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以什么理由来遗忘

  • 来源:视野
  • 关键字:理由,遗忘
  • 发布时间:2011-01-17 08:37
  据说暴力会带给人一种欢愉。——这是不是当下影像中,从昆汀的电影到“圣骑士”的网游,充斥着血腥的一个缘由,我不敢确定,但我能够确定的是,现实中的暴力欢愉会同时让我们付出代价。这来自一个普通的经验:如果我说过伤害别人的话(那是一种语言的暴力),一时的快感过后是长久的不安。

  问题在于:面对曾经的伤害,我们选择记忆还是遗忘?如果是遗忘,我们将以怎样的理由来遗忘?

  最近看到了一场拒绝遗忘的行动:几位已过花甲的前“红卫兵”向他们已是耄耋老人的中学老师道歉,为44年前的伤害行为道歉。坦白地说,读完他们的道歉信和报道中老师的反应,我的第一反应是一种沉重:为何老师的原谅会如此轻易?86岁的北京外国语学校的程璧老师和81岁的北大附中的关秋兰老师,说的话是“孩子们写得多好啊”,半个世纪后依然用“孩子”称呼当年的学生,而且“孩子们都很优秀”。

  我不知道,如此易得的原谅,是否会让当初的施暴者感到好受。或许,道歉或公开的忏悔,本身就是一种解脱。我也不知道——但我确实怀着深深的担忧,如此易得的原谅,是否会引发一种“道歉的流行”,甚至会以各种花样翻新的表面沉重的仪式,广而告之。

  我不知道,与公开的道歉相比,44年夜深人静时的自我忏悔,哪个更能救赎当初的邪恶;我也不知道,曾经的施暴者有多少又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有过这样的忏悔?所谓的“遗忘”其实并不准确,那是一种记忆的自我删除或者铲除,理由会有很多,“所有的人都疯狂了”便是所有人都可以轻易找到的理由,但我真的想知道:这种“理由”真实的力量究竟有多大?就如我想知道:皮带的铜扣溅起的血沫,真的是一种欢愉吗?人,不恐惧吗?

  按照现有的说法,道歉者从私下走向公开的勇气,源自无法面对自己的儿孙。《南方周末》的报道恰当地称之为“中国式的情感”。这其实也是一种真实的力量:“家庭是人性的养育所”,“养”之外还有“育者”身份的家长,的确都应该首先检视自己的“言”与“行”,教育孩子不撒谎,我自己,是否只是停留在满口的冠冕堂皇?

  但是,在“遗忘”的问题上,我们又需要超越这种“中国式情感”。传统和历史,是以“集体记忆”的方式活在我们当下的生活中的。问问今天的花季少年,他们有多少人清楚曾经的花季少年的作为呢?是的,他们没有经历,但没有经历,并不构成“遗忘”的理由。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