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之趣夺神功”

  • 来源:创作评谭
  • 关键字:文艺,赛事,剪纸
  • 发布时间:2023-10-23 17:02

  访谈人:陈蔚文

  谷中和,1946年生,现居江西九江。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剪纸艺术委员会副主席、江西省民间工艺美术师、九江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九江市非遗项目“浔阳谷中和剪纸”传承人。剪纸作品多次在国家级赛事中获奖,其《早市·地摊》荣获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陈蔚文(以下简称陈):谷老师好,首先祝贺您的剪纸作品《早市·地摊》获得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我看有些资料简介里面说您是山东威海人,生于重庆,怎么会到九江生活?能简单介绍下您的经历吗?

  谷中和(以下简称谷):我父亲北大毕业,学法文,因为工作关系很早来九江,从此我们就定居九江了。1968年,我从共大(“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毕业,分配的时候,九江正好办九江市共大分校,就让我去当老师。我是学农学专业的,教农业知识。1976年,也就是我三十岁那年,有一个机会调回了九江,还是在校任教。学校老师少,我兼任了几门课程教学,包括美术老师。其实我不会画画,也没有教材,后面我把剪纸引入了课堂。

  陈:剪纸在我国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在纸发明之前,就已有了类似剪的技法。当时的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2006年,剪纸艺术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想在您母亲的家乡,剪纸一定十分普及,我听说您母亲的剪纸手艺就很好是吗?

  谷:是的,山东历来有这样一种剪纸习俗。我妈妈是威海人,她虽然一辈子是家庭妇女,但在艺术上还是有一些天分的。她读过书,有文化,毛笔字还蛮好。从小我就看到,别人结婚来问我妈妈要“囍”字。我妈妈手巧,她除了剪“囍”字,还会织毛衣,毛衣织得相当好。

  陈:山东的剪纸文化的确较兴盛,题材丰富,风格各异,如威海、乳山等地的剪纸,以夸张大方、浑厚朴实、粗犷中存细节著称—我感觉正是您的剪纸风格。妈妈看过您的剪纸吗?

  谷:我母亲1982年就去世了,她没有看到我的剪纸作品。

  陈:母亲过世以后,您在剪纸艺术上才比较成熟起来,也和您当时的工作有关吧?您在1980年代末,开始尝试把剪纸引入课堂。

  谷:是的,因为受我妈妈影响,我对剪纸一直挺喜欢。刚开始不会剪,就把那些封面上的花、草、鸟照着剪下来。那个时候我带的学生跟我差不多大,我带着他们搞过一次剪影。把报纸贴在墙上,前面站位同学,光把同学的影像投在报纸上,叫另外的同学拿铅笔勾勒,再把报纸上的人影抠下来,用墨涂出来,这是我最初的人像剪影。

  陈:人们把象征吉祥如意的剪纸贴在窗户上,营造出温暖祥和的氛围,这种极具中国调性的艺术在民间曾有十分辉煌的阶段。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剪纸的?

  谷:那还是在多年前,一个跟我玩得很好的学生,他结婚的时候我给他剪了“囍”字。然后来要的人越来越多。那个年代,结个婚要剪好多“囍”字,可能要五六十张,所有的嫁妆上面全要贴。我开始是照传统样子剪,后来剪多了就自己开始创作了。

  陈:我看您的生肖剪纸非常精美,譬如有幅《生肖双喜》,将新郎新娘的属相羊和兔巧妙地镶嵌在“囍”字中,生动而有纪念意义。这幅剪纸是专为新人设计的吧?

  谷:是的。在2022年,我这个“囍”字才真正体现了点所谓市场价值。有位年轻人欣赏我剪纸作品的原创性,他结婚时请我剪了这个生肖“囍”,付了二百元。不过多数时候,剪纸是较难产生什么市场价值的,现在多是工艺流水线印刷的“囍”字,远比手工便宜。

  陈:的确,剪纸的艺术审美性在当代有点式微,伴随各种现代装饰画种的兴起,剪纸有些被冷落,其艺术性没有被真正认识与开发。郭沫若先生曾评价剪纸艺术:“一剪之趣夺神功,美在人间永不朽。”作为民间工艺的一种样式,生动原创的手工剪纸不仅有民俗方面的实用功能,还和其他画种一样,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我今天看了您这么多剪纸作品,感觉改变了我对剪纸固有的艺术风格印象。剪纸作品可以表现自由,在造型上不受真实的限制和透视的限制。在剪法上也可既有北方雄劲厚重的特征,又有南方灵动细腻的特征。您创作一幅作品通常需要多久?

  谷:剪起来快得很,不需要多长工夫。比如今天你们来,我突然想到剪一幅“春”字题材的,构思好后,剪起来还是比较得心应手的。

  陈:来采访您之前,我了解了一下阳刻和阴刻剪纸。阳刻是把图案以外的部分剪刻掉,保留图案原有的点线面;阳剪一般需要笔笔相连,玲珑细致,一般南方剪纸多用此法。而阴刻剪纸是把图案自身剪刻掉,剩下的是图案以外的部分,通过衬纸反衬出图案的内容。我看您的作品有些阴阳相济,互相映衬,画面效果更为丰富。您平时惯用什么手法来剪呢?

  谷:是的,剪纸有阴剪、阳剪之分,跟刻章一样。阳剪看起来很漂亮,但它是画好了用刀子来刻的。我的创作以阴剪为主,可能受我母亲影响,也就是直接用剪刀剪,创作上较为自由。

  陈:您今天剪的这幅“春”字剪纸十分精美,一般您的作品会重复剪同款吗?

  谷:剪纸没法批量化,有不少剪纸我只剪一幅,自己都没留底。

  陈:作为这样具有独一性的艺术作品,您考虑过让它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吗?

  谷:老实说,卖便宜了划不来;卖贵了,别人嫌贵了。我不愿多考虑市场有两个原因:一是相较于欧洲国家,中国现在对于纯手工工艺品的价值还不够看重。还有一个是介入商业的话,作品可能会逐渐趋于商业化,无法保证工艺上的完美。我这一辈子,剪纸就是以玩为主,包括获“山花奖”的《早市·地摊》,也来源于生活,玩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

  刘:说到《早市·地摊》,您最初创作长卷剪纸是出于什么想法?

  谷:这要说到我教过的一个学生。他从农村转到我在的水泥船厂子弟学校,教剪纸课的时候,那天正好是教剪“囍”字,他剪得好小,我越说,他越剪得小。后来我干脆因势利导,说你剪一个最小的给我看,他就剪了个迷你的“囍”字给我。我一看,小有小的味道嘛!索性每天中午让他按对乡村生活的观察剪些迷你剪纸。他很有天分,剪出的形象生动,充满生活气息,这些迷你剪纸最后拼贴成一个长卷。有次我把这幅作品和其他学生的作品带到北京,得到了许多专家肯定,也让我感受到长卷剪纸的魅力。受此启发,我也萌生了剪长卷的想法,开始剪一个长卷叫《新农村》。

  陈:您曾说,万物可剪,剪纸也可以关注时代、反映现实。像您获得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的十米长卷作品《早市·地摊》反映的就是百姓日常生活。您当时怎么想到以此为题材呢?

  谷:2020年,政府说要拉动经济,要从地摊经济开始。这段话触动了我,我开始创作一幅这样题材的剪纸,最早叫《早市》,后面加了“地摊”,变成了《早市·地摊》。

  陈:这幅作品中有不少贩夫走卒,包括吆喝卖菜过秤的小贩,也有吃着冰糖葫芦逛市场的一家三口,让人仿若置身其间,有浓浓的烟火气。您平时也爱逛农贸市场吗?

  谷:我到任何地方都喜欢去逛逛农贸市场,因为农贸市场最接地气。你要了解当地的民情,到农贸市场一下就能看出来,肉是什么价,菜是什么价。这幅作品我剪了两个月,作品中有四十二个摊位,一百六十九种营生。

  陈:今天现场看到您这幅作品,感觉像当代的《清明上河图》。在《清明上河图》中,有一半多的商铺都跟餐饮有关,您这幅作品中也有不少和饮食有关的营生吧?

  谷:是的,我不大会从传统典籍或神话故事中去寻找题材,更多是从日常生活中撷取题材。这幅作品的构思就和我在当地观察到的市场结构类似:服装摊等放在两头,菜贩在中间。此外我加进了各地风俗元素,有广西的榴梿、九江炒粉、南昌拌粉等。还有,我家附近每到下午,好几个路口都有老面馒头叫卖,我就剪了个售馒头的小贩,摊前用“馒头”两个汉字标注—汉字除了说明功能,本身也可作为一种美术元素。

  陈:您获奖的这幅《早市·地摊》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您在构图等方面有提前的规划吗?

  谷:整体的规划没有,但我每天动手剪之前会想今天要剪哪些营生,然后用剪刀直接剪。这种手法叫作信天游剪纸,较随意,囊括了民生的百态就行,只要职业不重样。

  陈:您会吸取一些西方剪纸艺术的手法吗?比如西方剪纸以剪影风格为主,而日本的剪纸以刀工取胜,融合了日本传统色彩的冷色调,其独特的“切割”和“绘画”风格使得剪纸作品具有更多的版画因素。

  谷:会借鉴。比如按照中国剪纸的方式,作品一定要有纹样,但我的一些作品就没有;剪影风格也会出现在我的作品中,让作品看上去更有现代感。

  陈:这种市井生活的题材您今后还会尝试吗?

  谷:这需要看具体情况。之前在中国文联举办的剪纸艺术节上,我得过一个金奖,是表现新农村题材。还有,我曾把去贵州看到的“长桌宴”也作为剪纸题材。

  陈:这种流水席的题材的确很适合用长卷剪纸来表现,能生动反映老百姓的饮食风俗。

  谷:是的,还有新农村题材,乡村养鸡、养鸭、养兔子,用剪纸来表现也很生动。

  陈:在剪纸传承方面,您现在主要在做哪些工作?

  谷:我带了位徒弟,也算是我的生活助理吧。他是重庆人,二十多年一直和我生活在一起。他之前是厨师,开了个小餐馆,因缘巧合,跟着我学剪纸,从一点都不会剪到今天,能坚持下来很不容易。我们现在会一块去学校,给一些社团开课,教孩子们剪纸。

  陈:您现在的创作量如何?

  谷:因为年纪较大了,我的创作量不多。我现在每天沿着九江的八里湖骑三四十公里自行车,这就要花三四个小时。周末我和学生在一起时,会剪些作品。

  陈:您觉得要更好地推动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有哪些有效的措施?

  谷:这个需要政府层面去推动。一是重视学校剪纸艺术的社团活动开展,并提升教师薪资待遇;二是重视剪纸的社区活动等,让老百姓更多地参与进来。

  陈:您觉得去推动剪纸的消费是否能更好地利于其传承?比如景德镇陶瓷,如今的火热与它活跃的消费市场也不无关系。作为一种装饰画,怎么才能让剪纸这种艺术样式更多地进入家装领域呢?

  谷:我自己虽然把商业化的路子断了,但也的确考虑过消费和传承之间是不是有一种关联?景德镇陶瓷那么火,那么多人去购买,本身就在推动传承。但我的一个弱项就是不擅经商,也不愿经商,我甚至一本关于剪纸的书都没出过,主要精力都用在创作本身了。

  陈:我这次看到您的“傩”系列黑白剪纸,这么多幅无一重样,感觉和《早市·地摊》完全不同风格,有种素描般的冷峻,造型简洁传神,颇具现代性。这拓宽了我对您的作品认识,也拓宽了我对剪纸艺术的认识—它不仅是传统与民俗的,还可以是现代的、探索的,这背后应当有您自觉的美术训练吧?

  谷:我没有专门学过美术,为了增加造型能力,当初把图书馆能借到的所有图案书都描下来,算作一种训练吧。剪多了就开始在风格上创新,不论是风格还是材料,去尝试创新还是有蛮多可能的。比如我知道九江有位女士就捡树叶来剪,又称叶雕,创作了“九江十景”。

  陈:剪纸艺术在当代的确不够普及,大概与人们习惯于把剪纸等同于非常传统、非常民俗有关。如果在样式上做点改动,比如把传统的圆形剪纸变为方形,现代感就更强些。又比如去掉些装饰纹样,以更抽象的剪影形式来表现,也会增强点现代感。

  谷:是的,比如门贴,每年春节我都要剪好几种,它装裱起来就是一幅画。今年剪的门贴中,我加进了一些汉字元素。你看这幅《老人草帽与猴》,猴在树上,戴草帽的老人在树下,外框是方形的,就像一幅装饰画,并不仅限于春节时增加气氛。

  我还试过蓝印花布的那种效果,用白纸剪后放在蓝纸上,有蓝印花布的效果,也像扎染的效果。

  陈:您觉得目前对传承来说,最困难的是什么?

  谷:我感觉现在教学,不论是进校园还是社区,都只能是教剪一些较为简单的东西,不能完全系统地去教学,这个会影响传承。我现在有机会就尽量下社区,至少去推广一下剪纸艺术吧。

  陈:的确,剪纸像别的艺术门类一样,都需要去积极推广,希望您和学生的作品能有机会更多出书、办展。我今天看到这些孩子的作品天马行空,非常有艺术特色。

  谷:是的,你看,有的学生把人物脑袋剪成三角形,大人敢这样剪不?不敢。学生的作品特别有意思,我不会去给他们限制。也希望有机会,我能和学生一起,在南昌以及江西各地,办些剪纸艺术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剪纸,喜欢上剪纸。

  陈:谢谢谷老师,祝您身体健康,能剪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本文为江西民间文艺“田野调查暨评论”项目成果之一)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