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有效互动
- 来源:中小学教育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小学,数学,教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9-21 20:06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完美的教学艺术。精彩的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发动机;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因此,教师应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把握好提问的“度”,充分发挥好课堂提问的效果。
一、增强交流,融洽感情
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教学被看成是一个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教师占据着课堂的主导地位,他们的讲解往往占用了课堂大部分时间,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都缺乏交流,而交流是教学的本质,缺乏交流、缺乏语言的沟通,教学就无法进行。而通过课堂提问,教师一方面可及时地了解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更为重要的是,恰当地提问能启发和引导学生对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等进行积极的分析和思考,使教师与学生共同在一种互动式的课堂交际中活动。因此教师设计一个好问题,就如一条纽带架起师生之间交流的桥梁,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增强了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要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及时得到信息反馈是十分重要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反馈信息的方式有多种,其中课堂提问应是教师取得有效反馈信息的一个重要手段,它同课堂教学中其他的信息反馈手段相比,具有更及时、更具体、更准确的功能,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中的问与答,随时了解并分析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的差异程度,对教学进行调整,使整个教学活动有的放矢。
二、课堂提问,丰富多彩
课堂提问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常常会用到几种方式
例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并理解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那么梯形的面积又该怎样计算呢?”当学生的猜想达到火候时,教师开始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加以证明:利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上底加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从而得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
该教学中教师创设了猜想问题情境,学生通过大胆猜想,小心求证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过程中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正象波利亚所说的:“我想谈一个小小的建议,可否让学生做题之前,让他们猜想该题的结果,或者部分结果。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某些猜想,他就把自己与该题联系在一起,他会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正确与否,于是他便主动地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上的进展。”
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一课时,先向学生提出下列问题:“植树节如果学校要我们六(1)班和六(2)班同学种360棵树苗,你们想一想按怎样的比分配,两班各应种多少棵树苗?”这时许多同学先想到的是平均分,老师提出平均分就是两班所种棵数的比是几比几?学生答:“按1:1分配”。接着又有许多同学提出:按两班人数的比来分配,也有提出按2:1、5:4、3:2……来分配,一下子说出许多不同的比。在这种情境的创设之下,学生对“比”的认识又一次得到深化,同时在说“比”的过程中又反映了学生的不同思想。接着教师说:“那好吧,既然同学们有不同的分配,那就按你的分配方法,计算出两个班所种的棵数。”
可见,这种教法教师非常巧妙地创设了开放性的引入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能从自己的不同想法中自觉地进入了新知的探索。
再如,“圆的认识”一课的课尾我向学生提出:“为什么自行车的车轮是圆形的?车轴应安装在哪?你能用今天学习的圆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吗?”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有假设、有分析、有正向思维、有逆向思维,且都不出学生知识经验的范围。这样的提问,学生不能用现成的知识直接回答,而必须将学到的知识重新组合后,才能回答出来。这个过程才能促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启发式提问不仅仅是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起一定的作用,启发式问题往往还能起到启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深化学生思维的力度。
课堂提问的艺术还有很多,教师只有认真钻研,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才能使学生积极探讨知识的源泉,自掘知识的宝藏;才能把学生带入到思潮如海的新境界,让学生饶有兴趣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使课堂教学艺术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三、课堂提问,科学全面
课堂提问是教师为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向学生提出的问题,所以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不能无目的地提问,更不可提一些与本课无关的问题。特别是提出的问题要准确,不能含糊不清,若含糊不清,学生就只能作出含糊的反应。如:教学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20÷5”,老师提问:“20是什么数?”学生回答可以是:“20是个两位数”、“20是个大于19的数”、“20是个偶数”等等。原因就在于提问含糊不清。若老师这样提问:“20在这个触法算式中,我们称他是什么数?”学生就不难做出正确的答案。
在提问时,数学教师应遵循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顺序逐级深入,层层递进,不可忽难忽易,忽深忽浅,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使每一个提问都能恰到好处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的作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时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重要手段。所以课堂提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内容要有梯度,要有层次,入选要不拘一格,引路性提问要多问优等生,锻炼性提问照顾中等生,鼓励性提问穿插点在差等生。总之,课堂提问要让每个同学都有启迪,要使人人主动进取,使课堂变成学生施展才华、相互竞争的场所。
可见课堂提问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教师要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用最少的时间达到有效的课堂效率,尽可能促进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巧妙的提问,如一条纽带,架起师生交流的桥梁,将师生的认识、情感紧密相连,使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有所发现和领悟,奔腾向前。因此,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都应精心设计、把握好每一个提问,做到恰如其分、合理运用,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