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阅兵对外报道的时度效

  • 来源:对外传播
  • 关键字:步伐,发展,报道
  • 发布时间:2019-12-23 19:46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是集中体现我国70年建设经验和成就的国之大典,具有凝心聚力的作用,使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奋进。这一庆典活动也昭示了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展现出愈发蓬勃的发展潜力。正因为如此,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特别是阅兵式,也吸引着世界的关注,众多境外媒体与智库研究机构都希望以此为窗口探知中国军事力量改革发展的步伐。

  从2015年“胜利大阅兵”和2017年“沙场检阅”的报道实践来看,境外媒体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中国领导人表态、中国军改成果新动向、新亮相的武器装备性能等,这其中既有对中国武装力量进步的客观报道,也有对“中国威胁论”的渲染以及对中国发展战略的误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稳妥而充分地做好国庆阅兵的对外报道既是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的职责所在,也是消除海外舆论误解、展现中国发展愿景和发展潜力的重要契机。

  拼抢时效,聚焦报道的第一时间

  时效是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关键。此次阅兵活动流程衔接紧密,包括领导人讲话、阅兵式和分列式等,同时受阅军兵种齐全,技术装备数量多、先进程度高,又有相当一部分“大国重器”属于首次公开展示,如何准确、及时、充分地报道好每个环节是一个颇为艰巨的任务,需要前方记者和编辑密切配合,充分做好准备,努力发挥好主场报道的优势。回顾这次报道,无论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讲话还是检阅受阅部队,新华社的消息都一路领先海外主流媒体。

  在报道受阅装备时,新华社依托阅兵实况直播,按照阅兵方队“即到即发”的原则,努力把握住报道的第一时间。其中,介绍本次阅兵中震撼亮相的东风-41洲际导弹的首条消息《中国展示最先进东风-41洲际战略核导弹》于11:21分播出,领先最快的海外媒体16分钟之多。假如没有记者对阅兵活动的前期充分采访,没有采编发各个环节的高效配合,我们很难在如此激烈的新闻竞争中赢得时间差,更不要说持续保持领先。

  有理有据,宣示中国立场

  也许是出于意识形态的偏见,也许是由于思维惯性的束缚,一些境外媒体总喜欢把中国的阅兵新闻套路化,借一些“军事专家”或“国际政治专家”之口渲染中国的军事威胁。应该说,时效之外,还有一场更为激烈的新闻竞争围绕着对中国军事变革战略意图的解读展开。一些外媒简单粗暴地认为中国展示多种新型导弹意在显示不断增强的核打击力量,向世界宣示自己的强大武力;还有外媒热衷炒作中美博弈,渲染中国在阅兵中展示的武器既可以覆盖美国本土,又可以对美国主导下的东亚秩序构成挑战。在国际形势日趋复杂的今天,外媒把国庆阅兵等同于“秀肌肉”的解读显然是片面的,炒作中美之间的大国博弈虽然能够迎合一部分海外受众的口味,但是却与事实不符,更不利于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为此,在解读这场盛大阅兵式的过程中,我们更加注重庆典背后的“中国逻辑”,在报道中突出了领导人讲话中关于“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表态,通过滚动报道强有力地表明了中国的政策立场和发展导向,这一消息也得到了境外主流媒体的采用。针对炒作“中国威胁论”的言论,新华社在国庆当天还播发了评论文章《国庆70年,中国新起点》,详细阐释中国的防御性国防政策为什么不会改变,中国人对实现民族复兴的信心以及中国愿与世界共享和平繁荣的立场。配合阅兵播发的一组背景文章系统呈现了中国国防和军队改革的要点、新时代中国军队发展的目标、中国国防支出的国际比较。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和平之师、正义之师、是维护地区与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为了帮助海外受众理解中国国防与军队建设的逻辑,我们在报道中整合了近期发布的两个白皮书《新时代的中国国防》与《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的内容,将这次阅兵纳入更宽广的视角。

  全面立体,贴近受众

  要提升新闻报道的效果,关键是要增强报道的吸引力和可读性,具体到国庆阅兵活动的对外报道来讲,一是要尽量全面传递信息,二是要多角度讲好故事。

  国庆阅兵的重点报道包括领导人讲话与受阅重要装备解读。新华社以领导人讲话“金句”为依据,播发多条消息,既保证了时效,又突出了讲话要点。例如《习近平: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前进的步伐》被美联社多次转引,“今日俄罗斯”也以这一“金句”为题单独播发稿件。不少海外媒体认为这一表态体现了中国人民渴望实现民族复兴的决心和魄力。

  在装备解读方面,针对本次阅兵活动中新型装备多、首发装备多、大国重器多的“三多”特点,新华社英文报道以消息快报为主,滚动跟进为辅,对受阅重要装备的基本性能、运用特点进行了尽可能充分的介绍,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例如介绍长剑-100超音速巡航导弹的英文消息《中国最新型巡航导弹亮相国庆阅兵》被多达204家媒体采用。这篇稿件既抓住了境外媒体需求的“热点”,又以相对丰富且详实的内容满足了受众的“求知欲”,短小精悍。

  全面、立体地讲好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的故事离不开对报道资料的充分梳理和写作技巧的巧妙运用。国庆当天,新华社推出了全媒头条报道《天安门辉煌大典庆祝新中国70年恢宏崛起》,文章综合前方记者采访的现场信息和阅兵见闻,将领导人高瞻遠瞩的讲话、天安门前通过的雄师劲旅和群众对祖国生日的美好祝福有机结合,以图文互动的方式对国之大典进行了全景覆盖。这篇1200余词的稿件被多达106家媒体采用,取得了突出的传播效果。其他主要稿件《综述:群众游行展现中国走向伟大复兴》《中国军队拥抱现代化 维护世界和平》《中国领导人与群众联欢 庆祝祖国生日》从不同侧面展现了这次国庆阅兵的生动画面,对国庆游行队伍中外国留学生的采访也让报道更具对外特色。

  国庆阅兵报道是对对外传播能力的一次实战检验,也为将来做好党和国家重大活动对外报道积累了有益经验。这种大型报道要求记者编辑必须全身心投入报道,不断发现新的报道角度,探索新的报道方式。作为身处新时代的新闻人,我们肩负着中国与世界对话的重任。国庆阅兵报道虽然结束,但是依然有很多重要的报道议题等待我们去持续探索。中国为什么绝不走“国强必霸”的路子、中国如何看待当前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中国如何构建新型国家关系、中国军队拥有怎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围绕这些海外关切,用外国受众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报道,从而引导海外受众逐步突破思维方式、观念、文化的束缚与意识形态的偏见并不容易。面对这些挑战和压力,笔者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不断增强新闻人的眼力、脚力、脑力和笔力,不断拓展视野,不断提升观察和认识事物的能力。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用辩证的思维、发展的眼光、开放的胸襟来记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记录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互动是新时代赋予新闻人的使命,也是我们应该练就的本领。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