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生自主学习支架的立体构建研究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核心素养,小学生,自主学习
  • 发布时间:2022-10-03 20:18

  语文学习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认知活动,其中涉及到基本知识、阅读和写作等各方面内容,作者借助文字或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影响他人。同样的,对学生来说,为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满足自身情感表达的需求,也应做到“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历史文明的脚步正在逐渐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数字化和编码化的教育手段发展,使学生的学习更为简单,而此时,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了学习支架理论,认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为其提供“学习支架”的帮助,并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成为学生能力和思维发展的支持者,促进学生找到知识与自身发展的“中介”。目前,教师依据心理支架理论,实现对学生最近发展区和实际发展水平的过度巧妙引导,让学生经历更加符合实际生活经验的学习过程。

  1 小学语文自主学习支架研究理论基础

  学习支架原为建筑隐喻,从建筑中的“支架”而言,以将知识形象化,而后延伸出“学习支架”这一额内容。研究者以这一术语来描述同行或有成就的人在另一个人学习过程中所施加的有效支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为学生施予帮助和引导,“支架”就是为学生提供其所需要的帮助,并在其某方面能力增长之后撤去帮助,从而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学习效果更好。为提升小学生综合语文素养,应使其具备核心素养所要求的阅读能力和习作能力等,而在关于这部分研究时,若教师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那么就能给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及优化学习方式提供帮助。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于20世纪30年代所提出的理论,是基于“儿童教育发展观”所提出的与教育有密切关系的教育理论。该理论认为:所有学生在学习时都有一个现有水平及发展水平,这两个水平高度实际上有一定的关联性,发展水平需要通过独立活动和完成学习任务,就能自主达到这个水平,而在学习和训练之后,学生可能达到另一种发展水平,这就是由于教学所获得的潜力水平。对于学习者来说,两种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可以跨越的,在一定的指导和帮助之下,学生就能通过“跳一跳”,从而够得着小学语文学习的“最近发展目标”。也就是说,正确处理教学和学习的关系,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学生订立每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就能根据学生现有的自主能力和未来的潜力水平,为其提供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并使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最终达成这一任务。教育者依据这一理论基础,提出学习支架的教学方法,认为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和学生的服务者,如果能够借助信息化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料素材库就,能使原本抽象的。语文阅读学习和习作学习等,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过程中变得更为简单,有时就是还将使用一定的平台作为教学支架,这些平台有专门的作文教学化平台,还有一些教案和课件的平台,学生根据这些学习平台自主学习,并且与其他同学通过自主探索找到最终的答案。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和同学共同设计一个完整的学习支架,利用学习支架的脉络和体系,有计划地逐渐推进学生语文学习的进程。

  2 小学语文自主学习支架的立体构建方法

  语文学科的教学需保证学生独立完成某些学习任务,但有时学生的能力有限,知识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学生先前的能力水平很难帮助其认识到潜在的发展空间,而教师利用学习支架让学生经历了一些更有经验学习者所经历过的思维过程,给学生能带来极好的启发作用,学生通过内化学习支架可以获得独立完成任务的技能,以便不断提升个人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构建学习支架的原则在于适时性、动态性、个性化以及引导性、多元性、渐退性。这些原则主要是指在现代教育设计阶段,设计更加符合学生自主学习需求的学习支架,使学生更快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并能学习“前辈”的学习思路,养成自主探索的习惯,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并逐渐学会自主通过各种途径求助他人,或寻找能够有效利用学习支架,从而能自主支持自己的学习,形成独立完成任务的良好习惯。

  2.1 构建情境型支架,完善课堂环节

  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导入环节内构建小学语文学习情境,这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很好的体验,教师给学生提出问题,在问题情境中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思维,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小学生能够被带入到一种与正常生活相关的学习情境之内,而且还能够在与教师的交流过程中,逐渐达成对语文知识的自主学习。每次的学习过程都可在情境内完成,情境型支架的作用在于解读知识并且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思路,学习支架可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体悟,尤其对隐性知识和抽象知识加以理解,学生通过最终内化支架,独立的完成了学习任务。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习作《我来编童话》的课堂中,小学生对编童话以及童话内容并不是非常陌生,但是却不知道怎样进入到童话学习的基础进程之中。而教师为学生打造了童话一般的世界,在课堂导入的时候,就用《冰雪奇缘》中爱莎的一段话作为课前引导,使学生们对本堂课的学习充满了好奇心,而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说一说对《冰雪奇缘》或者其他自己喜欢的动画片的理解,于是很多学生都特别感兴趣,七嘴八舌地编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动画场景,教师又让学生看微信课件中的具体知识和内容,让学生能够找到学习的乐趣,这是在编童话时所必须要具备的好奇心,当学生们有了这种好奇心,在下一步的写作中就能够利用教师所给予的情境型支架,探讨编童话的一些重要的要点,让学生能够在编童话地同时,渐渐掌握新颖的学习方式。

  2.2 构建概念型支架,夯实学习基础

  概念型学习支架的设计意图,是为了帮助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正确地完善不同的知识层面。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要首先掌握不同的生字和词语,而且还要能够学会利用词语理解语句,最终能进行语言的输出。教师一改以往传统的灌输型学习方式,倡导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帮助,并能够梳理概念,构建思维导图,让学生能够把不同的修辞方式,写作方法,描写技巧等等类似的理论知识内化到日常的学习之中,利用概念型支架,逐渐掌握一个又一个语文知识点。对于学生而言,如果能够熟练地掌握并运用概念知识,就能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更加轻松,这是给学生减负增效所需要做到的,也就是说让学生能够在理解中学习,并能够加入更多的学习和反思进程。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这节课的时候,教师的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学会倾听大自然的声音,看到大自然的表现,真正能够爱大自然、爱人类社会。让学生明白“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的理念,从而能够争当环保小卫士。本单元为第七单元,第七单元中所涉及到的两节课都是与大自然有关的,其中第一节课叫做是《大自然的声音》,第二节课则是《父亲、树林和鸟》,教师可结合本单元的学习主旨,给学生构建热爱自然和环境的思维导图,然后请学生讲一讲身边关于自然环境和环保的事情,利用这些日常琐碎的事情,使其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更为深入。这一学习过程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比较新颖的体验,因此在学习时学生更愿意干劲十足,看着教师的讲解、主动积极地思考、从不放过任何的知识内容。

  2.3 完善资源型支架,进行学习拓展

  构建资源型支架主要是需要学生在平时日积月累,教师可以在鼓励学生阅读及学习时要求其撰写读书报告或者读书心得,有的教师还会要求学生定期撰写日记,积累对学习的心得。有的学生会制作非常漂亮的“概念本”,其中涉及到平时学习时所遇到的好词好句、名篇佳作,不仅对其进行理解,而且还学习其写作技巧,通过教师的精讲视频和微课素材等,提炼一些比较有用的写作素材及阅读思考内容,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相长,结合学生的反馈,学会了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赏析。资源型的支架有时还可通过多媒体及教育平台,得以实现教师在平台上分享找到的资源,并且给学生讲解这些资源的使用方法,这对于学生而言,既能够节省不必要的过度查询时间,而且还能够把这些资源提炼出来为自己所用,教师也能够在课后鼓励学生,让学生持续不断地掌握新颖的教学资源。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续写故事》这节课的时候,教师首先让学生拿出近期的读书笔记,使其从中随意找出几个好词、好句,而后指定读书笔记中的故事,请学生们续写其中的内容,续写的长度不需要过长,10~20句话足以。很多学生在续写的过程中渐渐地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修辞方法,而且教师还可以以PPT的形式给学生讲解:什么叫做描写、什么叫做说明等等,把说明的基本特点用PPT罗列出来,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不同文体和不同学习体裁的区别。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资源型支架中找到学习的基础,就好像“踩着一层又一层的台阶”,在日常积累的概念年基础上,逐渐攀登到学习的顶峰。因此,构建概念型支架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把所有的学习过程更加简化,使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更高,而且还可以通过自己在平常的积累,有更好的学习结果。

  2.4 构建任务型支架,提倡自主探究

  任务型支架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更为明显,与以往的支架类型不同,任务型支架特别倡导学生的自主探究,认真对待知识的形成和内化过程,这一内化的过程必须依赖学生自己利用学习所总结出来的思路,同时还要对内容构思和过程加以描述,帮助其他同学共同进步。任务和目标之间往往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任务型支架适合学生从事比较高级的思维探讨,构建有效的图表,利用可视化的教学方式达成对任务思路的清晰理顺,这种方式非常适应一些具有难度的思维活动,这些高级的思维活动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是比较高的,比如,在小学语文写作的过程中,这种任务型的支架就比较行之有效,非常适合学生从事写作思路的整合和理解。教师给学生出了一篇作文,要求学生能够提高速度,并能够巧妙构思在任务和作文主题的带动之下,实现对教育支架的应用过程,并能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启发。

  例如,为构建任务型支架,在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教育教学中,第二单元有一节课叫做《蝙蝠和雷达》,学生和教师就这一知识点进行探讨,发现了蝙蝠对雷达发明者的启发作用。教师可请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或通过合作小组主动探究的方法,找到蝙蝠这一特殊的生物特性,通过总结,画出蝙蝠对声波反射的过程,或者用语言的方式进行讲解,从而能够在任务性支架的引导之下,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蝙蝠这种特殊的动物,能够学到真正与雷达相关的启蒙知识。当然,任务型支架还可能会涉及到一些课后作业,教师控制作业的时间,并使作业的难度和自主学习要素得以增加,在课后作业的环节内,学生再一次得到了与本堂课息息相关的任务型支架,因此,使其学习的目的更容易达成。

  2.5 建构交流型支架,实现互帮互助

  交流型支架指的是教师帮助学生明白某一种类型题目或学习任务的具体方法,有时学生可能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一些疑惑,但如果教师给学生以具体的指导,并且能够帮助其在学习的过程中理清思路,那么就能够找到比较适合学生的高级思维方法。在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和学生之间达成了互动,教师和学生之间也就某些内容进行了交流,学生还可以通过在线连接、APP互助等方式查询问题的答案,这种交流的过程是思维碰撞的过程,对学生而言比较有教学意义。不同的学习方法对学生的促进意义有所不同,学生通过了努力,最终找到了与他人交流的方法,这种交流型支架最大的好处是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他人的学习思路和学习亮点,还可以使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顺利。学会团结互助,彼此交流就能够在下一步的学习过程中达成快速的进步,交流型支架不仅能够提升一个学生的学习质量,还能提升多个学生的合作质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学习而不断提升个人的学科综合素养。

  在小学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离不开交流,语言是交流的重要方式,小学语文学习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素养的。例如,在学习人教版语文第四单元上册的《精卫填海的内容时,学生学会了神话故事,并且能够在学习神话的同时,有自己的一些独特想法。有时学生还会自己把自己编的神话故事或者改写的神话故事与其他小朋友分享,使得其想象能力进一步发展,对知识的发散思维理解能力也进一步进步。知识的内化需要学习支架的辅助,而学习支架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也会日益凸显,这恰恰说明了现代教育教学正在快速地发生进步。利用不同类型的学习之家,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对现有的知识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在不同的课堂氛围之内,学生应该保持合作的意识,并能够在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的同时,渐渐感受到与以往学习进程所不同的学习体验。

  3 结论

  综上所述,将学习支架与具体的学科学习相结合,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外基础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很多学生认为“学习支架”能够帮助自己发掘潜在学习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兴趣,而且自主的学习支架被真实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研究也正在不断的发展。在研究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经验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教学设计的经验,通过分清楚不同类型的学习支架,透彻研究支架所依据的理论概念,就能结合我国教育教学的实际现状,进行更加广泛化的研究。通过具体的社会实践内容,研究学习支架的教学路径,并能考虑把学习支架的内涵更好地纳入到现代学习环境之内,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完善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过程,促使学习支架的理论结合实践研究能有更好的建树。

  本文系甘肃省平凉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生自主学习支架的立体构建研究》研究成果 课题立项号 [2021]PLG271。

  (作者单位: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中台镇坷台小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