出,中俄关系进入新时代,迎来更大发展的新机遇。双方宣布,将致力于发展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①面对新时代背景下中俄关系的发展,我们更需要提升中国媒体对俄传播实效,让对俄新闻报道服务于中俄关系发展大局。

  一、當前对俄新闻报道有机遇更有挑战

  有研究表明,近年来中俄关系的快速发展获得了俄罗斯民众的普遍支持。作为俄罗斯三大权威民调机构之一的俄罗斯民意基金会从2014年4月起,每年就“对俄罗斯来说,哪个国家最友好”这一问题进行民调。该基金会今年5月6日发布的民调结果显示,认为中国是对俄“最友好国家”的受访者达到51%,47%的受访者认为中国是对俄“经济合作最重要的国家”,而对于“俄罗斯最重要的伙伴,俄罗斯最需要与哪个国家保持良好关系”的问题,选择中国的受访者最多(28%),超过选择白俄罗斯(17%)和美国(8%)的人数。②

  尽管有较好的民意基础,但俄罗斯国内对中国的误读依然存在,如鼓吹中国经济发展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认为中国发展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是在进行“资源掠夺”,将中国积极参与俄远东地区开发视为“扩张”。

  这些误解的成因较为复杂,既来源于部分俄媒体带有偏见的报道,也由于中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提升后,俄少数群体的心态失衡,对中国疑虑上升。因此,现阶段提升中国新闻媒体对俄传播效果有机遇,更有挑战。

  二、对俄新闻报道坚持“有效供给”原则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国际传播环境日益开放的背景下,俄罗斯受众获取中国新闻的途径正在逐步丰富,但所获取的信息质量参差不齐,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俄罗斯受众对中国的认知日趋复杂化。如何让国外受众对中国媒体讲述的内容产生兴趣,避免报道被误解为“宣传”,是对俄讲好中国故事的重点和难点。③提升对俄传播实效,就是要实现中国新闻媒体对俄罗斯受众的“有效供给”,④而不是强加给受众的“宣传”,需要从新闻信息“有效供给”的角度,思考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俄罗斯受众想看什么。清晰地了解海外受众的信息需求,确定与之相匹配的报道主题,是实现新闻信息“有效供给”的前提。经过较长时间对多家俄国内主流媒体的追踪,结合新华社俄文报道的海外采用落地情况,我们发现,俄罗斯受众较为关注的中国新闻报道议题主要包括国家领导人活动、中国经济动态与成就、中国军事与外交活动、科技发展成果、热点突发事件等。

  第二,怎样报道给俄罗斯受众。消息报道一直是新华社对俄传播的主体形式。消息可以满足受众“知道”最新事态的基本需求,但仅有消息报道远远不够,还需要综述、特写、评论等形式使传播兼具广度和深度,让受众更好地“理解”形成新闻事实的社会环境。因此,除了常规的消息报道,围绕不同的新闻事件和时间节点,组织开展专家解读、高端访谈、新闻特写等多种形式的报道必不可少。

  第三,如何让报道更好看。新媒体时代,俄罗斯受众的阅读习惯也开始发生转变,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开始从纸媒转向互联网和移动端。目前,新华社的俄文报道已经实现融媒体发稿,以更直观、全面地展示中国形象。

  其中,受众需求是所有问题的核心,以受众为中心,积极回应受众想看什么的问题,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和情感需求,是提升对俄传播效果的关键步骤。

  三、聚焦受众关注领域,满足受众信息需求

  要拉近与俄罗斯受众的距离,就需要聚焦俄受众关心的话题,打造既满足受众需要,又能体现中国特色的传播名片。在长期的报道和调研中我们发现,可以将反腐败报道、中国经济报道、科技成就报道打造成为三张对俄传播的特色名片。

  1.展示反腐成就,介绍反腐经验

  腐败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政治的稳定和国家的国际形象都有着巨大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反腐败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俄罗斯各界对此普遍认可,纷纷表示有必要在本国的反腐败工作中借鉴中国经验。⑤

  另一方面,俄罗斯受众在长期形成的西方舆论影响下,固化了许多关于中国的刻板印象,严重影响了中国塑造国家形象的效果。“腐败”就是这些刻板印象中的一个。因此,通过充分报道党和政府的反腐败立场、实践和成效,可以提高俄受众对于中国政府执政能力的认可。

  在反腐败报道的新闻实践中,需要做到以下四点:第一,真实准确及时地报道我国的反腐成就。及时的报道彰显的是中国主动反腐的决心、敢于正视问题的态度,也表明我国信息传播在公开透明上取得的进步。第二,反腐新闻报道有必要扩大信息量,压缩被负面解读的空间。第三,将政府声音和民众声音相结合,用民众的积极反响为反腐败报道的权威性和说服力增色。第四,充分介绍中国反腐工作的制度性安排,让海外受众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反腐工作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2.经济成就报道应浓墨重彩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在经济领域取得的成就无疑是显著的。与此同时,作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俄罗斯重视中国的发展成就,加强这方面的报道有助于推动中俄两国的合作。

  另一方面,从新闻的国际传播实践来看,经济报道是国际传播重要的突破口之一。与政治、文化等领域相比,不同国家、不同制度甚至是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经济领域的共同话语空间最大,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经济语言和经济逻辑的理解难度相对较低。⑥因此,经济成就报道应该成为中国对俄新闻传播的一个重要方面。

  新华社一直高度重视中国经济新闻的对俄传播。从全年来看,经济新闻约占全部中国新闻报道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报道以消息、综述、评论、专访等形式呈现,内容涵盖了经济数据发布、经济政策解读、重要企业和重要项目、包括共建“一带一路”在内的对外经济交往等。未来,加大中国经济报道力度,丰富中国经济报道形式和内容仍然是我们需要关注的焦点。这需要我们时刻保持对经济话题的高敏感度,在关键时刻能够根据国外媒体和受众关注的热点、焦点组织点对点的回应。

  3.科技报道要浅显易懂,突出新闻性

  目前,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立创新型国家,过去几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天宫、天眼、墨子号、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俄罗斯民众对于中国科技成就的关注与日俱增。5G技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卫星发射、自动驾驶、探月工程、“天眼”射电望远镜等则是俄罗斯媒体长期关注的报道话题。

  今年以来,新华社播发的《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背面》《中国研究人员发现“蚁人”基因》《中国“天眼”探测到30亿光年外的神秘信号》等一批俄文报道引发俄罗斯媒体的广泛关注,被今日俄罗斯通讯社、塔斯社、俄罗斯报等多家俄罗斯主流媒体广泛转载。

  由此,我们也总结出科技报道对俄传播的一般性规律。首先,在保证准确性的前提下要尽量使用浅显易懂的文字。因为科技报道往往远离受众日常生活,读者并不一定具有相关知识储备,如何用浅显的文字表达出基本的科技内涵尤为重要。第二,报道的严谨性不能打折扣。对于科技报道中常出现的诸如“首次”“唯一”“仅有”等表述,需要反复核实。第三,背景资料和注释的适当增加,可以帮助受众理解科技成果的意义与价值,也能让报道更加接地气。

  四、深入挖掘地方新闻的价值,拉近受众情感距离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每一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放在一起,共同组成了中国故事的全部。因此,对俄传播要想讲好中国故事,就要花心思讲好中国各个地方的故事。

  近年来我们发现,国外媒体对于中国地方新闻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在许多偏远地区或是贫困地区,都能够看到外国记者的身影。随着中俄地方合作交流年框架下各领域合作的不断深化,俄罗斯企业、民众对于中国各个地方的兴趣更加浓厚,除了北京、上海、广州、哈尔滨之外,重庆、成都、西安、杭州等地名正在更多地出现在俄罗斯媒体的报道中。

  一般认为,边境地区往往是对俄报道资源的富矿,快速发展的边境交流合作让这些地区的报道资源得到了较好的挖掘。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深入,中欧班列向更广泛的地区延伸,东部沿海、西南内陆省份正在逐渐成为中俄各领域合作的新高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到那里学习、工作和生活。因此,深入挖掘地方新闻价值也是提升中国对俄传播实效的重要途径。

  1.打造有深度的地方“硬新闻”

  在“硬新闻”的编辑策划中,将各地新闻与涉华热点结合起来,突破地方局限,注重从地方视角反映宏观中国,从一城一地切入,最终落脚在整个中国发展的内在逻辑阐释上,这样的报道既有“点”,又有“面”,较之“某某地出台某某政策”之类的报道更有深度,又不显零碎。

  比如在中俄博览会、上海进博会、上合组织地方领导人会晤等重大地方主题报道中,新华社采写的《“俄罗斯制造”闪耀首届中国进博会》《小小紫皮糖里的中俄贸易之变》《中俄地方合作进入自贸区时代》等多篇立足地方、反映中国、联系俄罗斯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为地方新闻对俄传播打开了局面。

  与此同时,总社与国内各地方分社始终对于重大突发事件、中俄重要合作项目建设等方面的信息保持高度敏感,力争以最快速度发出最权威的中国声音。在今年4月中国大熊猫赴俄报道中,新华社的俄文报道在时效上全面领先俄罗斯主流媒体,俄罗斯塔斯社、“今日俄罗斯”通讯社在同样派出记者赶赴四川雅安新闻现场的情况下,依然选择转载新华社俄文报道,也体现了新华社地方新闻对俄传播的质量和效果。

  2.雕琢有温度的地方“软新闻”

  在对外报道中我们发现,用大量的数据和罗列的事实向海外受众介绍中国的发展、变化时,海外读者并不买账。但是,如果通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或是亲身经历去讲,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报道实践中还发现,俄罗斯受众对于本国同胞在华工作生活的情况非常关心,同时,他们也非常在意中国人在与俄罗斯人的交往中对俄罗斯的印象如何。

  近年来,新华社积极挖掘地方新闻中鲜活生动的中国故事,从小切口入手,以中俄两国的普通人为报道主角,反映中俄各领域交往的主题,取得了显著成果。《‘喀秋莎在中国——九旬俄罗斯老人的传奇人生》《俄罗斯 90后小伙中医养成记》《千万里的追寻 一位俄罗斯姑娘的功夫奇缘》等报道将目光投向在华的俄籍(裔)人士,讲述他们在华生活、学习、工作的故事。特别是俄裔老人尼娜在中国生活84载的故事更是在老人的俄罗斯家乡引发强烈反响,当地学生纷纷给老人写信、寄送慰问礼品,当地政府官员还专程联系新华社,希望能协助他们将信件和礼品送到尼娜老人的手中。

  另一方面,新华社的俄文报道同样注重挖掘中国人的点滴故事,诸如《一名铁路俄语翻译的6万里“跨国上班路”》《一位中国女教授和她的四十年俄语人生》等报道聚焦与俄罗斯有着密切联系的中国人,通过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反映中俄交往几十年的变迁和发展。

  五、结语

  在中俄关系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在融媒体时代,通过充分调研俄罗斯受众的关注热点,坚持分众化、精细化的报道思路和传播理念,注重视角下移,多关注普通人的世界,从点到面、由表及里地反映中国发展变化的内在逻辑,是提升中国对俄传播实效的应有之义。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润物无声的新闻报道传播好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让俄罗斯受众感受到中国的善意和真诚,理解中俄关系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从而推动两国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俄媒体交流、战略传播与全球治理中制度性话语权的构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6ZDA217)

  「注释」

  ①《中俄元首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发展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9-06/06/c_1124588505.htm,2019年6月6日。

  ②“Дружественные и недружественные страны”,俄罗斯民意基金会官网,https://fom.ru/Mir/14201,2019年5月6日。

  ③张严峻、贝文力:《“中国形象”在俄罗斯的传播与接受》,《国际传播》2018年第1期。

  ④欧阳开宇:《從内容端加强国际传播的“有效供给”——以中新社对外报道为例》,《新闻战线》2016年8月(上)。

  ⑤《决心坚定 成效显现——海外专家积极评价中国反腐败斗争成果》,新华社,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6-01/14/c_128629788.htm,2016年1月14日。

  ⑥崔军:《讲好中国经济故事:难在哪?怎么讲?》,《对外传播》2017年第3期。

  黄河 赵永华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