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导入

  • 来源:中小学教育
  • 关键字:学数学课堂,有效导入,策略
  • 发布时间:2021-01-16 17:01

  【摘要】小学课堂教学导入形式多样,教师应在新的指导下,因地制宜,精心设计科学的导入方法,做到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言简意赅、有的放矢,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华罗庚先生说过:“只要你们踏进了数学大门,你们随时随地都会发现数学上有许许多多趣味的东西。而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如何引领学生走进这扇数学之门,让他们体验数学的快乐,就成为我们最主要的任务了。”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正确把握导入这一教学环节,最大程度唤醒学生的探究意识。而相比较中学、大学来说,小学数学更加的抽象,其逻辑性以及应用性更加的广泛,这符合小学生思维直观的特点。如何使小学课堂的导入变得更加的有效,往往需要综合各种方面的因素来对教学的导入环节进行设计。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内容的时候需要综合考虑小学数学知识的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兴趣爱好情绪状态等。尽量使每个同学都可以产生相应的思考,都可以进入相应的情景,达到既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又陶冶情操等。那么如何使课堂导入有效、有趣。

  一、运用情境导入法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 由此可见,教师唯有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发掘出内在学习动机,方才能够敦促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考虑到这一缘由,教师在教学导入环节应当合理创设教学情境,通过情境的代入与浸染,使学生内心受到触动和影响,进而产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同时,依托此种方法,能够改变以往授课过程中,教师生硬地导入新课内容而造成学生产生的不适感,使学生在情感方面、态度方面形成接受新知识前的足够缓冲,进而提升学习效能。

  二、启动原有认知导入

  1.以旧带新导入法。“数学是一门逻辑严密,系统性强的学科”。它的知识就像链条一样环环相扣,因此学习新知识,一定要复习旧知识,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将要学习的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例如,一年级下学期学习《捉迷藏》(十几减8)时,采用的就是“以旧代新”导入法,由于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十几减9 的各种方法,因此,在引入新课时,教师先拿出一组十几减9 的算式,让学生独立解决算式,使其回忆起十几减9 的各种方法,这时教师可以问:“十几减9 我们会了,那十几减8 谁会运算呢?”引入新课。

  2.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法。新课标明确指出“生活是一个大课堂,蕴涵丰富的课程资源,远离生活就意味着让学生们失去课程的另一半世界”。“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运用于生活。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该让数学回归于生活,把生活搬入课堂。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小学教材中的面积时,我们不仅让孩子们在家里做好1 平方米的纸带到学校来感受1 平方米有多大,还带领孩子到操场上用100 个1 平方米的纸来摆出100 平方米,并站在领奖台上感受100 平方米有多大,进而能够估计操场有多大。

  三、激发情趣导入

  是采用儿歌、游戏、谜语、录音、故事、录像等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而导入新课的方式。

  1.游戏导入。这比较适用于低年段的学生,他们比较好动、好奇,利用游戏既能说明一个知识道理,又有很强的趣味性。例如,在三个两位数相加教学中导入,同学们爱玩套圈游戏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玩一玩,游戏规则:四大组各派一名代表上台套圈,每人套中3 个,套完后比一比,谁3 次套中的得分高,谁就赢了!(分大组,代表上台套圈,其余学生记录数据,收集信息,填写记录卡)。团队的游戏,学生们玩得不亦乐乎,为了更快地赢,他们自主探索相加的方法,利用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2.谜语导入。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如小学一年级《小明的一天》的导入。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个谜语,大家来猜一猜: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怕累,滴滴答答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这个谜底是什么啊?(钟表)今天我们就和小明一起来认识一下时间。

  四、运用操作导入法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暂时停留在直观思维层面,很多时候他们无法很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而动手操作则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了形象直观的操作活动,使小学生能够借助操作等感知形式,通过分析、比较、综合等思维活动而将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从而真正理解小学数学教学内容,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比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关内容时,为了激发学生对于图形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关注,教师设计了操作导入环节。要求学生先对教材中线段与平面图形进行简单认识,然后动手操作,用火柴作为三角形的一条边,来围成三角形,引导学生思考几根火柴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几根火柴能围两个三角形?学生动手操作后回答6 根火柴可以围成两个三角形。这个时候教师继续让学生用6 根火柴操作,提出能否用6 根火柴围出更多的三角形?学生操作后教师小结:同学们都是在同一个平面上考虑的,其实六根火柴可以围成四个三角形。(出示教具)问:它还是平面图形吗(不是)?出示各种物体,这些物体是不是立方体图形?谁知道它叫什么?(揭示课题)这原本是非常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内容,但是经过操作,学生很快便明确了何为线段,何为平面图形,何为立体图形。接下来教师引入长方形与正方形内容,学生便会十分感兴趣。

  五、运用复习导入法来进行课堂导入

  所谓的复习导入法,就是指数学教师在讲解新的课程时,先复习一下上节课所讲的内容,利用复习上节课的旧知识来引出新的知识。因为在一节课的开始,教师都要讲一些简单的、容易理解的知识,利用这些简单的知识再去引出重点难点。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才有助于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才有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论运用哪一种导入方法,其目的都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夯实基础,更为顺利地掌握新知。为此,希望本文的论述能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一些思路,使教师能够根据这些方法加以借鉴或参考,切实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为学生夯实数学学习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岳赛英.导入的艺术——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方法应用探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9(10):11-12.

  [2]李秀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智慧生成的案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3

  [3]陈志刚.反思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三离”现象[J].陕西教育(教学版). 2009(Z1):27-28.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