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都市圈:2022 年民营经济贡献突出
- 来源:四川省情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成都,经济,贡献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07-27 20:43
文/刘勇何小龙龙强
2022 年,成都都市圈民营经济主体积极应对风险挑战,不断优化发展理念、提高发展质量,民营经济实现平稳健康发展,为增强全省发展活力、推动经济有序恢复作出了积极贡献。
民营经济同城化发展效果良好
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2022 年,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成都都市圈民营经济表现出较强的抗压性和增长韧性,实现增加值13210 亿元, 比上年增长0.3%, 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50.4%。
分地区看,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分别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10156.8亿元、1598.2亿元、935.2亿元、519.8 亿元,分别增长0.2%、1.9%、3.8%、0.4%,其中德阳、眉山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速分别高于全省0.7 个、2.6 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看,成都都市圈第一、第二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分别为250 亿元、4861 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9%、0.7%;第三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为8099 亿元,下降0.1%。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22 年成都都市圈民营经济增加值三次产业结构为1.9∶ 36.8∶ 61.3, 其中非农经济占比达98.1%,高出全省民营经济平均水平2.9 个百分点。区域发展日趋均衡,2022 年成都都市圈中成德眉资四市民营经济增加值比重分别为76.9%、12.1%、7.1%、3.9%,其中成都占都市圈的比重较上年下降0.4 个百分点,德阳、眉山比重均提高0.2 个百分点,资阳保持持平,民营经济区域差距不断缩小。
民营经济竞争力持续增强
民营主体数量持续增加,截至2022 年末,成都都市圈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超过190 万户,其中成都市场主体数量达132.8 万户,比上年增长8%, 德阳、资阳分别增长5.1%、16.4%。民营企业影响力持续提升,都市圈内既有以通威股份有限公司(晶硅光伏产业)、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医药制造业)、四川水井坊股份有限公司(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等为代表的主导产业内的龙头企业,也有极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都三环科技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高科技明星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有力推动了成都都市圈的产业发展升级。
民间投资支撑作用显著
2022 年成都都市圈民间投资比上年增长3.7%,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3 个百分点;其中成都、眉山分别增长5.4%、7%,增速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 个、4.6 个百分点,实现了较快增长。成都都市圈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4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6个百分点,其中德阳、眉山民间投资占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较高,分别为54.7%、64%。
四市协同发展仍需深化细化
2022 年,成都都市圈民营经济总体保持了平稳增长态势,但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旧突出,产业同质化和政策体制因素对民营经济同城化发展的制约作用仍然明显。
协同发展水平仍不足
受限于自然地理条件、基础设施水平和市场化建设等差异,成德眉资四市民营经济协同开放发展水平还需努力提升。四市协同开放体制规则建设步调尚未统一,部分监管机构仅在成都有设立,不利于都市圈内政策的统一制定与落地执行。德眉资三市与成都民营经济发展的差距仍然较大,2022 年成都民营经济增加值在都市圈中占比高达76.9%,德眉资合计占比仅23.1%,成都都市圈要实现深度同城化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产业同质化较为明显
成德眉资四市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等主导产业协作上,尚未形成“成链成群”抱团发展的格局;德阳、眉山、资阳三市的制造业结构相似度较高,其中德阳与眉山产业结构相似度还呈现出持续升高态势。成都在高技术产业及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集聚效应明显,极大压缩其他地区相关产业发展空间;如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都相关企业数量在都市圈中占比达90%,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产业产值占比超过88%。
行政壁垒尚未完全消除
受行政分割、政策限制等影响,成都都市圈内仍然存在一定的行政、市场壁垒,不利于都市圈内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在激励政策制定和落地方面,成都的政策激励普遍好于德眉资。在部分跨区域协作中,四市执法标准也存在差异。在产业、公共服务等部分重点领域的协同发展中,统筹协同机制力度仍不足,如部分高关联度产业尚未实现合理分工和协同发展,医保等基本公共服务在四市间的标准化建设有待突破。
三措加快民营经济同城化进程
加大政策支持,助力民营经济协同发展
全面梳理成都都市圈民营企业面临的主要难题,抓住关键,不断提高政策精准性和有效性。在科研技术、人才引进、协同发展等方面提供新的政策资金支持。民营企业要充分运用四市优质资源,结合自身发展路线,主动引进培养高新技术人才,积极推进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夯实人才支撑。要加强四市沟通交流,形成优势互补、一致的政策方向,共同助力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
优化营商环境,扩大民营企业发展空间
全力创造一流的营商环境,优化政务环境、社会环境、政策环境。及时帮助解决民营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在政策上加大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新兴创业企业的扶持力度,落实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政策。积极扶持初创企业加快壮大、民营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领军型企业跨行业联合发展,推动形成大中小企业梯度发展格局。
鼓励创新发展,提高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
大力支持成都都市圈民营企业创新发展,多角度、全方位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和潜能,鼓励民营企业推进产品、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并注重提升创新型企业知名度和辐射效应,增强创新型民营企业集聚效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创新权益,提高创新积极性,加大对知识产权犯罪惩治力度,建立健全化解知识产权相关纠纷机制,增加对民营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支持和帮助力度,保护自主创新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