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的响指——评网剧《漫长的季节》

  • 来源:创作评谭
  • 关键字:幽默,响指,季节
  • 发布时间:2023-10-23 17:06

  张雪妍

  打个响指吧,他说

  我们打个共鸣的响指

  遥远的事物将被震碎

  面前的人们此时尚不知情

  …………[1]

  这是网剧《漫长的季节》中主人公王阳的诗作《漫长的》,曾在剧中不同场景多次出现,它也是作家班宇在同名小说《漫长的季节》中创作的诗歌,后被移植到剧中使用。不过,作为这部剧具有象征意味的标志之一,这首诗到了王阳的父亲王响那里,却被改编成合辙押韵的“正规”诗作:

  打个响指吧

  吹起小喇叭

  嗒嘀嗒嘀嗒[2]

  这一幕倏忽而逝,但给许多观众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这种从日常生活中涌现的幽默在剧中随处可见,也正是全剧独特的魅力所在。

  而幽默在近期关于该剧的热烈讨论中并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悬疑及其背后隐藏的社会问题才是诸多报纸、网站分析的热点。他们多聚焦于探讨悬疑设置和社会隐喻之间的关系,并为谁是外壳、谁是内核的问题而争论不休。播出平台腾讯视频也将悬疑作为首要卖点,对《漫长的季节》进行了如此介绍:“……迷失的父亲,死亡的恋人,重逢的老友,因一个未解的谜题被困在三个不同的时代里,只为追寻一个跨越了过去、现在、未来的真相,当谜底揭开时,时空融为一体,在漫长的季节里只剩命运的挽歌。”[3]悬疑固然是该剧重要的故事线索,社会问题也是不可或缺的面向,然而如果仅仅从这两个维度来理解分析《漫长的季节》,就会窄化剧作的丰富内涵,反而忽视幽默在其中的别样价值与意义。

  打破期待:作为变压器的笑声

  纵观全剧,悬疑的设置在开头部分集中出现,前两集通过跨越时间的叙述建构了诸多未解之谜。故事从2016年龚彪买车被套牌、他的车莫名其妙因为套牌车肇事逃逸而被扣在交警队开始,抛出了一个又一个问题:谁套的牌,又肇事逃逸?被套牌车撞伤的人是谁?他/她为什么不报警?无关此事的王响为何要一查到底?1998年的碎尸案中是谁死了,又是谁抛的尸?王响的儿子王阳为什么后来也死了?胡雪露给被撞伤的神秘人送药的时候为什么会被电晕?……这些谜案以东北地区90年代的“下岗潮”为宏观背景,围绕“抛尸案”这一中心事件展开,显示出国企改制对于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下岗失业、犯罪率飙升,奠定了全剧动荡不安的基调。后面的剧集却没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置谜题,而是展开了真相的探寻。

  《漫长的季节》每集平均一小时,共十二集,如果后面十集一味进行解谜,很难支撑起如此的长度容量;即使它通过悬疑的方式表现深层的社会问题,也会导向剧情的单一性与模式化,进而陷入平淡的窠臼。随着真相的勾连与悬疑线索的逐渐减弱,剧集必然要在其中插入其他内容,编剧与导演于是选择了幽默。剧中的幽默并不突出、刻意,而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逐渐显现。

  康德曾言:“在一切引起活泼的撼动人的大笑里必须有某种荒谬背理的东西存在着……笑是一种从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感情。”[4]也就是说,笑这一情绪的产生是因为人们原本的期待被荒谬的事物打断,不合乎惯常的东西造成了意外的惊奇感受。《漫长的季节》在谜底揭开之前,整体弥漫着浓厚的迷雾,故事的发展都处在“碎尸案”及其延长线上。任何这一线条上的突发事件都会格外引起注意,因为它们打破了观众对于“破案”的期待,更加显得荒诞无理,幽默也就在此时生发。比如在“碎尸案”第一发现现场,桦钢保卫科科长邢建春本来对于王响自封的“治安积极分子”不屑一顾,后来因为自己晕血不敢去现场看尸块,于是立刻承认了王响厂内“治安积极分子”的身份,而让他代替自己进入现场。这一事件本身并无过多笑点,但是放置在当时的紧张氛围中,人物态度的迅速转变显得异常荒诞,再搭配以外强中干的东北话和夸张的腔调,整个场景变得十分可笑。这种幽默看似有些无聊,隐没于繁杂紧张的剧情当中,游离于主流的冲突之外,实则舒缓了观众一直处于紧绷状态的情绪,得以让他们整理心情再次进入剧情。

  因此,许多情节貌似只是人物普通的插科打诨,却能够与悬疑紧张相调和,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王响对儿子王阳诗歌突如其来的戏剧性改编。这一情节发生的背景是王响跟儿子王阳谈话,他想让儿子找点“正经事”做,然而处在青春叛逆期的王阳不愿意听从父亲的“教诲”与“安排”,只想自在地在KTV做服务生。父子之间的冲突一触即发,而王响此时对于王阳诗歌充满谐趣的改编,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剑拔弩张的氛围,甚至也缓和了当时下岗的历史背景以及“碎尸案”带来的压抑情绪,从而推动了叙事节奏的平稳、流畅地运行,而不至于因为冲突一下到达故事高潮而难以为继。借由小小的诗歌改编,父子之间虽然显示出了深层的代际隔阂,却也得以继续较为和平地相处,为王响因儿子进厂的事情给厂长送五粮液等一系列情节的开展埋下伏笔。通过幽默,《漫长的季节》展开了更加鲜活的日常情景,有趣的日常生活打破了悬疑带来的紧张节奏,也弥补了弱悬疑线索带来的故事空白,并在不经意间暗示出人物性格或情节内容,辅助后续谜题的破解。

  《漫长的季节》中的幽默正是如此巧妙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它以“破除期待”的方式出现,冲淡了悬案带来的未知迷雾与压抑氛围,展现出悬疑的另一面有趣的日常生活,从而与貌似不协调的悬疑互相搭配,推动叙事脉络的平稳进行。

  “出圈”内外:幽默语法的同与异

  表面上看,《漫长的季节》与导演辛爽此前的作品《隐秘的角落》具有某种连续性,两者都在讲述悬疑故事,并以此调动观众的兴趣。然而仔细分析两部网剧的情节,就会发现它们在悬疑的共性下存有很多差异。不同于《漫长的季节》以最终的真相作为悬念,并将幽默作为叙事节奏的调节,《隐秘的角落》在一开始就将真相原本呈现在观众面前,悬念在于这一真相如何被处在剧集中而非上帝视角的人物发现。它随着线性时间不断生发,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整部剧并不需要幽默元素的加入。

  其实,从影视剧的发展历史来看,《漫长的季节》中的幽默特质是独树一帜的。它不同于单纯的玩梗或调侃,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滋生。这种幽默笔法并非剧组原创,而是与近年来新东北作家群的叙事密切相关。有研究者曾指出,“班宇的小说有着大量以短句构成的人物语言,这些短促细密的对话取代了叙述者的直接描写,承担了主要的叙事功能,构筑起人物关系和场景语境,推动着情节的快速发展。而在叙述语言上他又巧妙地延续了此前乐评时期的文字风格,在为数不多的环境描写和情绪烘托的结尾处,如摇滚乐词般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群组合而成的长句便适时地出现,推进高潮的抒情时刻”[5]。与班宇、双雪涛等东北作家相似,《漫长的季节》同样擅长运用短句来制造幽默,并以此推动叙事的发展。然而到了每一小节故事的尾声,剧情又会逐渐走向抒情。第六集桦钢宋厂长与港商卢文仲在KTV的那段对话颇为经典。卢文仲听到宋厂长的暗示后,将自己的劳力士手表摘下来戴到厂长的手腕上,并说:“你戴着它之后,就一劳永逸了嘛。”而宋厂长紧接着说,“那你得入乡随俗,我们这讲究多劳多得”,示意卢以后还要多送手表。两人一言一语,通过逗趣的方式隐晦道出腐败的欲望,幽默便在只言片语中流露出来。然而本集结尾部分的镜头却突然一转—王响幻想年轻的自己载着王阳在种满玉米的田间小路上骑车,他高兴地回答着儿子的提问,却突然反应过来王阳已经不在人世,一回头,结果发现两个儿子都不在身后。在广角镜头中,辽阔碧绿的玉米地与孑然一身的王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物的孤寂与彷徨立刻充溢在画面当中,此前的幽默调侃也由此走向了抒情。随后的漫长的片尾曲《夜长梦多》更是延伸了困顿迷茫的情绪,歌词“最后离开之前,再看两眼吧”等与前面王响思念儿子王阳的情景遥相呼应。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言,“每一种幽默里都包含笑和悲哀”[6],《漫长的季节》通过片尾的抒情对幽默的辛酸底色进行了揭示,表现出时代、人物复杂的情感特质。

  不过,展现幽默背后的迷惘苦涩并非易事,《漫长的季节》巧妙地利用了代际差异的视角。如在第十一集中,王响、彪子和马队三个老男人在KTV中唱歌跳舞,他们以快乐又笨拙的舞姿来忘却不幸的遭遇,努力表现出对困顿浑然不觉的忘我状态,然而其间的笑声越是没心没肺、亲密无间,就越是令人感到辛酸动容。电音的背景音乐则拉开了观众与剧中人物之间的距离,此时的观众实际上是和隐含的作者一起,站在了今天时代的位置上,用“子一代”的视角回望父辈落寞的背影。而在这种代际视角下,父辈与时代之间因错位而显出的滑稽、苦涩与“新东北作家群”在内核上是相通的。

  不过,比起“新东北作家群”的小说仅用短句对话表现出的幽默,《漫长的季节》中的幽默更加令人印象深刻,原因在于其突破了书面语言的限制,以活生生的画面塑造一个又一个经典的幽默场景。在这些“名场面”中,人物的动作乃至细微的表情都得到了完整的表现,它们与密集的人物对话相辅相成,极大丰富了每一时刻、每一幅画面所传递的信息量,从而使笑点从各方面滋生,造成难以抵挡的精彩“笑果”。KTV中三位老人因衰老造成的笨拙舞姿,以及所唱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等经典曲目与新潮动感的KTV形成了张力,演员的表现力与纷杂的场景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此外,梦幻浪漫的电音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又加剧了这一画面的违和感与荒诞性。因此,即使没有大量调侃对话,幽默也从动作、情景中流淌出来,使每一位观众都能够沉入其中。

  《漫长的季节》与“新东北作家群”的幽默叙事一脉相承,它们都擅长利用东北腔调制造幽默,并通过幽默来进一步抒情,借由代际的差异视角传递辛酸苦涩的情感,也显示出了自身独特的表现优势。不过《漫长的季节》幽默叙事借鉴并非完美无缺,有时会造成错位。如上文提到的《夜长梦多》一曲实际上诉说的是男女之间的暧昧纠缠,剧中却以男女之爱对应父子之情。即使同样表现出惘然的状态,却造成了内容的偏移;有时也会令人感到俗套乏味,毕竟对于熟悉文学文本的读者来说,相关叙事笔法容易造成审美疲劳。

  何以共情:“东北幽默”的前世今生

  在当代中国,大众流行文化中的“搞笑东北”很大程度上肇始于赵本山。当年《卖拐》《昨天今天明天》《不差钱》等小品一经演出就迅速火遍大江南北,“我叫白云。我叫黑土”“下蛋公鸡,公鸡中的战斗机,哦耶”等脍炙人口的短句随处可见,铁岭甚至因此成为“国际化大都市”。赵本山小品所带来的滑稽效果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接受,它所使用的东北腔调以及隐含的东北文化也被打上了搞笑的烙印。但正如刘岩所指出的,其内在逻辑存在着悖论,“东北是‘老工业基地’,东北人却又是‘都市外乡人’。但这种组合的悖谬在当今的主流书写逻辑中是完全无法被感知的,因为市场原教旨主义话语中的计划习性恰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话语中的小农习性的隐喻式的复写:仿佛工人如同农民依附土地一样依附于国家”[7]。这类小品虽然于1990年代兴盛,关涉的对象大多与工人阶级以及1990年代东北重工业发展无关,而是塑造出无害于现实的荒诞与滑稽。现实情景中的东北下岗工人的形象被小品替换为愚蠢又狡黠的农民,且其中的搞笑更多是对他人的戏谑、奚落,它们被刻意制造与表现出来,来迎合观众,引人发笑。其浅显而单一的叙事甚至不能称为幽默,毕竟“幽默感是自尊、自嘲与自鄙之间的结合”[8],小品中滑稽的场景则不包含任何深刻的感情。即使结尾部分出现了人物的抒情,那通常也是一种主题式的强行抒情,而非切合人物心理状态的自然抒发。由此,小品与观众之间存在着遥远的距离,观众更多是像在看马戏团的小丑一般,感受其中无厘头的荒诞与滑稽。

  《漫长的季节》显然与之不同。它以1990年代“下岗潮”为宏观背景,以下岗工人阶层为主要人物,与中国当代的发展历程密切相关,也更接近现今人们的生活,其中表现的下岗失业、同事冲突等正是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此外,该剧没有通过嘲讽或戏谑人物缺陷的形式来制造笑料,而是以自嘲的方式来表现幽默。这里的自嘲并不仅仅指贫嘴自况,还包括通过互怼的方式表达对于相似境遇的人的调侃,从而间接达成对于所在群体包括自己的无奈揶揄。如龚彪曾如此嘲笑王响,“开完火车开汽车,一辈子净玩轮子”,这其实也是他对于自己失意人生的另一种描绘。曾经作为桦钢青年干部的他,最终同样开出租车,“玩起了轮子”。在坎坷的人生中,他们没有诉苦与抱怨。现实情况就是如此,即使几年如一日地穿着同一件衣服,即使身边的亲人都已离去,人物依然坦然接受并以愉悦轻松的心情来面对生活。这种自洽的生活态度无疑能够引发观众的共情,因为这也是当代许多人的真实写照或期望,“他们”与“他们”一样,除了努力生活,别无选择。故事时间上的贴近与自嘲式的幽默拉近了观众与影视剧的距离,由此,东北幽默获得跨越性的发展。这与当下的脱口秀表演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在以当下人们切身体会到的矛盾冲突来设身处地构建情景,从而唤起观众的共情。

  观察当今中国的大众文化,传统小品的衰落与脱口秀、网剧等新兴剧目兴起似乎是趋势,而这其中隐含了观众理解与接受模式的转变。如今的观众已经不需要单纯以嘲讽、贬低他人来建立自身的优越感或自尊心,因为大多数人已经能够明白这于自身无关紧要,只是一种虚假的满足。他们也不需要在二元对立的框架下找到一个绝对意义上的坏人进行控诉来安慰或理解自己,因为绝对意义的坏人在现实生活中很少存在,更多情况下是艺术作品一厢情愿的想象,观众很难就此达到宽慰的目的。他们期待那种从苦难当中坚韧地爬起来,不需要别人怜悯依然可以不回头的向前看的人物。而《漫长的季节》以幽默的方式丰富了人物的性格面向,他们历经生离死别的苦难,却依然乐观生活,鼓舞了无数正在或刚刚经历厄运的人们。而影视剧最后的“往前看,别回头”,恰好满足了如今观众的心理预期。

  近年来,“东北文艺复兴”的话题方兴未艾,从文学到影视剧,相关讨论层出不穷,想必也将一直持续下去。《漫长的季节》只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与其他作品类似,同样在对1990年代“下岗潮”进行尊严叙事,讲述人物的困苦与坚强。然而该剧却把尊严叙事讲述得有声有色,这与其中的幽默特质密不可分。作为一部网剧,它需要密集的幽默段子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幽默元素的大量出现也调节了剧中沉闷紧张的氛围、中和了叙事节奏。由此,故事借助幽默变得鲜活起来。事实上,剧中许多幽默的片段并不一定要对应在东北下岗的大主题下,它们独立出来同样可以引发观众的共情。然而正是因为它们在落寞困顿的大主题下以自嘲的形式出现,才勾连了今天观众的现实困境和时代环境,实现了精神上的共鸣。

  剧中密集而让人忍俊不禁的笑点总是让人无法忽视,它们随处可见,就像响指一样,充满了灵机一动的“巧”劲儿,深受观众喜爱。许多语句经过二次创作甚至已经成为当下流行文化中的“梗”。而在笑声之外,这些幽默的响指究竟是今天我们茶余饭后用来解嘲解闷的缓释剂,还是能够令人意识到自己的结构性困境并付诸行动,或许还要等待时间来给出答案。

  注释:

  [1]辛爽:《漫长的季节》,腾讯视频2023年,第5集。

  [2]辛爽:《漫长的季节》,腾讯视频2023年,第5集。

  [3]腾讯视频:《漫长的季节简介》。

  [4][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180页。

  [5]谭复:《班宇作家形象的生成—兼及当代文学传播方式的新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2年第12期。

  [6][俄]车尔尼雪夫斯基:《论崇高与滑稽》,《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中卷,辛未艾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96页。

  [7]刘岩:《历史·记忆·生产—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研究》,中国言实出版社,2016年,第20页。

  [8][俄]车尔尼雪夫斯基:《论崇高与滑稽》,《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中卷,辛未艾译,第95页。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