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现状与改进策略

  • 来源:对外传播
  • 关键字:方案,平台,优势
  • 发布时间:2019-12-23 19:39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为解决全球问题提出的中国方案。如何有效传播这一理念,使中国话语变为世界话语,是我国对外传播工作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法国学者米歇尔·福柯在《话语的秩序》中指出“话语即权力”,将话语与权力联系在一起,说明拥有话语权就拥有了彰显权力的平台。在新时代,传播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助于打破西方的话语霸权,将中国的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进而有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现状

  (一)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内容和特点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科学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一时代之问,其核心内涵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国内学术界和新闻媒体界围绕其时代背景、理论渊源、科学内涵、构建途径、重大意义等方面,进行多维度的解读和阐释,构成相关传播的主要内容。

  1.在理论渊源方面,主要包括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共同体理论,中国优秀文化中的“和合”思想与天下观,以及国际公认的国际关系原理准则等。如张雷声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共同体、世界历史理论逻辑与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统一”。①周宗敏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马克思主义‘自由人联合体理想,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合思想,将实现全人类的幸福作为终极目标”。②

  2.在具体内涵方面,除了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五个方面进行阐释外,专家学者们试图从不同层次、不同区域、不同领域等角度对其进行阐释。如郝立新等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内涵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相互依存的利益共同体、和而不同的价值共同体、共建共享的安全共同体、同舟共济的行动联合体”。③郇庆治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包括核心理念或愿景、理论话语或战略、主要制度化展现或策略举措等不同层面的十分复杂的系统性整体”。④

  3.在实践要求方面,强调民心相通是基础性作用,认为“一带一路”建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要尊重和发挥现有国际组织和国际准则的作用。如王亚军认为,“要做好民心相通工作,切实发挥其凝聚共识、集中智慧、汇集力量的作用”。⑤刘建飞认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體的基础工程,而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新型国际关系的方向规定”。⑥李景治指出,要“充分发挥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和现有国际组织的作用,从建设地区命运共同体起步逐渐展开”。⑦

  4.在重要意义方面,认为这一理念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超越了传统的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关系理论,为人类社会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长治久安描绘了宏伟蓝图。如韩庆祥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西方中心、主客二分、文明冲突、依附发展和赢者通吃的批判和超越,代表着世界发展潮流”。⑧秦亚青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构建以平等公正、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秩序,与西方传统国际关系中的主流秩序观形成了鲜明对比”。⑨

  当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研究和传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缺乏具有较强逻辑性、系统性的研究,未能完整勾勒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结构层次和内在逻辑。另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正面解读有余,对其面临问题和挑战的分析相对不足。中国理论是中国话语的核心构成要素,必须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关理论研究,构建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话语体系,这是做好对外传播的前提条件。

  (二)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方式和效果

  1.传播的方式

  在国内,主要以政府文件、新闻报道、期刊论文、学术研讨会、主场外交等方式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媒介以传统媒体为主,对新媒体利用相对较少。2019年8月28日,在中国知网上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进行检索,显示有5788条结果,期刊类有4104条,博硕士论文类有151条,会议类有75条。在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19)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标题进行检索,有147条相关结果;以其为正文进行检索,有3312条结果。中央和地方媒体通过各种方式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如央视新闻频道推出特别节目“数说命运共同体”,中国日报社推出特色传播平台“新时代大讲堂”,宁夏卫视举办访谈类节目《解码一带一路》等。当然,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有许多相关创意推送和报道,受到年轻受众的广泛欢迎。

  在国际上,中国主要以领导人高访外交、主场外交、党刊党报等官方性质的话语主体为主进行传播。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第一次向世界系统阐释“命运共同体”理念。此后,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到世界政党对话会,从设立亚投行到筹划中国国际进出口博览会,再到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完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相关共同体建设。《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卷陆续译为英、法、俄、阿、西等20多个语种,发行到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至今已经累计发行超过1100多万册。2019年8月,《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法文版出版,收入习近平总书记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稿85篇,英文版和法文版对于国外读者深入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2.传播的效果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不同时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热烈回应。2017年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先后写入“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等三份联合国决议。2019年7月13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理事会批准贝宁、吉布提、卢旺达加入,成员总数达到100个。亚投行支持亚洲国家高质量基础设施建设,获得国际社会高度赞誉。“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2019年3月,意大利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成为首个签署这一协议的“七国集团”(G7)成员,标志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但与此同时,应看到国际话语权的基本格局还是“西强我弱”,我们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做好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对外传播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这有利于更好传播中国理论、阐释中国方案,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

  二、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的改进策略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话语,在西方掌握国际话语霸权的情况下,要想获得国际上的广泛认同,首要的是提高自身硬实力。因为话语权需要硬实力的支撑。除了提升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等来解决“谁在说”的问题外,还需要解决“说什么”“怎么说”的问题。这要求提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世界问题的解释力,构建兼容并蓄的话语体系,创新传播方式方法,有效回答各种不解和疑惑,有力回击各种质疑和攻击。

  (一)解决“说什么”的问题

  1.回答国内民众的困惑。当前,国内民众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世界梦”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中国梦”之间的关系不太清楚,进而对中国的一些外交政策发出反对的声音。如对非洲的无偿援助,设立亚投行和丝路基金,举行“一带一路”会议,支持联合国各项行动等,一些民众感到排斥,认为应该把钱投资国内而不是撒向国外。因此,在对内宣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时,需要向民众讲清楚中国梦与世界梦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打通中国梦与世界梦之间的理论隔断,这是我们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和前提。

  2.消除发达国家的疑虑。当前,发达国家的担忧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担心中国实力增强挑战现有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谋求世界霸权;另一方面担心中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威胁西方的自由民主价值观,冲击其文化信仰。因此,对发达国家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讲清楚两点:第一,中国实力的增长不是对世界和平的威胁,以打破现实主义的基本理论逻辑(现实主义往往认为物质实力是影响国际关系的第一变量);第二,中国的意识形态不是对世界文明的冲击,以打破自由主义的基本理论逻辑(自由主义理论非常强调意识形态的重要作用)。

  3.缓解周边国家的恐惧。当前,周边国家一方面出于自身发展的国家利益考虑很想加入“一带一路”建设,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但另一方面,对中国的日益强大表示恐惧,担心侵蚀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因此,在对周边国家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时,必须向其讲清楚中国与周边国家是相互依存的利益共同体,中国坚持亲诚惠容理念,不谋求地区霸权,消除其恐惧心理。经过多年的外交实践,中国形成了“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全方位外交布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首先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

  4.避免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担忧。当前,一些发展中国家担心中国借助自己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输出自身的制度和模式,影响本国的发展;担心参与中国提出的各种倡议和合作计划,会失去自身的独立性,甚至损害本国的利益。因此,对其他发展中國家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必须讲清楚中国的倡议和投资不带任何附属条件,不是什么“马歇尔计划”。中国尊重各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快速发展的列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⑩

  (二)解决“怎么说”的问题

  1.选好传播的“主角”。要在更好发挥官方话语主体作用的同时,积极发挥各类国际组织、民间团体、专家学者、华人华侨等话语主体作用,选好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角”。在西方垄断话语霸权的背景下,仅凭借单一的官方话语主体,显然无法有效地在国际社会中传播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需要发挥其他话语主体作用。2018年,中国国内居民出境超过1.6亿人次,入境游客超过1.4亿人次,这些群体都是促进文明交流的纽带,能扩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范围和效果。另外,近年来华人华侨数量快速增长,他们不仅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也熟悉西方的话语习惯,是传播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独特资源。

  2.搭好传播的“舞台”。要不断拓展传播媒介,打造强大的官方话语平台,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国际会议、民间活动等其他话语平台,搭好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舞台”。话语平台是话语主体连接话语对象的纽带。据统计,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每天的新闻发稿量占整个世界新闻发稿量的80%左右,西方正是凭借话语平台的优势维系自身的话语霸权。因此,要建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为代表的中国主流媒体平台,加强与其他国家媒体平台合作,补齐话语平台上的短板。另外,推特、脸书、微博、微信等微传播渠道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具有“平民化”“去中心化”“便捷性”“交互性”等特征,利用其传播有助于增强各国人民的认同感。

  3.唱好传播的“大合唱”。要改变传统的宣传说教模式,站在受众的立场上想问题、看事情,注重双方之间对话交流,唱好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合唱”。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是一种跨国界、跨语言、跨文化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困境。必须改变以往“先道理,再叙事”的表达方式,注重陈情说理相结合。特别是要加强沟通,引发思想共鸣,变单向传播为共同传播。

  面对西方的话语霸权和自身的话语窘境,如何在国际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是“强起来”的中国必须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在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上下功夫,在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让更多国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不断提升对外传播效果。”11这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对外传播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中国要在提升经济政治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着力提升自身话语权等软实力,让世界人民接受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携手构建更加美好的世界。

  (本文系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研究”和2018年度教育部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2018XZD10、18JDSZK091)

  「注释」

  ①张雷声:《唯物史观视野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年第12期。

  ②周宗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形成、实践与时代价值》,《学习时报》2019年3月29日第2版。

  ③郝立新、周康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年第6期。

  ④郇庆治:《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个重要层面》,《学术前沿》2017年第12期。

  ⑤王亚军:《民心相通为“一带一路”固本强基》,《行政管理改革》2019年第3期。

  ⑥刘建飞:《新时代中国外交基本框架论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18年第2期。

  ⑦李景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选择》,《新视野》2017年第6期。

  ⑧韩庆祥:《为解决人类发展问题贡献“中国理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东岳论丛》2017年第11期。

  ⑨《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光明日报》2017年10月17日第5版。

  ⑩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8页。

  11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求是》2019年第6期。

  温祖俊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