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始源与英雄的时势

  万物互联、人工智能的今天,人类科技进步正日新月异;硅基时代,更是按秒计算。

  技术因应人类不断适应自然,也在不断演化。哪些技术能够生存下来,不是按照水平的高低,而是在自然竞争中“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技术的始源:天时、地利

  人类技术的始源,来自于250万年前的第一件石器。在漫长的逐步加速发展期间,有两个飞跃值得一提。

  第一个飞跃发生在10万到5万年前,也许源自遗传变化,现代人的形态出现,并产生了骨角器、专用的石器以及复合工具,反映了史前狩猎采集人群在技术和认知上的革新与不断发展,较为复杂的新技术或技术组合开始出现。

  第二个飞跃源自定居生活。大体而言,以生产粮食为生的社会才会定居,这在技术发展史上至关重要,使人类第一次有机会发展农业,社会分工产生,余粮供养各类专业人才。定居生活使人类积累不易携带的固定财产,技术得以沉淀、继承和发展。

  由于技术会衍生出新的技术,技术的历史,就是自体催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速率不断增加,速度随之飞跃,每一时刻的变化,都会导致下一时刻的变化。工业革命之后的技术爆炸举世瞩目,但中世纪的技术进步比起青铜时代,也可以用爆炸来形容;青铜时代的技术更新,比起石器时代,同样令人瞠目结舌。

  自我催化的表现之一是技术在不断演化;之二是新技术、新材料出现后,将它们组合可以产生更新的技术。

  由于技术的组合进化,可以产生更新的技术,乃至颠覆性技术,故一个社会拥有的技术丰富度非常重要。因此,传播与地理在技术史上的角色居功至伟,一件发明的传播,甚至比发明本身更重要。

  欧亚大陆是天择之选,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板块,地理气候条件得天独厚,率先进入农业社会,在起步上得以领先。欧亚大陆呈现东西轴向,使得许多发明可以从欧亚大陆上的一个点,迅速传播到同一纬度、气候相似的另一个地点;美洲和非洲大陆则呈现南北轴向,复杂的地理生态障碍传播。

  英雄的时势:人和

  一般认为,如果社会中有一种普遍的需求不能被满足,或是某种技术不尽如人意,众望改善,就会产生发明。

  但事实上,绝大多数发明是人类天性好奇的产物,事前并没有目标。往往是在新发明应用一段时间后,消费者才觉得他们需要那件发明。

  一般观点颠倒了发明与需求的关系,也过分凸显了天才人物的重要性。但并非否认他们的成就,正是其改良,才增加销路,使得产品具备商业价值。

  世界历史的基本模式是时势造英雄,发明家亦是如此。他们之所以被人铭记,关键在于:在社会有能力利用其产品时,他们做出了适当的贡献。最后世人所接受的新发明,其样式往往是公认的发明家所决定的。

  投资启示

  时刻关注和评估技术、产业的进展过程,观察想象和组合抽象,如此才有前瞻性。以目前热门的锂电和光伏为例,它们都不是凭空出现的新技术,而是经历了数十年的累积过程。很多人的印象,还停留于多年前产能过剩、价格战、骗补等问题。如此看法忽视了技术的自我催化性,会限制眼界,对产业趋势造成误判。

  早在2000年时,特斯拉的两位前期创始人,便已经对前沿消费电子产品有独到的洞察,包括用锂电池驱动的笔记本电脑和其他移动设备。锂电和光伏已经用时间和结果证明了其产业化和商业化的价值。

  当初,光伏和锂电技术的独立发明者未曾想到,这两种技术组合起来,是一对完美的搭配。如今,光伏+储能是新能源热门,“光储充”结合可以打造一套智能微电网系统。

  将上述现象进行抽象化,从光伏-储能-电驱,我们很可能正迎来能源获取方式和动力驱动方式的全新变革,这将引领人类未来数十年的科技革命。人类正在从开采地下的间接能源,到从光伏直接获取能源,效率越来越高,成本越来越低。

  如果是颠覆性技术,则寻找时势造就的英雄。新兴科技行业,技术发展选择的路径多是重新域定,更倾向于在新的世界中把旧的任务不断进行重新表达,以此完成创新。

  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约翰·古迪纳夫,是公认的锂电池之父,正是他所领导的创新使锂电池迈向体积更小、容积更大、使用方式更稳定的商业化过程,同时开启了电子设备便携化的革命。

  然而,这项发明并没有在美国大规模产业化,地理传播的重要性显现:如今,全球锂电产业链主要在中、日、韩三国。

  1991年,索尼采用古迪納夫的理论后,制作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商用锂电池,从此手机、照相机、手持摄像机乃至电动汽车等领域各自步入了便携式新能源时代。

  1999年,一个中国人飞往美国,以250万美元购买贝尔实验室的聚合物锂电池的专利授权;但当时,全球被授权的二十几家企业都遇到电池膨胀爆炸的问题。他们连续两周加班,试验数十种电解液配方,调整改良,最终做出不鼓气的电池,成为唯一成功量产的公司。生逢其时,他们赶上全球手机行业爆发的天时,并成功切入苹果产业链。这个人就是曾毓群,这家公司便是宁德时代的前身。

  当下火热的特斯拉电动车,马斯克所做的也是基于既有技术的创新,但重新定义了汽车:由机械变为电子产品,开启智能化浪潮。未来汽车产业的核心价值不再是发动机、车身、底盘,而是电池、芯片、系统和数据。

  在PC时代,Wintel联盟的存在,史蒂夫·乔布斯再天才也无法突破微软建立的竞争优势,比尔·盖茨才是天择之子;时过境迁,智能机时代,Apple-ARM联盟的建立,乔布斯的才干得以充分施展,成为新的天选之子。当时,世界正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所需的各项技术(GPS、多点触屏、无线数据压缩、语音识别等)已经成熟,只待慧至心灵的人运用其妙——最终是乔布斯团队把上述技术融合精炼、商业化,设计出iPhone,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因此,对于技术颠覆类的投资,首先要对时代趋势的变化有深刻的认知和洞察,对产业的发展脉络有深入的理解,如此方懂得“天时地利”;最后是“人和”——如何发现这些“天选之子”?丰富的产业资源必不可少。有的大型投资公司选择广撒网、直接押注整个赛道,交给自然选择;有的看好一个新方向,但找不到合适的标的,自己孵化。二级市场有更多的公开资料,可以等待观察,比较择优。

  如果是稳定性技术,则选择幸运又努力的公司。在消费行业,技术发展路径多数选择标准工程,倾向于在微小的改进中创新。消费多数子行业因为其属性稳定,技术创新往往对其比较友好。比如,利乐包的发明提升了牛奶的保质期、销售半径和普及;条形码提高了超市的结算效率;自动咖啡机使星巴克服务高效、人工减少;冷链技术促进了全球餐饮的大发展。

  研究公司产品技术属性是否契合时代发展脉络,找到契合度最高的公司。即便消费行业,亦是如此。如中国白酒,行业龙头先后经历了汾酒—五粮液—茅台的更替,在发展初期,温饱是主要矛盾,出酒率最高的清香型白酒是主力军,汾酒从1980年代中连续十年行业冠军;1990年代,大众口味升级,浓香型酿造工艺和悠久历史广为传播,五粮液夺魁;进入21世纪,酱香型酿造工艺和技术的长周期等苛刻要求,其稀缺性配合消费升级,茅台问鼎。无论汾酒、五粮液怎样努力,都无法阻挡茅台的崛起。

  同样,水泥技术几乎没有变化,海螺水泥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管理团队因地制宜、采用T型战略,又将这种资源禀赋发挥的淋漓尽致。

  光学器件技术发展也是按既有路线发展,企业先发优势和技术工艺设备积累非常明显,几乎不存在弯道超车或新技术颠覆的情况。

  舜宇光学的产品沿革图清晰地展现了其产品与时代脉络的融合。虽然智能手机是近10年才有的新事物,但舜宇却是一家36年历史的老公司。从传统相机镜片开始做起,切入到电脑、手机、车载镜头。当智能机时代到来,镜头成为消费电子的刚需,给光学市场带来指数级增长:不仅用量增加,像素提升竞赛成为吸引消费者的卖点。2008-2018年智能手机时代十年红利期,舜宇净利润复合增速高达42%,抓住了多个时代变迁带来的光学红利,可谓幸运又努力的典范。

  一个产品或一项服务,利润最丰厚的阶段是它由小众变成普罗大众,由可选变为刚需,如家电、牛奶、汽车等。优秀的企业家在竞争中不断自我演化,享受到市场扩大和份额提升带来的双重利润,并且仍在自我催化。

  虽然时代和科技变化日新月异,但我们依然可以寻找“相对的不变”——有壁垒的基础要素——受益时代红利带来指数级需求和增长。现在不妨思考探寻,哪一项基础要素,将会在下一轮技术创新升级红利中,迎来指数级增长?

  寻找基础性需求,适用于各行各业。基础性需求偏刚性,确定性高、复购率高,且相对稳定,大概率能够创造长期投资价值。在消费行业,对应的是刚需消费品,如油盐酱醋、汉堡、披萨等;在工业领域,对应的是基础元器件,如光声学、连接器、MDI等。这需要广泛涉猎、深度思考,在众多细分行业中,抽丝剥茧,进行抽象化思维,找到不变的本质。

  现代科技使人类大大突破了地理的限制,但地理环境对很多行业的影响依然明显,如水泥、旅游、餐饮、酿造、食品等。地理环境正以新的方式影响技术演化,即:区域经济和产业集群。

  今天,新技术的发展前沿通常會高度集中在某个或几个地区。很多前沿技术,更多的是一套认知体系,是一种氛围,它根植于地方性微观文化中,一旦某个地区在技术中领先,加之自我催化,该地区就会更领先,成功接踵而至,技术的区域聚集又会做出正反馈,很难被挑战。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若希望引领先进技术,投资更多的工业园或含糊地培养所谓的“创新”,并没有太大作用,而是需要建立基础学科,且不带任何商业目的。

  当一个产业为自身找到这样一个地方,它就会在此扎根发芽:人们在邻近的街区学习相同的技术,这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大量知识,就像呼吸空气一样。人才会脱颖而出,关于设备、工艺及企业组织形式的发明和改进都会被迅速讨论吸收;一个人有了新点子,可能会被别人借鉴过去,并结合他们自己的想法,产生另一个新点子。不久后,相关的配套产业就会茁壮成长,从而为主产业提供工具材料、组织交易。

  什么样的产业该往何处寻,会使选择大于努力。不难理解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产业集群优势一直在自我强化。对于区域经济和产业集群的研究,会使我们做出更好的选择,提高效率和成功率,防止受骗。当听到令人激动的产品技术或增长故事时,不妨先查看该公司所在的产业土壤,是肥沃,还是贫瘠?

  还要用整体思维看待商业化产品的前景。

  iPhone和Tesla刚出现的时候,都被业界嘲笑,直到它们推出第三代以上的产品时,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才觉得,自己确实需要一部智能手机、一辆电动汽车——发明,是需求之母。目前Tesla销售火爆,其他品牌销售冷清,也证实电动车并非需求不行,而是需要高品质的供给。

  产品技术再好,若难以产业化、市场化,就没有商业普及的可行性;须知,大部分新发明都是无用的。

  成功的产品需要三代来验证。很多新产品曾星光闪耀,但昙花一现。当皮克斯的第二部电影《虫虫危机》和第一部电影《玩具总动员》一样成功时,乔布斯很高兴,证明第一次成功并非偶然。乔布斯说:“在商界有个经典理论,‘第二个产品综合症,我在苹果深有体会,做成第二部电影,我们就成功了。”

  第一代产品的使命是顺应天时,找到突破口,以闪电战攻城掠地;第一代产品可能是“风口”上的运气,也容易孤军深入、补给不足——供应链的稳定性、可靠性都比较弱;“敌人”也不会善罢甘休,定会卷土重来。所以,需要第二代产品,发挥地利优势,高筑墙,巩固战果,强化供应链,提升品质,乘胜追击,证明自己。第三代产品需要人和,全体臻于至善,再超顾客预期,建立起绝对优势,彻底占领心智,拓宽护城河。

  在商业中,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后续仍要主动出击,宜将剩勇追穷寇;此时,也是企业利润盆满钵满的时候。实际上,苹果的iPod、iTunes、iPhone,都经历了类似的过程;如今,Tesla也是如此。

  当技术进入相对稳定期,品质,就会成为企业扩大市场份额的关键。品质由企业的研发设计所决定,最根本的是其设计理念和文化。合适的工艺、材料和设备组合,测试的付出和产品的细节考究,带给消费者在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强烈对比体验,如华为手机的成功。

  商业化产品需要兼顾品质、成本和市场。很多人因为某项技术水平高,就单方面认为有前景、要替代,但往往忽略了生产制造的昂贵成本,或者缺乏合适的应用及市场。产品技术再好,若难以产业化、市场化,就没有商业普及的可行性;须知,大部分新发明都是无用的。

  李守强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