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预习习惯的培养探讨
- 来源:新玉文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自主预习,教学策略,学习习惯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8-18 16:02
摘 要: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课前预习是提升学习质量的重要学习方式,尤其是在小学语文学习中,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提高对课前预习的重视,培养预习习惯的养成,不仅有助于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开展,能够促进学生语文文化素养的提升。在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让学生提前了解课程内容,保障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本文依托小学语文课堂,简要分析培养学生自主预习习惯的有效策略。
引 言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与优化,教师在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更注重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自主预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未来语文课程的学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语文教学中课前预习是必不可缺的重要内容,有效的预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手段,调动学生自主预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地进行预习。
一、培养学生自主预习习惯的价值
随着新课程教育标准的出台与落实,课前预习已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你质疑。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良好习惯,有利于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丰富学生语文文化素养。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预习习惯可分为两方面:(1)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课程预习中通过独立自主的方式对课程展开探究,让学生对课程能容产生记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吸收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教授的知识。自主学习能力是每个学生都应具备的优秀品质,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旧知识产生联想,从中产生新的理解,活跃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预习活动的作用,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2)提高语文堂教学效率。简单来说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是引导学生对新知识产生认知,减少课堂教学中教学时间的不必要浪费。学生即对课程内容有着简单的理解,也对课程中的重难点内容有着认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中更有目的性,教师可利用充足的时间开展教学活动,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量,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二、目前学生课前预习现状
(一)缺乏科学合理的指导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组织课前预习活动,需要教师对学生的预习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让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从而达到课前预习的目的。结合目前的调查结果,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时,教学方法过于僵化,教学为学生制定预习方案,让学生依照方案流程进行预习,严重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让预习成为学生学习中的负担,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不利于学生自主预习能力的形成,导致预习效果不明显。
(二)预习流于形式
要想学生形成自主预习能力,需要让学生对课前预习产生新的认识,在部分学校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缺少对学生课前预习结果的检查与综合性评价。长此以往学生对课前预习的重视程度愈发降低。导致预习流于形式,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与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降低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语文教育教学的发展受到掣肘。
三、培养学生自主预习习惯的有效策略
(一)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习习惯来看,学生在课余时间的利用上更偏向于参加娱乐活动,对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预习的意识不足,是现阶段教师培养学生自主预习习惯面临的难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推动学生自主预习习惯的形成,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动力,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前预习中。同时,强化教师对课前预习的认知与理解,明确预习的目标,辅助学生有效开展预习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障学生自主预习的质量。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借助微课辅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利用微课内容精炼,课时短小的特点,将新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以视频、图片、音频素材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改善传统预习模式中枯燥乏味的预习过程。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守株待兔》为例,教师将课程内容整制作成动画,以这种学生喜爱的方式辅助学生进行预习,在改善学生自主预习氛围的同时,深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记忆,让学生在下次语文课堂学习中,更有效地吸收新课程的知识点。
(二)明确预习目标合理设计任务
在学生自主预习习惯的培养中,首先明确预习目标,为学生明确预习方向。其次,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导致在学生群体间存在个性化的差异,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制定不同的预习任务。最后,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态度的不同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存在差异,学习态度积极的学生能轻松地完成自主预习任务,而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即使进行自主预习,仍然很难完成教师设计的预习任务。教师在设计预习任务时要进行综合考虑,优化任务质量,让学生在进行自主预习是能充分思考,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预习任务中主动进行预习,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提升学生对自主预习的认知。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为例,教师从课文内容入手,让学生通读课文对课程内容有着简单了解。布置简单的预习问题,如“文章中有多少自然段?文章围绕花生写了哪些内容?花生具有什么特点?父亲借助花生的特点想要表达什么?”让学生带着思考进行阅读,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通过这种方式,保障自主预习的有效性。
(三)注重评价监督巩固预习习惯
在语文新课程的学习前,教师要积极组织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在预习任务完成后,教师要对学生的预习成果进行检测,确保学生认真完成预习任务,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帮助学生认清自我。同时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通过教师的评价让学生意识到自主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预习成果,增强学生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进行自主预习的积极性。例如,形成小组监督的模式,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小组成员之间互相监督检验预习成果,并形成预习反馈。教师结合监督小组反馈的情况,分析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完善学生预习流程。
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生自主预习能力培养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生自主预习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始终坚持完成每日预习任务,由被动的预习逐渐转变为主动预习,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 潘声宣.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J]. 考试周刊。2019(09).
[2 ] 张学军.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J]. 天津教育,2021(14):185.
作者简介:王改,女,1989 年1 月,汉族,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中小学二级教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