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界面设计前瞻

  • 来源:北大荒文化
  • 关键字:人机界面,人机界面设计,人机界面交互
  • 发布时间:2023-07-28 12:07

  刘光强

  泰安技师学院

  摘 要:伴随科技水平不断提升,艺术设计在工业产品和生活用品上有个更好的发展舞台,在人机界面层面,界面的艺术设计水平不断提升,智能化的发展也为界面的艺术设计提供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人们对人机界面的需求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和艺术化的特点,界面设计渐渐成为人们选择产品的首要考虑因素,本文尝试对人机交互界面的发展方向做出试探性前瞻,为人机界面的发展和新产品实践做出探索和借鉴。

  关键词:人机界面;人机界面设计;人机界面交互

  人与机器的交互界面从早期的人适应机器交互阶段,进入机器适应人的交互阶段,在早期阶段,受限于科学技术水平,机器与人的交互只能满足于功能上的使用,人与机器的交流仅限于指针式仪表、按钮开关、甚至是打孔纸这一类手动控制装置,到了近代,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特别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应用,智能时代的到来,人机界面向着友好、智能、可操作性、舒适、简洁化的方向延展,在可预见的未来,人机操作界面可能从屏幕中脱离出来,变成以手势或者肢体动作控制为主,界面显示为辅的操作平台。

  随着机器人在社会生产中的大量使用,在可见的将来,机器人代替大部分重复性工作的场景正加速向我们走来,新的科技促生新的体验,越来越多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习惯,良好的操控界面渐渐成为选择智能设备的首要考虑要素,鉴于人机交互界面的重要因素地位,她的发展或将将引领新的消费方向,或将引发新的设计风潮。当前以智能手机、智能汽车、平板电脑,智能穿戴为主的生活设备大量占据我们的生活空间,他们引领着界面设计的发展和主流电子消费。界面设计没有“颜值”就没有市场,可以说没有艺术化的人机操作界面是与潮流脱节的行为,没有艺术风格的操作界面也终将被平淡淹没。

  一、人机界面的智能化

  在智能手机上,传统的物理按键已经渐渐消失,以四周极窄等边框屏幕为主流的设计全面铺开,操作界面上向着扁平化、简洁化、流畅化方向发展。智能汽车上出现的以大块高分辨率屏幕替代了原来的机械仪表,新的人机界面不仅仅在驾驶员与汽车之间架起了通信桥梁,也成为驾驶员与汽车的适配器,随着车载娱乐系统与个人移动信息终端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它们的紧密结合将扩大驾驶员的人机体验和驾乘体验,成为新的汽车发展趋势。人机界面不再单单是单纯的美工设计,或者单纯的功能设计,而需要更多的考虑它的使用方式与满足不同使用者的使用方式与需求,将完善的交互功能予优秀的人机界面结合起来,满足使用者方便快捷的使用需求,人机界面重要的在于“人”与“机”之间的结合。

  二、人机界面的艺术化

  过去的界面设计已实现基本功能为主,艺术加工为辅,艺术为功能服务,随着技术水平提升,功能设计富足,越来越多的功能开始为艺术服务,为体验服务,更好的艺术效果和感官体验是界面设计追求的方向,艺术界面终于有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艺术化的界面会像文艺复兴时期那样“色彩斑斓、风格多样”。例如国内的手机界面设计艺术化方面还需再下功夫,受限于技术水平,同质化趋势明显,如何探索一条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操作界面,一代代延续传承下去,从好用、好看、好操作,向风格化、智能化发展,成为新的销售引领点,增加品牌辨识度。

  三、人机界面的抽象化

  多媒体技术被认为是在智能用户界面和自然交互技术取得突破之前的一种过渡,在多媒体用户界面出现之前,用户界面经历了从文本向图形过度,此时的用户界面只有两种媒体,文本和图形(图像),都是静态多媒体,多媒体技术引入了动画、音频、视频等动态媒体,音频的加入,大大丰富了多媒体界面的表现形式。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虚拟现实为用户提供了身临其境的多感官体验,他有三个特点大大升级了三种体验,沉浸感、真实感、参与感,独特的多感官体验超出了过去以试听为主的多媒体交互阶段。抽象艺术是艺术风格中的一种艺术形态,是对传统艺术的扭曲、提炼,而抽象的艺术风格同样也会越来越多影响着人机界面的设计,这种界面可能没有传统的按钮、图标,他的控制系统和选择界面可能会出现在“抽屉里”。

  四、人机界面的意识化

  在传统的人机交互过程中,人是操作者,机器是接收指令的设备,操作界面是将人的语言转换成机器语言的工具,随着网络的出现,复杂的系统中可能出现许多参与者共同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基础的虚拟环境中协同的情景。界面设计从功能性设计到情感性设计、环境性设计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设计界面以功能性界面为主,环境行界面为前提,以情感性界面为中心,他们之间是有相互联系的。机器与人目前最大地区区别就是人还不能给机器安装上“感情”,机器所谓的独立思考也更多的是来源于传感器的被动反馈。与人的创造性思维相比,还有很远的路由要走,界面设计意识化也是未来界面设计发展的方向之一,他能提升体验,拉近人与机器的界面距离,更清晰的感知人的思维需求。

  参考文献

  [1]  罗仕鉴,朱上上,孙守迁,人机界面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2]  褚中苇,魏东,互设计在人机界面设计中的应用,艺术与设计, 2009:93-95.

  作者简介:刘光强,毕业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现在泰安技师学院任教,著有《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数字艺术发展前瞻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