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危害的防护研究进展

  • 来源:中外医药研究
  • 关键字:护理人员,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 发布时间:2022-08-14 19:17

  摘要:医院在发展期间,供应室在其中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主要回收与处理医院传染物品的重要科室,通过对使用过的物品进行清洗与消毒,能够预防医院感染疾病。该科室护理人员在工作期间极易出现机体损伤事件,具有一定的职业危害性。为此,护理人员在工作期间需做好必要的防护措施,以此将职业危害降至最低。本文从供应室职责危害因素分析入手,着重探究其防护措施,综述如下。

  前言:

  医院在发展期间,医疗安全与医护人员自身防护是医院发展的重要环节,随着传染疾病不断流行,同时抗生素药物使用的不合理性,导致医院较多科室及病房出现耐药菌,导致感染疾病的发生。供应室负责收集具有传染性的物质与医疗器材,其护理人员工作期间与污染物近距离接触,极易导致皮肤损伤,增加疾病感染风险,工作安全性降低[1]。所以,需加强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工作,以此提高感染管理质量,切断传染疾病传播途径,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的有效措施。本文深入分析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危害的防护研究进展。

  1 供应室职业危害因素

  (1)环境因素:供应科室较其他科室相比,工作性质较为特殊,护理人员需与污染物质近距离接触,工作环境中耐药菌数量较多,且工作期间制造较多噪音,其噪音强度为90 ~ 98 db,高于工业区噪音标准。护理人员在此环境中长期工作,不仅增加疾病感染风险,且易导致听力降低;同时护理人员还会受到紫外线辐射,极易损伤皮肤与眼睛[2]。蒸汽灭菌是清除病菌的有效方法,但此灭菌方法主要使用高压蒸汽灭菌容器,在运行期间若操作不规范,有爆炸隐患,同时在灭菌时,容器会散发较多蒸汽,护理人员在此环境中长期工作,机体易受高温的影响,对机体造成较大损伤[3]。(2)消毒剂因素:供应科室工作中,消毒是重要环节,消毒液中氯制剂、甲醛含量相对较高,在使用期间散发刺激性气体,若护理人员不做好防护措施,易对眼睛、呼吸道等器官造成损伤[4]。(3)生物因素:供应室科室护理人员,需对医院医疗器械进行清理,部分医疗器械因表面锐利,易损伤护理人员,文献报道显示[5],国外每年因医疗器械损伤护理人员约为80 万,我国因此受伤的护理人员比例较国外高,其中因医疗器械损伤后感染艾滋病的护理人员占比为0.3%;感染丙肝病毒护理人员占比为1%-8%。(4)硬件因素:由于供应科室面积有限,在对污染物质进行清洁、消毒期间,工作流程布局不合理,是引发感染事件的重要影响因素,不仅对护理人员造成感染,还会引发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6]。(5)个人因素:因护理人员长期接触污染物,工作环境相对恶劣,且薪酬较其他科室低,导致多数护理人员存在不平衡心理,同时因工作需要,需长时间站立,致使下肢静脉曲张风险较高。

  2 供应室职业危害防护

  2.1 生物性因素防护措施

  在对供应科室职业危害进行防护期间,需根据工作流程及区域进行针对性制定。研究发现[7],护理人员在工作期间,正确佩戴防护手套,能够避免与病菌直接接触,传染疾病发生风险明显降低,在工作中使用双层手套降低感染率效果更好。所以,对不同工作环节的护理人员针对性选择手套厚度,如若护理人员负责回收、分类、清洁污染物资,需正确佩戴双层防护手套,可避免因锐利器械损伤导致感染。在工作期间若发生手套破损,应及时更换,避免病菌直接与皮肤接触;还应正确穿戴防护服、眼镜,避免皮肤直接暴露[7]。还可使用专用容器盒,可收纳锐器物品,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还可避免皮肤破损。采用规范的操作规程,研究显示,约有88% 锐器损伤可有效避免,对护理人员操作行为有效规范,对降低职业危害发挥重要作用。注意手卫生也是提高防护的重要措施,工作前后严格正确的洗手方法- 七步洗手法,可消除90% 的手部病菌,是降低机体感染的重要措施[8]。在工作中还应确保室内空气流通,以此减少空气中病菌含量。

  2.2 环境因素防护

  在供应科室中增设隔音材料,尤其是灭菌室,如贴附吸声材料、挂吸声板等,同时工作期间严禁门窗敞开,可显著降低工作噪音[9]。 在消毒环节中,制定严格的灭菌规程,尤其是压力蒸汽灭菌容器,在灭菌完成后需待压力为0 后方可将柜门打开,且护理人员应正确佩戴隔热手套、袖套,待温度小于40℃ 后方可卸载器械物品[10]。在工作时,还应做好紫外线辐射防护措施,紫外线灯开关位置设置应在室外,在使用期间,护理人员应远离工作区域,避免受到严重辐射;使用完毕后,及时通风半小时后,护理人员才可进入工作区域。在对紫外线灯强度进行检测期间,应穿戴防护衣与护目镜,同时应避免皮肤暴露。

  2.3 消毒剂职业防护

  对污染物品消毒时使用的消毒液需进行配制,因消毒液含有较多刺激性及毒性物质,护理人员在配制前应正确佩戴圆帽、口罩以及防护手套、防护镜等[11]。在对医疗器械进行浸泡期间需加盖,可有效防止溶液中有害物质与器械表面病菌在空气中挥发,同时配制消毒液时,护理人员需避免将消毒液沾染皮肤。

  2.4 心理因素防护

  由于供应室工作强度大、环境恶劣,在对护理人员进行工作安排与调整时,应对护理人员心理状态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工作安排,避免护理人员工作期间产生负性情绪,同时定期评估护理人员心理状态,并对工作岗位合理调整,可避免护理人员长期处于固定岗位中产生疲劳感;护士长在管理期间,还应与护理人员谈心,鼓励发表内心想法,表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并对其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以此提升护理人员工作自主性与归属感[12]。定期组建以科室为单位的娱乐活动,加强护理人员之间的交流,构建良好的工作氛围。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工作培训,通过培训使护理人员全面了解防护措施的重要性,避免工作时间段发生职业暴露情况,同时掌握职业暴露后的紧急处理方法,若出现锐器损伤后,需及时适度挤压伤口,挤出损伤部位血液后使用香皂与流动水清洗,再使用0.5% 碘伏对损伤部位进行消毒,同时向医院感染科室上报处理[13]。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医疗技术有了较快发展,新型医疗物质与器械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供应科室工作量以及工作范围不断增加,护理人员在工作期间出现职业暴露风险也随之升高,严重威胁患者身心健康。为此,在对护理人员进行防护的同时需对工作环境全面完善,同时合理设计科学的清洗消毒流程,配置防噪、防磁辐射设备,制定各岗位科学的标准操作规程。对职业防护实施强化管理,并对防护措施落实情况全面监督,同时对护理人员工作能力进行全面考核,同时纳入到考核当中;大力宣传职业防护对降低机体疾病感染风险的重要性,提高护理人员遵守防护制度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 张少辉. 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职业危害知识和防护行为的调查[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53):166.

  [2] 于文杰. 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危害和防护行为的调查[J]. 饮食保健,2019,6(31):103.

  [3] 张曼娜,黄瑞儿. 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存在的职业危害及自我防护措施探讨[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 (29):170,172.

  [4] 张如靖,李兰. 咸阳市护理人员的化疗药物职业危害防护现状调查[J].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20,46(2):98-99,103.

  [5] 赵晓莉,徐莉,张建设,等. 安全教育对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及工作效率的影响[J].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20,46(4):349-350.

  [6] 胡闻涛. 高校地质实验室职业危害分析与防护探讨[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10):277-278,292.

  [7] 范历,周慧芬. 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实施职业防护综合干预措施的效果研究[J]. 实用预防医学,2021,28(1): 80-82.

  [8] 李雪梅,陈丽,徐燕,等. 三级医院护士医院安全氛围感知对职业危害防护行为的影响研究[J].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21,47(5):376-381.

  [9] 朱玉蓉,龙欣,王政,等. 陕西省医护人员的危害药品职业暴露及相关认知水平调查研究[J]. 中国药房,2020,31(7): 869-872.

  [10] 李国宏,李蓓,胡萌. 职业病危害评价若干问题的分析[J].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20,33(5):470-472.

  [11] 李育英,阎树红,闫帅,等. 护士职业安全防护认知及行为情况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2019,35(5):641-643.

  [12] 谭川. 感染科医护人员结核病职业防护相关知识及影响因素[J]. 职业与健康,2019,35(14):2001-2004.

  [13] 刘东军. 肿瘤介入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知信行的多中心调查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2019,34(1):89-93.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