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当厄尔峡湾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轮廓,海湾,恶魔之舌
  • 发布时间:2020-11-01 11:36

  曾有人形象地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轮廓,比作一只伸向大西洋的残破蟹钳。之所以说它残破,是因为经过亿万年地理变迁,海水与冰川山石在挪威所处的半岛西海岸不断相互侵蚀,形成了一条远超挪威南北疆域直线距离10倍以上的曲折海岸线。有别于圆弧形的海湾,嵌在挪威西海岸的大小峡湾不仅纵深不一、走向各异,且峡内大多是直上直下、棱角分明的万丈绝壁。因此,若想饱览挪威峡湾的盛景,游轮无疑是最佳甚至唯一的选择。

  在这样的地理大背景下,哈当厄尔峡湾仿佛是一个“另类”。这条位于挪威西海岸中段偏南的峡湾,有数条小分支,其主干以大西洋为起点,向东北内陆方向延伸,并顺着哈当厄尔维达高原西线,直抵挪威中部山区,全长179公里,是世界第四、挪威第二长的峡湾。与其他3条峡湾不同,哈当厄尔虽狭长幽深,沿线有“恶魔之舌”、福尔格冰川这样的徒步景点,但实际上却并非山高水险之地——由于整体山势相对平缓,两侧分别修有7号、13号景观公路,因此可以通过陆路穿越峡湾;相对温润的局部气候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则为哈当厄尔孕育出了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使其成为挪威的草木花果天堂和苹果酒主产区……

  福格尔冰川和恶魔之舌宁静峡湾中的探险圣地

  通常情况下,穿越哈当厄尔峡湾有3条路径,除了常规的船行水上,还可以乘车从海港城市卑尔根出发,沿主干西岸的7号景观公路向峡湾深处进发,或以峡湾东南侧的小城奥达为起点,经哈当厄尔峡湾第一大分支——南峡湾东岸的13号景观公路完成陆路穿越。

  福尔格冰川国家公园位于南峡湾西岸,这里不仅坐拥挪威第三大冰川福尔格冰川的壮美景观,还因开设有专业的冰川雪场,成为众多滑雪爱好者的向往之地。每逢夏季他们都会奔赴此地,享受烈日下滑雪的獨特体验。不仅如此,由于雪质稳定、雪场开阔、雪道多变,福尔格冰川国家公园还被不少专业运动员视为理想的训练场所。除了体验滑雪项目,体能较好的游客可以选择穿着雪鞋,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开启一场长达五六个小时的徒步探险,近距离地感受冰川奇景。

  湖泊“Ringedalsvatnet”位于小城奥达以东,其湖岸北侧的高山上,有一块向外探出的巨石,它凌空于湖面之上,状似舌头般扁平细长,这就是挪威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悬崖奇石之一,也是哈当厄尔峡湾沿线另一大徒步圣地:恶魔之舌。旅行指南《孤独星球》曾这样评价:“挪威拥有别具一格的岩石平台,置身其上,既能饱览壮阔全景,又能拍出美如画的照片。这其中尤以恶魔之舌为佳。”

  “恶魔之舌”是需要征服的,其往返距离长达22公里,海拔落差约为900米,走完全程至少需要10~12个小时,攀登高度和强度极大。“恶魔之舌”徒步路线中有不少冰川融水汇成的溪流,可直接饮用,因此途中未设任何补给点,但在去程的6.1公里、8.3公里以及终点附近设有3间救援小屋,供探险者遇上恶劣天气或意外时作暂避之所。而在7公里的中点处,则立有一块提示牌,写着:如果你在下午一点以后才到这里,请立即掉头。“恶魔之舌”去程的前半段多为陡坡,攀登难度较大,还需扶着钢索、踏着湿滑的石阶穿过一段废弃索道;后半段地势相对平缓,但每走一步都须小心试探,以免踩进冰窟窿。

  “恶魔之舌”的风光无疑是美的。伫立其上,可远眺哈当厄尔峡湾及福格尔冰川,也可任由清冽似冰的山风把衣衫吹得鼓胀如帆。若是胆子够大,还可以坐在巨石边沿或将一只脚探出去,定格下宛如空中超人般的照片。挪威艺术家埃斯基尔·罗尼斯巴肯,就曾在“恶魔之舌”表演过一段令人魂飞魄散的行为艺术:于巨石边缘架设一段钢轨,并在钢轨的悬空部分表演倒立。

  满树繁花的挪威果园令人迷醉的苹果酒乡

  有别于同纬度的阿拉斯加州和西伯利亚地区,哈当厄尔峡湾虽临近北极圈,却拥有相对温和湿润的气候:一方面,峡湾走势较为平直,有利于大西洋暖湿气流长驱直入,润泽两岸;另一方面,由于峡湾两岸矮峰逶迤,直上直下的险峰并不多见,山体坡度较为平缓,可最大限度吸收光热。得益于优越的自然禀赋和气候条件,哈当厄尔峡湾不仅拥有极尽柔美的田园风光,更是盛产苹果、李子及各类浆果的“挪威果园”。每年春末,正是苹果花开得最盛的时刻。这个时候的哈当厄尔峡湾,满树繁花、蜂蝶环绕,一派田园牧歌的景象。色彩烂漫的苹果花,香味淡雅隽永,略一触碰,衣袖裙摆就沾满馨香。

  哈当厄尔峡湾沿线的农庄,几乎包揽了挪威国内鲜果产量的40%,当地百姓将鲜果最大化利用,制作出各式各样的衍生产品。其中最让挪威人引以为傲的,当属产量仅次于葡萄酒的世界第二大果酒——苹果酒。由纯果汁发酵而成的苹果酒,略带细密的气泡,口感介于香槟和啤酒之间,酒精含量约为2%~8.5%,酒体轻盈,酸度出挑。

  事实上,挪威并非苹果酒的起源地,但早在10世纪以前的维京时代,挪威地区就已经出现了苹果酒的雏形。维京人是出了名的海上游牧民族,当年他们在漂洋过海的漫长征途中,常常豪饮蜂蜜酒,以驱散寒冷、消遣寂寞。但由于常年在海上漂泊,酿酒材料可遇不可求,所以维京人会用手边的野果来为蜂蜜酒调味,以蜂蜜和野苹果为原料酿造而成的“Bjor”就是这样诞生的。

  早年间的苹果酒多以野果为原料,因此味道及口感都差强人意。直到13世纪,英国僧侶首次将较为完善的苹果种植技术带入挪威,哈当厄尔峡湾才真正开始大规模栽植果树、酿造果酒。发展至今日,苹果酒已成为挪威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品,位于峡湾北段的厄于斯特瑟村,每年十月都会举办“哈当厄尔苹果酒节”,其间不仅有各种品鉴活动、酿造比赛,人们还能赶在漫漫冬夜降临之前,来一场盛大的狂欢。此外,在艺术画作和文学作品中,也能看到苹果酒的身影,挪威文坛巨匠奥拉夫·豪格就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假如有一天,陶潜来看我,我要给他看我的樱桃树与苹果树。他最好春天来,在果树开花的时候。然后我们在阴凉处坐下,喝一杯苹果酒……”

  挪威人对苹果酒的喜爱,可见一斑。随着苹果酒的盛行,哈当厄尔峡湾沿线逐渐形成了一种以苹果为圆心的饮食文化圈。难能可贵的是,哈当厄尔人从未把自己束缚在一张乏味而呆板的食品清单上,他们怀揣着对苹果这一食材的理解,在不断地尝试中,寻求食材到风味的灵感转化。这种转化过程,既有从简单到简单的过程,譬如苹果酒,就是将果肉经榨汁、发酵等步骤制成果酒,完成从固体到液体的风味转化;也有由简入繁的过程,譬如苹果派。乍一看,苹果派即为派皮和苹果馅的组合,但当你将其送入口中,细细品味便会发现些许不同:哈当厄尔人在制作派皮时,并未用水,而是将苹果酒作为液体原料,与面粉和黄油混合,这样烤出来的派皮口感酥脆,带着丝丝苹果香气;在馅料的制作上,哈当厄尔人会先将新鲜苹果切成小丁,和肉桂粉拌匀后,放入锅中与苹果酒一同熬煮,整个加热过程会使酒精挥发殆尽、将果酸完全保留,从而提升馅料的味道层次。

  世界上雨水最多的城市“欧洲文化之都”卑尔根

  挪威第二大城市卑尔根,坐落于斯堪的纳维亚西海岸中段、哈当厄尔峡湾西端以南约40公里,是人们游览哈当厄尔峡湾时的必访之地。

  “世界上雨水最多的城市”是卑尔根最有趣的一个标签,据说这里常年细雨纷飞,一年仅有60个晴天。形容得再夸张一点,就连常年浸泡在雨水中的伦敦人,在来到卑尔根之后,都会略微感到不适应。对此,卑尔根人则喜欢自我打趣道:没有坏天气,只有坏雨具。卑尔根的雨水之所以如此丰沛,一是受墨西哥湾暖流北上影响,二是其地势虽四面环山,但山势却不够高,因此并不会阻挡来自北大西洋的潮湿空气,反倒会抬升气流,助力云层的形成,造成卑尔根城中多雨的微气候。

  连绵山地将卑尔根包裹成一座“雨城”,同时也与峡湾、岬角等地貌形态,交织出一幅唯美壮阔的山海画卷。卑尔根所处的半岛由众多迷你峡湾围合而成,城内外共有9条山脉蔓延开去,从空中俯瞰,可见其整体轮廓呈犬牙交错状,一道道矮丘蜿蜒伸入海中,一泓泓蓝水将陆地切得细碎,山海交错的自然奇景就这样徐徐跃入眼帘。得益于山环水绕的地貌特征,卑尔根在千百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城在山中建、水穿城而出”的城市布局:老城区位于中心低洼地带,整体呈线形勾勒在峡湾边沿及近海处,与西侧的小岛阿斯克,隔比峡湾相望;以老城为中心,将目光向东、北两面缓缓推移,可见城区地势随山脉走势次第升高,居民区大多散布在山脉中下段,上方是绵绵无尽的葱郁森林以及突兀耸立的悬崖陡峰;东西走向的普德峡湾位于老城以南,悠悠海水将卑尔根的历史中心区与南侧的菲林斯达林、拉克瑟沃格、奥斯塔德等辖区分割开来。

  山与海的浪漫碰撞,为卑尔根留下恢弘壮美的自然景观,以及高低错落的城市肌理,同时也造就了这座城市极富动感的立体交通格局。横亘城中的峡湾不宽,除了山脚处的桥梁,仅靠小小摆渡也可在短时间内往来于两岸。而从山脚至山巅,以及各小丘之间,则修有数条走向各异的索道线路,它们是卑尔根居民的日常交通工具,也是游客登临山顶的最便捷出行方式。以弗罗伊恩索道为例,它始建于1914年,全长约为850米、上下落差在300米左右,仅需六七分钟,人们就可从熙攘城区升至静谧的弗罗伊恩山巅。

  作为挪威重要的文化中心,卑尔根于2000年被评为“欧洲文化之都”,城中保存着不少历史古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背靠弗罗伊恩山、面朝瓦根湾的“世界遗产”——布吕根。最初,布吕根指的是卑尔根港的下辖码头,其历史可追溯至卑尔根的建城时期,即奥拉夫三世时期(1066~1093年)。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渔业资源丰富,发展至14世纪中叶,卑尔根已成为挪威的沿海贸易中心,而卑尔根港则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最大渔港”之名享誉整个欧洲。这一时期,恰好是北德意志商业联盟——汉萨同盟的扩张时期,卑尔根红红火火的鱼干及鱼油出口贸易,吸引到了同盟商人的注意。不多久,野心勃勃的汉萨同盟就来到卑尔根,并在布吕根码头一带设立办事处,以垄断挪威西海岸利润巨大的渔业贸易权。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同盟商人涌入卑尔根,在布吕根码头附近购置房产、兴建商行及仓库。日久天长,码头附近的街区渐具规模,发展至极盛之时,这里共生活着近2000多个德国人,布吕根也不再单指卑尔根港的下辖码头,而是泛指码头及其周边街区。

  到18世纪,汉萨同盟走向式微,并逐渐撤出卑尔根,布吕根的码头属性随之淡出历史舞台,但同盟商人曾居住过的木屋群却被保留了下来。今天的布吕根木屋群由60余栋带阁楼的三层式建筑组成,底层临街的店面多被改造成餐厅、酒吧、咖啡馆,但整体建筑形制旧貌依存,彩色的外墙、陡峭的瓦顶、精巧的木雕,无不散发着浓厚的中世纪气息。

  Clara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