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教学法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策略探讨
- 来源:大众文摘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任务教学法,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8-21 14:38
摘要:任务教学是一种以“教学任务”为教学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应用,有利于激发学习者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有利于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探讨:一是将任务与情境融合,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动力;二是依据学生学情,设置任务难度来提升教学效率;三是构建多元化教学情境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四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任务;五是教学中创设问题任务,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
引言
通过任务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集中学生们的学习精力,这样能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并且学生们通过自己完成一项任务,或者在面对教师和全体学生的注视下,而回答的问题,往往会带给他们一个更加深刻的印象,从而对知识点的记忆更加牢固。
一、将任务与情境融合,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动力
任务教学法的实质目的是让学生牢固掌握数学知识,教师针对课堂教学目标,科学设置针对性强的任务,同时还要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例如,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相乘的算法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性。教师借助生活中常见的购物情景,指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由学生自主尝试探索计算方法,指名学生介绍自己的计算过程,提醒其他学生注意听,找出其中的算法漏洞,教师板书学生出现的错例,给学生营造质疑的氛围,引导学生采用估算的方式来排除错误的计算结果,有的学生借助了之前整十乘法的知识,挑选出了错误的结果,有的学生讲出了正确的计算结果。接下来给学生布置探索计算两位数相乘全部过程的任务,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刚才的错题错在哪儿,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指导学生将全部正确的解答方法总结出来,观察其中的共同点,帮助学生梳理思路,使得他们进一步掌握算理,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二、依据学生学情,设置任务难度来提升教学效率
教师应该着重帮助学生养成学习的习惯。教师确定一定的学习目标,有助于推动学生在完成学习目的的同时,完成对数学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将学习目的告诉学生,将需要背诵的数学定理,以学习目标定给学生。教师指引学生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掌握课本中的定理和原理,最后通过适量的练习辅助学生巩固学习知识,强化印象。首先教师可以对课本与学生特点的分析,将课时的具体目标确定下来;再对教学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分析,将每一个任务和目标进行排序和分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发展过程先进行剖析和分类,对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有差异的渴求度进行归类,尽量在教学时给予学生形式各异的教学方式。每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速度有伯仲之分,因此,教师应该在对每个学生的了解上,对应学内容进行剖析和分解,对接受程度快的学生和接受程度慢的学生进行两种形式相异的教学方式。同时要对如何达到终极目标的主要环节进行分析,着重对这个环节进行操作和实现。
三、构建多元化教学情境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高段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根据任务教学方法的需求来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通过实际生活的情境内容来使得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熟悉感,更容易投入到情境之中开展主动性学习,以此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之中明确自己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彰显任务教学的内在价值。例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三角形的特性”这一数学内容时,教师可以确定本次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们将小木棒用橡皮筋绑成三角形、四边形和多边形,从这些形状对比中发现三角形的特性。经过一番实践之后,很多同学会发现,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相比不易变形,从而得出三角形的稳定性。通过具体的实践,学生对于自主探讨得出的结果会比靠教师讲解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任务
在小学数学阶段,老师还应该帮助学生进一步地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只有这种能力得到培养,学生才能灵活地运用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在讲解相关的数学知识时,老师需要在讲课的时候添加一定的实际例子。这样的方法,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老师进行数学问题讲解的时候,可以把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做一些间接的改变,把它们改编成一道数学应用题,让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例如,教师可以春游为话题,如果一个班有50人,现在教师只有1800元,一张门票需要30元,那么教师带的钱够吗?这一问题与学生们的生活有着极大的关系,学生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兴致比较高,最后能够得出较为准确的答案:50×30=1500,1500 <1800,说明教师带的钱是够的。这样一来,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数学与生活之间联系的意识会不断增强,以此来培养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中创设问题任务,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只有拥有热情的积极性,他们问问题的意识才能显露出来,如果长时间地让学生处于一种枯燥的氛围中,那么学生问问题的意识就会处于一种被动的形式,尤其是对于比较低年级的孩子而言,因为他们的年龄较小,所以如果让他们长时间的处于一种枯燥的环境内,那么他将会对数学这一科目产生害怕的心理,这将非常不利于学生以后数学知识的学习。所以,老师应该积极地为学生创造一个相对欢快的情景,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例如,在二年级数学知识里有“月球旅行”这一知识,老师在讲这一内容的时候,可以在课堂上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通过这样的情景使得学生身心得到一定的放松,从而帮助孩子们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只有学生的问题意识建立起来,学生才能进一步地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任务教学的应用过程中,必须也必然要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要认识到学生也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索贝贝.生活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 ] .教育科学,2015,(19):139-139.
[2]胡忠.探析任务教学法在小学数学高段教学中的应用[J ] . 新作文:教研,2018(4):230-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