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与糖尿病住院患者满意度结果分析

  • 来源:精准临床医学
  • 关键字:糖尿病,住院,满意度
  • 发布时间:2023-08-18 11:25

  孟月芳

  昆明市延安医院 内分泌科 云南昆明 650000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近年来在我国呈急剧上升、年轻化趋势发展,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住院患者中糖尿病人数也呈上升趋势,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根据糖尿病患者疾病及心理特点,发现实施心理护理,可有效提高住院患者依从性和满意度。

  关键词:心理护理;糖尿病;住院;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562(2022)06-112-01

  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终身性疾病,一旦患病,“管住嘴、迈开腿”就需要患者终身坚持,同时积极配合降糖药物的治疗,定期复查、动态调整治疗方案,才能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然而随着病程的延长,患者会逐步出现许多并发症,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会出现烦躁、焦虑、恐惧、绝望、懈怠等不良情绪。研究表明,心理因素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预后及康复关系密切。国外多项资料表明,不良情绪与血糖控制不佳明显相关,患有抑郁症的糖尿病患者比不患有抑郁症的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显著升高[1]。因此,糖尿病患者在治疗期间需配合科学的护理措施,尤其需要加强心理护理,对于增强患者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2],,同时更是提高糖尿病住院患者满意度的重要方法之一。心理护理是护理人员通过适当的语言和沟通技术帮助患者提升应对疾病的心理能力,有效改变不良认知和错误的行为习惯,促进躯体和精神康复的治疗过程[3]。根据患者糖尿病的类型、病程的长短,所产生的不同情绪,提供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对不良情绪起到良好的缓解作用,改善血糖血脂水平,提高医疗护理的满意度。

  1.2 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1.1 初发2 糖尿病患者极易产生无助、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入院初期,医护人员首先要根据患者的受教育情况,利用不同的教具,热情、诚恳、耐心的为其普及糖尿病相关知识,卸下病患防备,取得信任,消除对糖尿病的顾虑;住院期间,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病房环境,经常给予关心、多与之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及时给予心灵上的辅导及慰藉[4];指导放松训练、焦虑管理训练,鼓励病人参加社交活动,与同种病患交流心得。

  1.2 既往2 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病程较长的老年人,对疾病知识有所了解,在治疗期间依从性一般都比较差。当血糖控制不理想时,病患经常出现烦躁、对医护人员不信任、甚至是消极的情绪。对于这类患者,医护人员应:①建立沟通的桥梁:第一时间与病人进行交流,评估病人内心想法,掌握其性格特点,与家属达成一致的治疗目的[5]; ②认知纠正:及时发现病人错误认知,提供简单易懂的健康宣传资料,以及一些通过积极治疗及护理干预,血糖控制理想的案例;③认可鼓励:当患者血糖控制良好,及时给予鼓励,增强患者信心;④努力协调患者的各种关系:让其家庭成员、同事及社会其他人员等都能够参与到患者的心理护理中来,鼓励家属增加探视及陪护时间,提高社会支持,缓解患者孤独及无助感[6]。

  2.1 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1 型糖尿病是指因胰岛B 细胞破坏引起的胰岛素绝对缺乏,住院患者中青少年居多,且呈一种逐渐增多的趋势,其遵医行为差,自控能力差,阅读和理解能力较差,以及疾病本身的特点导致血糖波动较大,且常年使用胰岛素,带来不便及疼痛,许多患者有悲观、自暴自弃的情绪,继而影响血糖及并发症的控制。对于这类患者,医护人员应: ①多与之沟通交流 ,使其改变自己的不良情绪。督导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改掉生活中存在的可能影响病情的不良习惯[7];②鼓励家属参与教育,对提高患者自护行为及改善糖代谢的作用明显优于仅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8]。

  3. 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妊娠合并糖尿病主要是指妇女在妊娠之前并不存在糖尿病情况,但是在发生妊娠情况的时候发生高血糖病,这种现象一般在孕周为 24 ~ 29 周之间出现,一旦得不到良好的处理,容易导致婴儿早产、婴儿患有巨婴症等[9],后果比较严重,然而在临床治疗中,发现妊娠期妇女普遍对该病抱有消极态度,这直接影响了治效果。有研究发现,应用心理护理于妊娠糖尿病能够有效的降低病患焦虑、不安、烦躁以及郁闷的心理状况,稳定病患的血压和血糖,降低婴儿早产率以及巨婴发生的可能性,提高病患的满意度,缓解病患的心理压力和痛苦[10]。因此,病人入院,医护人员应:①全面收集掌握患者各项基础信息,主动热情,态度和蔼与之保持交流,舒缓患者紧张和不安;②健康宣教,根据患者受教育水平,以面对面的原则为其科普妊娠期糖尿病相关知识,结合视频、图文等方式进行讲解,让其了解妊娠期间的相关注意事项[11];③提供清洁、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④心理疏导:由于疾病的原因,患者担心对胎儿造成影响,往往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需要关注其心理状态,倾听内心想法,及时提供转移注意力的方法,缓解心理压力。

  4. 糖尿病患者围术期的心理护理

  因糖尿病患者不具有较高的抗感染及组织愈合能力,实施外科手术治疗时增加了围术期风险。血糖的有效控制,是手术成功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然而许多患者对血糖与手术的关系认识不足,依从性较差,围术期产生焦虑、恐惧等情绪。对于这类患者,我们应该: ①术前,主动告知良好的血糖与手术成功的关系,积极、快速控制血糖,缩短术前血糖达标时间;②术中,因受到手术环境及设备等影响而产生恐惧紧张等应激反应,对手术和麻醉产生影响,加强心理护理,了解患者感受,避免发生高血糖、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12];③术后,由于手术切口的疼痛、饮食的要求、药物的使用,血糖波动较大,这时主动关心患者、提供必要的生活帮助,缓解不良情绪,利于血糖控制,提高满意度。

  5. 小结

  综上所述,糖尿病( DM)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慢性心身疾病,心理因素可影响自主神经功能、内分泌系统,升高血糖相关激素,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应用心理护理于住院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能够有效缓解不良情绪,疗效显著,提高患者对医护工作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善兰. 认知心理干预对社区糖尿病临床效果的影响[J].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4(6):471-472

  [2] 庞琳琳,陈丽珍. 心理干预在糖尿病临床护理中的运用[J]. 医学食疗与健康,2019,14(17).

  [3] 黄瑞,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依从性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11(15):168-170.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