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引导”策略研究

  • 来源:中小学教育
  • 关键字:有效引导,小学数学,应用策略
  • 发布时间:2021-01-16 16:55

  【摘要】新课改的推行为我国教育带来了诸多新型教学帮助,有效增强了我国小学数学的教育水准以及教学效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教学不再一味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而是采取引导式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的培养。广大小学数学工作者需要花费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索实践,不断推崇“有效引导”教学策略的实施,为小学生提供最为优质的学习体验。下面,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引导”教学策略应该如何实施做出了简单探析。

  一、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引导的意义

  小学数学能够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容易引起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厌恶,因此,随着教学改革的开展,对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也进行了改革,引导式教学方法对数学教学的开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引导式教学方法摒弃了传统的直接教学模式,教师通过一些简单的实例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循序渐进地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会使用一些简单的教学道具,让学生在实际教学演示中比较轻松地理解知识点。最后,教师采取课堂问答的方式,设计简单有趣的数学小问题,并且准备一些小奖品,使课堂不再那么枯燥无聊,在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引导的具体策略

  1、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产生思考

  新课标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是所有知识内容都需要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互关联,将学生的生活情境作为教育标准,以此来为学生创建相应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良性思考,全面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能力。质量优秀的问题情境将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深入其中,同时还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完整而又丰富的数学思想。

  例如,在教师为学生讲解西师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这一节的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问题情境并要求学生展开自主思考:小鸡一共有两块农田,一块农田是长方形,一块农田是正方形,小鸡围着两个农田各走一圈,发现走过的步数都是100 步,小鸡认为两个农田的大小是一样的,你认为小鸡对吗?这是一个童话故事情境,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因此往往能够迅速深入其中,仔细探讨农田的具体大小。在进行问题情境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将会渐渐明晰正方形的面积更大,问题情境的创设将会为学生带来更加充实的学习体验,并且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学生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渐渐明确数学来源于生活之中,因此其更加想要参与到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有效提高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

  2、创设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有效引导”教学策略是为了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指向标,以此来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诱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索,全面加强学生数学思想的建设。数学教学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对生活知识进行观察并产生思考,最终通过计算得出结论。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完全可以创设相应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通过简单的推理验证来明确知识内容的具体使用手法,全面深化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了解,增强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师为学生讲解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的“统计学” 内容的时候,由于书本中的知识内容与生活相互关联,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常常会遇到相应的生活现象,因此学生往往比较明了。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需要先行列出生活中的统计内容,比如学校附近居民住所近一个月的用水情况条形统计图、学生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分布条形统计图等,这些统计内容与学生息息相关,教师在进行讲解的时候如果能够正确应用这些内容,那么必然可以为学生带来极为优质的学习体验。当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教师应该让学生自主探索生活之中的数据内容,并将其制作成为条形统计图、计算出相应的平均数。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工作并不简单,它不仅仅需要学生搜寻数据,而且还要求学生准确设置各个区间内容,其自主绘制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将会帮助学生拥有更为深刻的了解。

  3、小组交流互动,引导学生了解数学

  在以往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通常采用“满堂灌”教学手段,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这一点是极为不可取的。小学生的年龄较小,驱动其学习的主要动力并不是成绩,而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所采用的传统教学方法仅仅是将学生放置在了被动学习地位,不仅师生之间没有任何交流互动,学生之间也是如此。因此在进行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相应的小组交流互动流程,全面深化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兴趣。

  例如,在教师为学生讲解西师版“认识三角形”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先根据学生对于图形的认识来对学生进行初步介绍,当学生对三角形有些许了解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行联想校园内部的各项建筑设施,并与小组同学展开积极讨论,要求学生指出哪些建筑是三角形。在此之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三角板等工具制作出一个三角形,仔细看看三角形能否产生变形,以此来引入“三角形的稳定性”定理,并要求学生继续小组交流,仔细想想生活中的哪些物品运用到了 “三角形的稳定性”定理,以此来全面深化学生的理解。在进行小组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需要保持高速运转,其学习兴趣将会被大幅激发,在激烈的讨论过程中,学生之间的认知矛盾也将得到缓解,这是“有效引导”教学策略的重要体现。

  三、结语

  良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引导式数学教学方法能够充分引起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思维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艳红.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51):169-170.

  [2]甘琦.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路径探析[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7(07):131-132.

  [3]方远荣.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3 (35):12-14.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