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缩?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 来源:四川省情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数据,通缩,通胀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07-27 20:39
文/康辉
4 月11 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3 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环比下跌0.3%,同比上涨0.7%,涨幅不仅低于1.0%,也达到2021 年10 月以来18 个月的低点,关于通缩来了的声音渐响。而就在几个月前,主流的观点还在担心通胀。短期内各界对CPI 的预期发生了巨大变化,剧情反转之快出乎意料,但,通缩真的来了吗?
真通缩还是假通缩?
判断是否通缩首先要看其如何定义的。通货紧缩一般解释为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减少,货币购买力增加,物价下跌,对此解释各界有共识,但目前对通货紧缩的具体判断标准存在分歧。学术界主张“单一要素论”“二要素论”“三要素论”。持“单一要素论”观点的人认为,通货紧缩是指商品与服务的货币价格普遍不断下降;持“二要素论”观点的人认为通货紧缩需要满足商品和服务价格持续下降,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两个必要条件,并且通货紧缩伴随着经济衰退;“三要素论”观点与“二要素论”观点的区别主要在于把经济衰退作为通货紧缩的衡量标准而不是伴随物、附带物。
虽然判断标准有分歧,但通货紧缩一般都意味着商品和服务价格普遍、持续的下降,通常以CPI 月度同比低于100 为标志,但是否只要低于100 就算发生了通货紧缩,尚未有权威说法和共识。不过这并不妨碍对目前是否发生通缩的判断,因为相关数据并不符合通缩的最基本条件。
首先,全国CPI 从1 月份同比上涨2.1% 到3 月份迅速回落至0.7%, 涨幅大幅收窄1.4 个百分点,高开低走的态势虽然明显,但毕竟还没有转为下跌。与此同时,在CPI 调查的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中,3 月份只有交通和通信、居住类同比分别下跌1.9%、0.3%,其余六大类均不同程度上涨,涨价面远大于降价面,不符合通缩下商品和服务价格普遍下跌的条件。
其次,中央人民银行4 月11 日公布的数据显示,3 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81.46 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7%,虽然增速比上月末低0.2 个百分点,但比上年同期高3 个百分点。M2 增速不仅不为负且保持在较高水平,货币供应量并未减少,市场流动性并不短缺。
最后,一季度全国GDP 同比增长4.5%,增速超预期。在国内经济复苏背景下,价格下跌不具备持续性和普遍性,没有产生通缩的条件和基础,未来通胀的可能性更大些。综上所述,当前CPI 低位运行,虽然引发通缩担忧,但通缩尚未真正发生。目前CPI 同比涨幅的明显回落更像“假摔”,也就是假通缩。
通缩预期会演变为通缩吗?
从近期相关数据看,我国经济开局向好,所谓通缩尚不成立。那么通缩压力、通缩预期未来是否会演变为通缩呢?按目前的情况看,短期CPI 走弱主要是疫情“疤痕效应”影响下,居民收入增长放缓,预期走弱,消费信心不足造成的,尚不足以引发全面和持续的物价下跌。即便今年CPI 同比出现负值,也很难成为真正的通缩。因为在国内经济逐步复苏背景下,并不具备形成通缩的基础。
从基本面来看,我国经济韧性强、后劲足的国情没有根本改变,一旦度过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动荡期后,有条件、有能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内,意味着没有明显通缩的基础。与此同时,推高CPI 的因素依然存在。
一是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同比名义增长6.2%,明显快于全部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水平,服务价格存在恢复性甚至报复性上涨可能。以四川为例,部分前期受疫情影响大的服务项目价格已出现较明显上涨,如一季度四川飞机票价格较去年同期上涨51.1%、交通工具租赁费上涨5.0%、旅行社收费上涨8.8%、其他住宿7.9%、电影及演出票上涨7.8% 等,拉动CPI约0.3 个百分点,影响初显。
二是上半年猪肉价格低基数效应,对CPI 有向上牵引力。如四川猪肉价格虽然在1、2、3 月环比连续下跌12.3%、15.0%、4.1%,但由于去年一季度大跌42.9%,基数偏低,导致今年一季度同比仍上涨5.9%, 推高CPI 约0.1 个百分点。随着生猪养殖亏损,企业进入去产能周期,下半年不排除猪肉价格出现明显反弹可能,届时对CPI的牵引力会更强。
三是极端天气带来的直接影响与“次生风险”。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国内外极端天气频发,对农业生产会造成巨大风险,从而对食品的保供稳价形成冲击。4 月17 日,2023 年全省汛期气象服务动员会上,四川省气候中心预计今年四川汛期(5—9 月),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略偏少,气温则较常年同期偏高。如果出现类似去年7、8 月的持续高温天气,恐对秋粮生产以及鲜菜、鲜果供应造成影响,从而推动相关价格上涨。
四是地缘政治冲突对国际能源和粮食市场的影响。俄罗斯是世界能源与粮食出口大国,目前俄乌冲突前景不明朗,未来如果维持僵局甚至出现恶化,恐造成国际能源市场和粮食市场的价格冲击。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没有通缩,下阶段也不会出现,CPI 保持在合理区间内运行,呈现结构性涨跌,才是疫情后运行的主线。
对通缩能否高枕无忧?
之所以谈通缩色变,在于通缩的危害甚至超过通胀。一般认为通缩的危害体现在,物价下降压缩企业利润空间,企业去库存、缩减生产规模导致失业率增高、工资下降,居民收入减少抑制需求扩张,形成价格和消费螺旋式下跌。与此同时,通缩会削弱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出现“流动性陷阱”,从而更依赖财政政策,但财政受限于债务制约不能无限制扩大。在调控无果的情况下,经济最终将出现衰退或萧条。参考东亚邻国失去的20 年,就是通缩威力的活例子。
一季度我国主要经济指标开局向好,消费回暖的大趋势相对确定,短期不存在通缩的基础,但各界对通缩的担忧也非完全杞人忧天,而是无近忧有远虑,需警惕居民债务、人口老龄化这两大可能引起通缩的“灰犀牛”。
第一,居民债务。一方面居民债务对消费有挤出效应。虽然居民通过借贷进行消费,债务对消费起到促进作用,但当债务积累速度过快,金额过高时,每月偿还贷款后能够自由支配的金额有限,此时居民没钱消费,债务对消费的制约作用就愈加明显,居民反而会降低消费,债务对消费形成挤出效应。另一方面过去20 年,房价的多次大涨导致居民房贷压力沉重,债务水平处于历史高位。而近年居民收入增速放缓,未来预期信心不足,提前偿还房贷成为潮流,而根据费雪提出的“债务-通缩”理论,当债务去杠杆时,往往会出现通缩。
第二, 人口老龄化。2022 年末,我国60 周岁及以上老人2.8 亿人, 人口占比19.8%, 其中65 周岁及以上老人2.1 亿人,人口占比14.9%。众所周知,老年人的消费水平是较低的,随着我国老年人占人口比例越来越高,加之2022 年人口总量出现减少,双重叠加下会让消费出现下滑。
因此,虽然短期我国进入通缩的可能性微弱,但长期看风险不容忽视, 应未雨绸缪, 提前做好规划,消除或降低通缩风险。
面对短期通缩预期和风险怎么破?
目前CPI 涨幅明显回落,反映了居民对未来预期谨慎,预防式储蓄明显导致消费复苏动能不足的问题。对此引发的通缩预期和风险应理性看待,平常心对待,不贩卖焦虑,而是正视潜在风险,拆除“定时炸弹”,解决总需求不足这一当前经济运行中面临的突出矛盾。
一是把稳增长、解决好就业问题放在首位。重视恢复和扩大消费,激励带动全社会投资,综合施策释放内需潜能,以此促进稳增长,带动就业。
二是在“共同富裕”目标下着力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建立实施工资稳步增长机制,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战略,推动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三是通过税收以及捐赠、资助等慈善公益方式引导高收入群体将部分财富转移至中低收入群体,带动社会消费结构的升级和消费潜力释放。
四是保持物价水平的相对平稳,从而稳定居民的消费预期,利于消费的恢复和增长。
总的来说,要避免通缩,就是要解决怎么增加居民收入,如何提升大众信心,怎样改善大家预期的问题。最终实现有效需求扩大匹配国内产能,实现国内大循环。相信随着我国从“ 后疫情时代” 进入“疫情后时代”,国民经济发展重回正轨,目前的通缩预期和压力将迎刃而解。让子弹再飞一会儿吧!时间将证明或证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