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融合的策略研究

  • 来源:教学与研究
  • 关键字:语文教材,课外阅读,渗透策略
  • 发布时间:2023-07-15 11:18

  朱琳

  哈尔滨市新康小学校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摘要:新课程时代的学校语文课程目标明确,在学校教育中要指导学生建立大量的读写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感,而课外阅读则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中高年级学生已基本建立起相应的读写能力,掌握了常见的读书方式,同时在情感经历方面比较成熟。基于此,教师应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调整语文课程教育,使课外阅读逐步融入他们的全面成长当中。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课外阅读;渗透策略

  引言

  基于课外阅读活动构建更为完善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要关注课外阅读资源的导入问题:除了基于语文认知的教学活动之外,还要将文化思想、语文创作技巧、人文情感等要素引入到语文教学活动当中,深度发展学生的文化意识。开发课外阅读教学体系,要从语文教学与语文互动等多角度入手,建立更为完善的课外阅读指导机制,将文学读物、影视作品、民间传说、文化故事带入到教学环境当中,阅读与积累同步推进,审美与创作全面落实,让小学生在参与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深度学习语文知识,实现有效育人。

  1 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注重课外阅读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促进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融合,让学生能够在玩中学习、在玩中探索知识,在此基础上促进学习内容的融合来达到学习目标,并促进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融合,使学生进行思维的创造性学习,并能够从中得到乐趣,促进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融合,使学生了解更多语文阅读知识,从而更加直观地掌握阅读文本的语法知识与内在情感。小学语文教师在融合课内外阅读的过程当中需要对课外阅读内容的导入环节予以高度的重视,并做到建立系统化的教学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实践环节中广泛应用,促进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融合,这无疑对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有着明显的成效。并且,考虑到小学阶段的学生还没有十分完善的阅读知识结构体系与较强的阅读基础,因此在日常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改进相关的教学方式,拓宽教学面,使学生的视野变得更加深厚,学习难度得到降低,学习效率得到提升。

  2 开展课前预习,促进独立寻疑

  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够对阅读学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直接提升语文阅读效率,在阅读学习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篇精读教材放在学生面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要学生建立课前预习”,在预习实践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预习方式十分重要,在预习时初步阅读文章,通过“导读”给予学生提示促进自主预习,为之后的深入阅读理解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学生也要在预习时将重点词句进行标注,将其中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标记,提出自己对文章的疑问,也可以结合已经掌握的语文知识与学生之间进行研究,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查阅有关阅读内容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内容的学习欲望,构建更加浓郁的学习氛围。学生在预习中也要注重质疑,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例如,在学习《白杨树》内容时,在学生预习环节布置思考性问题,如“在十分荒凉的地方为何会长出如此的白杨树?在哥哥向爸爸询问之后,为什么爸爸脸上的笑容逐渐消失,脸色十分严肃?”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研读课文内容,有效进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通过为学生设置答疑引导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进一步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3 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当下小学语文课堂中可应用的教学手段与教学途径相对较多,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所以,所应用的教学模式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必须形象化。为此,在开展课外阅读时,可以在班级中组织故事会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分享自己阅读的课外故事,以促进学生语言表达水平的提高,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素材,提升作文写作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在班级中开展书籍内容分享活动时,可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氛围更加轻松愉悦,与此同时,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各单元的重难点知识,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这一课时的课外教学为例,教师可充分考虑班级中的实际学习情况与学习特征,分层次布置阅读作业,在布置课外阅读作业时,可根据这一单元课文的主要内容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读物参考,比如让学生阅读与节日相关的文章。

  4 课外与课内阅读高度融合:听一听感人故事与悟一悟情感升华相结合

  课外与课内阅读高度融合:听一听感人故事与悟一悟情感升华相结合课堂就是一条河流,并不只是波澜壮阔,也有潺潺流淌的时候,当枯燥无味,毫无兴致时,当道理苍白无力,无法走向更深层的理解时,听一听感人的课外故事,拉近学生与课内文本的距离,搭起一座走向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以使得学生产生共鸣,感悟启发,升华情感。例如,在执教《父亲、树林和鸟》一课时,引导学生体会本文两处明显写父亲爱鸟的句子:(1)“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2)“我知道父亲此时也最快活。”学生充分感受到父亲的喜怒哀乐同鸟儿联系在一起,是发自内心对鸟儿的喜欢,此时,学生也被感染了,爱鸟之情自然流露。此刻,教师当机引入课外爱鸟故事,播放由守护丹顶鹤家族的小女儿朗诵《白色大鸟》的故事以及《丹顶鹤的故事》这首感人的曲子。徐秀娟为鹤而来,驾鹤而去,一家三代人用生命守护丹顶鹤46 年的真实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学生,对爱鸟护鸟、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情感得到升华。

  5 开展自读感悟,促进合作交流

  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会独立学习能够对语文阅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促使学生在思考中发现更多的知识,若学生缺乏独立感悟则难以真正学会阅读。独立学习可以建立在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基础上,学生在相互的沟通交流中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语文阅读通过合作学习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在学生自读之后整理和提出发现的问题,将问题在小组中进行探究,教师发挥领导作用,通过对学生的启示和点拨促使学生解决阅读问题,更好地将读和议有效结合。例如,在学习《落花生》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进行思考,归纳课文中的内容,学生在独立感悟中理解文章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进一步懂得:“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一道理。之后再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大家分享成果的喜悦,读出父亲语重心长的关心,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是怎样通过花生揭示做人的道理。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完成阅读,从不同角度出发发掘作者所表达的人生道理,学生也在相互表演中更加积极地进行阅读,教师通过对学生独立感悟的培养、合作学习过程的探究,促进学生对文章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进而完成自主读书这一环节,真正发挥学生在语文阅读中的主体性。

  结语

  综上所述,“双减”背景下,小学生的课外时间变得更加充裕,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空闲时间,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语文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体验,提供更多阅读条件,采取打造书香校园、开展早读和午读、创建合作小组等策略,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开发学生阅读潜能,提高学生阅读素养。

  参考文献:

  [1]吴晶晶.浅谈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有效策略——以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快乐读书吧”为例[J].小学教学研究,2020(09):61-63.

  [2]常占美.浅谈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渗透路径[J]. 才智,2019(21):145.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