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蓝陶、画家维米尔

  代尔夫特是荷兰西部的一座美丽小城,地处海牙与鹿特丹之间,以运河、拱桥、林立的老建筑著称,因此被有的人视为阿姆斯特丹的缩影。代尔夫特与阿姆斯特丹的市中心的确颇有几分相似,平均海拔在海平面之下2~4米,但代尔夫特远远不只是后者的袖珍版:它还是荷兰伟大画家维米尔的故乡,是荷兰众多王室成员永久安眠之地,数世纪以来以蓝陶烧制工艺闻名于世……

  漫步在代尔夫特的街头,红砖白扉上泛着粼粼波光,斑驳城墙间铭刻着一段又一段不可复制的往事,道旁整齐摆放的自行车承载着每个生活于此的普通人寻常日子里的喜怒哀乐。有人打你跟前经过,行色并不匆匆。

  劫后重生的宁静维米尔笔下的代尔夫特风景

  约翰内斯·维米尔(1632~1675年),作为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之一,无论生前身后都不如伦勃朗或梵高那样声名显赫。他在代尔夫特这座小城里安静地度过了平凡的一生,始终默默无闻,潜心于画事。他画得很慢很精细,一幅作品常常需要两三年才能完成,因此仅有37幅画作传世。

  在代尔夫特生活了一辈子的维米尔,不可避免地沾染上了这座小城的独特性情:安静,平和,耐心。他热衷于刻画代尔夫特的平民生活景象,用颜料讲述他们似乎乏善可陈的人生。无论是《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还是《倒牛奶的女仆》或《花边女工》,维米尔笔下的人物都拥有一种恬静平和、怡然自得的表情,仿佛任由时光从指缝间溜过,她们只管埋头专注于手中的事情,既无近忧亦无远虑。这种宁静优雅的气质与其说是由画家维米尔一手创造的,毋宁说是代尔夫特赋予它的每个居民的最难得的禀赋。在这座光影交织的小城里,时间悄然而逝,无人打扰,也无需赶路,处处散发着一种安静肃穆的氛围。

  维米尔就像一个沉默的观察者,他的画笔便是对这座小城内荏苒时光的最好记录。他有一幅大型油画,题为《代尔夫特的风景》,令后人得以一窥17世纪代尔夫特的真容。画布上,绯红色和宝石蓝的屋顶为沉闷的哥特式建筑平添了一抹明丽和生机,驳船静静停靠在澄澈的运河两岸,黑压压的云朵占据了大半画幅,给苍穹之下的整片风景罩上了一层阴郁情绪。这幅画是维米尔在代尔夫特遭受一场大灾难之后创作的。1654年底,代尔夫特的一座火药库发生大爆炸,将城中很多街区夷为平地,死难者超过百人,伤者逾千。在罹难者当中,有一位年轻的天才画家卡雷尔·彼得斯,其作品大多毁于这场爆炸。维米尔曾受这位画家影响,因此有感而发,用画笔描绘了这场大劫难之后的残剩景象。《代尔夫特的风景》虽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气息,但维米尔并没有被伤感的气氛所吞噬:乌云背后透着湛蓝的天空,河岸边的几个行人正驻足欣赏代尔夫特的美景,谈着闲天,或彼此问候致意,一股劫后余生的坚强力量正在他们平静的背影中暗暗蓄积。

  其实,代尔夫特自1075年建立以来,还遭受过一次毁灭性的灾难。1536年,市中心的一场大火摧毁了城中大量房屋,只余下一片废墟。但这两次事故都没有改变代尔夫特自建立以来的格局和风貌,正如《代尔夫特的风景》所刻画的那样,每次灾难都愈加坚定了代尔夫特人重建美丽家园的决心。

  代尔夫特(Delft)的名字,本意源于“挖掘”,与一条名叫de Delf的人工水道密不可分。1246年,伯爵威廉二世授予了代尔夫特城市权力。自建市以来,古老的运河便环绕着整座小城,与石拱桥、寧静的田园风光一道成为了代尔夫特的身份象征。13~14世纪,代尔夫特依靠纵横交错的运河,发展了毛织业与啤酒业。18世纪,其蓝陶烧制工艺在全世界声名大噪。无论历史怎样变迁,不变的是代尔夫特那片宁静祥和的水城风景,以及生活于此的人们脸上那副永远从容、悠然的表情。

  当然,代尔夫特人不会忘记曾倾尽毕生心血描绘过他们的伟大画家维米尔。如今,穿梭于代尔夫特的大街小巷,每三两步便可撞见一家摆满维米尔纪念品的商店,一次不经意的回头便能邂逅维米尔绘画作品中的元素,那位“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更是遍布街头巷尾,早已融入代尔夫特人的审美感觉结构当中,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最美丽的点缀。

  从市集广场北边走出,一眼便能望见运河对面建筑上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正侧身回首,对你含情脉脉——这就是维米尔中心。但此处并未收藏维米尔作品的真迹,而主要是借助展板向到访者介绍维米尔的生平和艺术成就,毕竟他可是代尔夫特的骄傲。

  漫步小城过去与未来光影交错

  代尔夫特没有摩天大厦,放眼望去,一般建筑物顶多三层楼高。运河两岸是鳞次栉比的老房屋,不论咖啡馆、酒吧、餐厅、杂货铺还是本地人的住宅,都有着整齐划一的外墙和装修风格,统一的建筑外观令整座小城浑然一体,毫无突兀之处。代尔夫特大多建筑物都没有贴外墙瓷砖,也没有粉刷涂料,而是让砖块本来的颜色裸露在外,每一块砖的堆砌方式都清晰可辨,随风吹日晒、时光流转自然褪色,因此,整座小城的房屋外墙以深浅不一的橘红、砖红、铁锈红、紫红、暗紫、赭黄、土棕色为主色调,辅以象牙白门框、窗框勾勒出明快的线条,屋顶横截面多呈三角形或梯形,好似连绵起伏的小山丘,令人赏心悦目。黑色的路灯杆和白色的拱桥栏杆上都点缀有一盆盆绿叶红花,处处生机盎然,并显露出代尔夫特人出众的色彩美感。贯穿整座小城的运河上开满睡莲,几只野鸭在水中嬉游,时不时扭头打量一下岸上的行人。

  沿著河道步行,很快就拐进了代尔夫特的市中心——市集广场。这座广场虽不大,但这里的集市已延续了五百年,如今仍定期举办跳蚤市场。广场上矗立着代尔夫特著名的新教堂,新教堂前有一座高耸的雕像,是生于代尔夫特的近代国际法奠基人胡果·格劳秀斯(1583~1645年),供游人瞻仰。

  “新教堂”其实并不算新,它于1396年开工,1496年完工,足足建造了100年,是典型的中世纪风格建筑。它的主塔楼高109米,是荷兰第二高的宗教建筑物。攀爬370多步台阶后,便能在此俯瞰整座代尔夫特城精致的全貌。新教堂最上面的塔尖是黑色的,据说是长年受酸雨侵蚀的结果,如今黑色的塔尖高耸入云端,透露着诡异的哥特式气氛。

  真正令这座教堂闻名遐迩的,是它与荷兰王室家族的深厚渊源。1584年,荷兰国父威廉一世奥兰治亲王在代尔夫特被人暗杀。奥兰治亲王是当时荷兰人民反抗西班牙统治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荷兰国歌歌颂的便是他。他去世以后,人们把他葬在了代尔夫特的新教堂。自此以后,荷兰王室成员的骸骨便都安葬在新教堂的地窖里,长眠于国父身旁。除王室成员以外,胡果·格劳秀斯去世以后也被葬在了新教堂,可见人们对这位法学家的敬重。

  在市集广场的另一端,与新教堂遥遥相望的是代尔夫特过去的市政厅,始建于1618年。如今,它成为了市政府为居民们举行婚礼的地方。市政厅并不如新教堂那样高耸,它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最初由荷兰建筑师亨德里克·阿尔法德基瑟设计。上百年变迁间,这座建筑的外观发生过较大的变化。但在20世纪,经过重建,市政厅又恢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外观:廊柱繁复的线条、红色的窗扉、印花玻璃以及金色的徽章和雕塑,是荷兰黄金时代繁荣与财富的象征,处处彰显着平衡与对称的建筑美学。

  离新教堂不远,穿过一座小桥,便来到了代尔夫特的老教堂。它的外观十分古朴简洁,没有繁杂的装饰。老教堂的历史可追溯至1050年,此后经历了数次扩建、改建、修复。由于老教堂建于一段废弃的运河河道之上,地基很软,加之建造教堂所采用的大量天然石头十分沉重,导致教堂在修建过程中,便发生了地基沉降,整座建筑开始慢慢倾斜。如今,塔身已比垂直面倾斜了2米仍屹立不倒,堪称荷兰的“比萨斜塔”。

  老教堂内最珍贵的收藏要数彩色玻璃窗,20多扇彩色玻璃窗上都刻画有圣经故事,人物的服饰、表情都十分细腻生动,在穿过教堂玻璃窗的神秘光线间上演着一出出寓意深远的宗教戏剧。此外,维米尔和光学显微镜与生物学之父安东尼·范·列文虎克都安葬在老教堂内,成为了代尔夫特历史记忆中永不褪色的一部分。

  虽有那么多斑斑史迹和英魂俊骨,但代尔夫特这座城市并不显得死气沉沉。作为一座“知识之城”,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和国际水利环境工程学院等著名学府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学子前来求学,也为代尔夫特注入了一股青春的血液。

  代尔夫特蓝一抹传世色彩的故事

  走在代尔夫特街头,时常能在各个角落瞥见由蓝白相间的陶片组成的小物件或蓝色的花纹图案,令人应接不暇。当你拐进一条小巷,可能迎面而来的便是满墙的蓝色涂鸦。“代尔夫特蓝”,它是一抹独属于代尔夫特的色彩,更是几百年来令其以“欧洲的蓝瓦之都”而享誉世界的蓝陶工艺。

  说起代尔夫特的蓝陶,当然绕不开中国的青花瓷。17世纪,代尔夫特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在荷兰的六个据点之一。当时,东印度公司将中国的青花瓷器从景德镇带到了荷兰,受到皇室贵族的欢迎,并向欧洲大量输出。欧洲上流社会开始风靡于收藏这种“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东方瓷器,订单量日益猛增。但随着中国战事不断,这些订单很难保证到货,于是,荷兰人开始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国家生产这种瓷器。中国进口的青花瓷价格不菲,仅上层贵族有能力购买,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荷兰的许多陶艺匠人开始悉心研究并仿制青花瓷。1653年,荷兰王室派专人在代尔夫特筹建了陶瓷厂,为王室定制陶瓷。一时间,代尔夫特活跃着32家陶瓷制造厂,被称为欧洲的“景德镇”。

  景德镇瓷器是由氧化铝含量较高的瓷土即高岭土烧制,瓷器的烧成温度至少在1100摄氏度以上;而代尔夫特陶土与景德镇的瓷土成分不同,烧成温度较低,多在900摄氏度左右,烧制出的是低温锡釉陶器。代尔夫特蓝陶对青花瓷最直观的模仿便是在白色胎体上装饰以蓝色花纹,但代尔夫特的陶艺匠人和画师们逐渐因地制宜地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绘画题材与技法:仅仅依赖那深浅变化的一抹幽蓝,把教堂、老街、风车、漁船、航海、郁金香等富有荷兰风情的题材,巧妙地移植到了陶品上,并充分利用欧洲人熟悉的光影效果、焦点透视、阴阳块面等西洋技法;而陶品边饰则尽量保留中国青花传统样式。

  这种青花瓷的“山寨货”很快在荷兰打开了市场,几个世纪以来,代尔夫特都是荷兰皇室御用陶器的主要供应地,代尔夫特蓝陶也已成为荷兰国宝级的工艺品。

  如今,位于老城的皇家代尔夫特工厂已成为一处名胜,它便是从17世纪保留下来的最有名的一间传统代尔夫特蓝陶作坊,现在仍沿袭数百年来手工绘制陶器的传统技艺。为了让世人更近距离地了解代尔夫特蓝陶的制作工艺,感受“代尔夫特蓝”的传奇魅力,皇家代尔夫特工厂现在完全开放给游人参观。厂内完整地展示了代尔夫特蓝陶的历史及生产流程,收藏了部分极为珍贵的古陶器,是一个集手工作坊、车间、半成品仓库与博物馆于一身的奇妙空间。皇家代尔夫特工厂的镇馆之宝是一幅蓝陶版的《夜巡》,与伦勃朗的原作尺寸相同,共烧制了480块蓝陶片,仿佛重现了真迹,令人赞叹不已。展览区里还展示了专为荷兰王室重大纪念日制作的瓷品,如为纪念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的婚礼独家定制的瓷盘,还有为纪念皇室宝宝诞生而制作的宝瓶等,每一件作品都凝固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美好时刻。此外,你还可以在厂内观看代尔夫特蓝陶的整个制作流程,现场观赏画师在瓷盘上挥笔创作,去体会他们那沉静专一的神情背后的一片匠心。任时光流转几百年,代尔夫特的那一抹幽蓝都永不变色,成为了这座小城最稳固的记忆。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