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交往能力是人才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幼儿期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开端,是学习交往技能的关键期。然而,在当今幼儿园的教育对象中,有些孩子的父母的溺爱,使得一些孩子一切以“我”为中心,不会与同伴相处,缺乏基本的社交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呢?在此,谈一些个人见解。
1引导家长改变错误的教养态度与方法,努力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最初是通过与家长交往,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原则和方法,幼儿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向家长传授正确的家教方法。要引导家长,既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也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应改变对孩子过分保护、溺爱的态度,在教育孩子与人交往或其他方面时,要态度温和,在精神上与孩子相通;要发现自己孩子的优点和缺点,鼓励孩子到同龄的小朋友那里一起玩,不要怕孩子吃亏。孩子的适应性很快,只要有个良好的交往环境和很多的同龄人在一起,他们很快就能学会和同伴交往。
2创设情境,为幼儿提供与他人交往的机会
《3-6岁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因此,作为教师应积极为幼儿创设交往的环境,把幼儿引导到幼儿园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让他们充分感受与同伴交往带来的乐趣和满足,从而促进幼儿积极交往,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上中班《快乐的元宵节》一课时,我事先做了充分的准备,让幼儿把玩的灯带到班上来布置灯展,同时组织幼儿观灯。幼儿见了个个非常兴奋,围在一起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这个灯是我的”、“兔子灯是我的”、“福娃灯是我的”、“球灯是我的”,还急着用手指给同伴看自己带的灯。在听了老师给他们讲的元宵节的来历和自己动手做汤圆后,幼儿热情高涨地开始玩灯,有的提着、有的推着、有的舞者,兴致盎然。这时,我听到了谈话:“修×月,把你的灯给我玩一下,好吗?”“老师,钟×林想和我换着玩。”“你愿意吗?”“愿意”。说完,两人就交换了灯玩了起来。在我的鼓励和引导下,没有带灯的幼儿也都能主动地找带灯的小朋友玩了。
3利用游戏资源,鼓励幼儿主动交往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运用游戏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使幼儿在交往中学会合作、探索出交往的技能。如,在表演游戏《三只蝴蝶》中,我鼓励幼儿自由去找朋友,先商量好要扮演的角色,然后再进行游戏,通过活动使孩子们互相了解,形成友谊。这样有趣的游戏活动还很多,如音乐游戏《狼和兔子》《风爷爷》《丢手绢》等,体育游戏《好玩的袋子》《老鹰抓小鸡》《老狼老狼几点啦》等。又如,在区角活动中,在活动室里设立“娃娃家”、“菜市场”、“理发店”、“语言区”、“美羊羊餐厅”、“益智区”等,让幼儿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不但能使他们掌握社会行为规范,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而且能学习不同角色间的交往方式:“娃娃家”与“菜市场”的交往、“医生”与“病人”的交往,“理发店”与“顾客”的交往,等等,孩子们你来我往,既能保持愉快的情绪,更能增添对交往的兴趣。
4通过日常活动为幼儿提供友好相处、相互交往的机会
愉快的交往经验可以提高幼儿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强又会引发更强的交往主动性,两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幼儿虽然通过自身感受获得了成功或失败的体验,但并不能总结交往的技能和方法。针对这一点,我将互助、合作、团结、有爱的精神贯穿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诗歌、故事、歌曲、角色游戏等具体方法,告诉幼儿和小朋友在一起时,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教育幼儿懂得别人有了困难要热情帮助,同伴间要互相谦让。我还有意识地通过角色游戏中的情景来刺激幼儿产生交往需要,并用角色扮演来满足幼儿的交往愿望。如:超市游戏中,有收银员、服务员、采购员、保安员等,要求每个人都要“坚守岗位”,各负其责,大家协调一致、共同合作。为了和同伴一起玩好游戏,幼儿之间就必须进行情感交流。在这里,“自我中心意识”受到冲击,幼儿逐渐体会到:游戏不是个人的活动,需要与同伴协作,才能顺利进行,从而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这样自然地促进了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总之,教师要充分创造条件,保证孩子自由活动和与他人交往的机会,这样,幼儿在交往活动中,才能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去适应同伴、适应社会,逐步增强交往能力,成为一个独立的、受社会欢迎的人。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