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 成人化” 现象研究

  • 来源:国际教育学
  • 关键字:“成人化”,影响因素,应对策略
  • 发布时间:2023-12-08 21:21

  赵苗苗

  武汉东湖学院 湖北武汉 430200

  [摘 要] 在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幼儿“成人化”现象早已屡见不鲜,逐渐蔓延到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幼儿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成人行为中逐渐趋向“成人化”。对于幼儿“成人化”现象来说,它既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潜在的危害,需要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共同为幼儿营造一个健康优质的生活环境。

  [关键词] 幼儿;“成人化”;影响因素;应对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后,西方学者们普遍认为儿童面临着童年危机。以尼尔·波兹曼为代表学者们提出了“童年消逝学说”,他们认为儿童和成人之间不再有明显的界限,儿童的外表、言语和行为缺乏儿童纯真的模样。媒体、学校、家长等联手成为摧毁童年的力量,童年正面临着消失的危机。从全球视角看,童年文化正变得来越同质化,世界各地儿童不仅使用着相同的产品,而且还可以与成人产品相媲美。与此同时,现代传媒在不断融入到儿童世界中时,也日益模糊着成人生活与儿童生活的界限。

  关于童年消逝的问题,引发了各界学者的争论,虽然很多学者发出了“童年之死”的哀声,但也有许多学者从积极的角度重新解构童年,认为童年并未消逝。

  二、幼儿“成人化”的影响因素

  (一)大众传媒层面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革新,人们掌握信息的方式由传统的印刷媒体时代的纸质阅读转变为电子媒体时代的多感官浏览。电子媒体对于用户的素质要求很低,它以其“傻瓜式”的操作方式,使得任何年龄段的人都能快速上手。没有了阅读能力的限制,幼儿通过图像媒介轻而易举地打开了通往成人后台的视窗,成人信息开始过分暴露在幼儿视野:大街小巷经常听到情爱歌曲,荧屏上医美广告随处可见,视屏软件上不乏有情色内容。更有甚者,幼儿也沦为了被娱乐消费的对象。前段时间爆出一批“全网最小美妆博主”靠教别人怎么化“清纯妆”“斩男妆”博人眼球。儿童内衣广告中,儿童模特因姿势带有软色情一时间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儿童节目中风尘化的潮流、套路式的演绎、拿腔拿调的网络热词也正在被幼儿模仿。除此之外,幼儿户外游戏、同伴交往的时间也正在被网络游戏、成人剧一步步侵占……感官主义和图像主义的到来使得幼儿被笼罩在成人世界,导致幼儿与成人之间的差距在慢慢缩短。正如波兹曼在书中写到,“当儿童有机会接触到从前隐藏在成人信息的果实的时候,他们已经被逐出儿童这个乐园了”。

  (二)社会环境层面

  社会大环境也是幼儿“成人化”问题凸显的重要因素,正在肆无忌惮地影响着幼儿原本纯洁无瑕的心灵。首先,社会价值观导向失衡。现代社会是一个总体和谐又充满竞争的社会,激烈的社会竞争加剧了教育内卷,造成人们将社会期望过早、过高的寄托到幼儿身上。整个社会的焦虑造就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他们小小年纪就奔波于各个培训班。殊不知像拉丁舞、少儿模特、绘画班等培训机构在利益的驱使下正在以“成人化”的性感穿着、动作姿势、绘画技巧影响着幼儿。这不禁让人思考,到底是赢在起跑线还是在压榨幼儿的童年?其次,社会对幼儿行为评价偏颇。社会评价中一个最大的偏差就是以成人是非为是非,以成人心理评价幼儿。成人经常以“成熟”、“懂事”等词语对幼儿进行褒扬性评价,但并没有对幼儿模仿过度“成人化”的行为进行及时纠正,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幼儿的独特性,刺激着的“小大人”心理的形成。最后,社会审美畸形。7 岁的女儿就被妈妈带去割双眼皮, 6 岁女童浓妆艳抹故扮成熟的参加儿童选美比赛。一时间,低龄幼儿穿着成熟性感又奶气十足的“奶辣风”成为时尚……病态审美不仅使幼儿逐渐的性化,也容易招来危险目光的关注。

  (三)家庭教育层面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和决定性的,但家庭教育不全是正向的,事实上,造成幼儿“成人化”的罪魁祸首当属家长。第一,家庭教育中的浮躁心态。幼儿最初并不懂得世故、功利、攀比,并不知道什么叫性感、时髦,是成年人的社会心理在无形中诱导他们。第二,家庭结构小型化的趋势。受生育观念的影响,家庭少子化成为时代特征,很多家庭中出现了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的场景。成人成为了幼儿成长的主要陪伴者,加上现在很多家庭间往来较少,孩子大多时间被局限在家庭的小天地,很少和同龄人在一起玩耍,逐渐丧失了儿童化的语言风格和思维方式。第三,家长疏于监管。很多家长因忙于工作或家务,放任孩子高频率地接触电视、平板等媒介,但却对孩子观看的内容和时间却不加限制,孩子缺乏对信息过滤的能力,加上这个年纪又爱模仿,不仅言谈举止变得小大人,还催生了一批沉迷网络、熬夜追剧的小网民。第四,教育方法问题。当孩子待人接物表现的圆滑世故时,家长极力夸奖;当孩子活泼调皮表现儿童天性时,家长却打压或指责。被压抑了天性的孩子看起来乖巧懂事,实际上却丧失了属于自己的童年时光。

  (四)幼儿园层面

  幼儿教育是本着积极、正向、顺应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观开展活动的,虽然幼儿园不是造成幼儿“成人化”主要原因,但如果行为失当,也会也进一步助长幼儿“成人化”行为。一方面,某些幼儿园部分教育活动存在“成人化”倾向。如在研究期间观察到某幼儿园表演区使用的游戏材料来源于家长捐的废旧成人化妆品。游戏期间,幼儿将化妆品直接涂抹在皮肤上,还问其他幼儿,“你看我化得性不性感呀?”。幼儿游戏行为可能是表演性的,但成人化妆品对幼儿生理早熟带来的危害却不容忽视。此外,某些幼儿园中在歌曲选择、舞蹈动作编排上也存在缺少童真童趣,照搬照用成人表演方式进行节目编排等行为。另一方面,教师是幼儿观察模仿的主要对象,也会无形中影响幼儿。如昆明市某幼儿园小班盛行送礼之风,家长指出要请客要送礼,才能放心娃娃在幼儿园。这种公然大胆的暗示幼儿行贿的行为不仅是对教师神圣职业的玷污,更让幼儿过早学会社会上讨好上级的那一套世俗习气。

  三、理性审视幼儿“成人化”

  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曾直言“童年面临着消逝”的危机,那么童年是否真可能会消逝?从生物学角度来说,作为个体的童年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但作为人类的童年不会消逝。从社会学意义上讲,作为社会产物的“童年”是否会消逝取决于我们对“童年”概念的阐释。正如学者檀传宝所说,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听故事、看小人书和与小伙伴玩游戏的传统童年生活方式逐渐被动画、互联网、虚拟聊天等代替,这意味着传统意义的童年正在消失。20 世纪80 年代兴起了新童年社会学,他们重新解构了“童年”,认为儿童是积极的行动者,使得“童年”再一次生发出新的活力。新时期的幼儿在生理、心理和智力上都有了改变,他们的也需求在改变,我们不能要求幼儿永远生活在波兹曼向往的18 世纪,现代的幼儿在接触电子媒体时,可能比成人适应的更快、更从容。因此我们不用忧虑童年是否会消逝,只是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与之相应的儿童和童年罢了。

  既然“成人化”是时代发展的趋势,那么我们就不必为此过于忧虑。但是幼儿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出现的过度“成人化” 行为是消极的,我们需要避免,甚至抵制,从而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四、幼儿过度“成人化”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法律法规的监管,创设良好的媒介环境

  当今,信息技术传播飞快,但很多少儿不宜的成人信息也随时随地地暴露在幼儿面前。因此,我国需要完善大众媒体关于保护儿童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大众传媒从生产、传播到接收等各方面的全方位立法,严厉打击制造和播放违规违纪节目的媒体;重视媒介伦理道德。对于片面追求商业利益,罔顾幼儿隐私权利,滥用幼儿形象,过度消费幼儿的情况,需要相关部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保障幼儿的权利;加强对媒介信息的监管。建立规范的媒介信息审查和举报制度,鼓励人们监督媒体行为;同时,制定媒介的分级制度。规定幼儿的用户权限,幼儿也应该有符合他们的网络平台、电子媒介,从而满足每个年龄段的用户需求;最后,图像本身是中立的,各大媒介平台应积极向幼儿传播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早期阅读、艺术欣赏等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信息,满足幼儿多样化的媒介需求,为幼儿创造良好的荧屏空间。

  (二)弘扬社会优良风气,构建幼儿从容成长的社会环境

  社会是个大染缸,而幼儿就好比一块白布,想让幼儿呈现什么样的颜色,社会就得提供什么样的染料。首先,应秉承对后代负责的态度。相关部门应积极出台有关儿童商品的国家标准,将童趣性、安全性作为生产制作的重要原则,让那些可能侵害儿童身心健康的性感商品、早熟产品止步于童心之外。其次,创设符合幼儿身心特点的环境。我们应该多为幼儿开设一些活动场所,创设幼儿与同龄人游戏的机会。再者,政府部门应加大对积极文化的宣传,如提倡勤俭节约、多样化审美、以儿童为本等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抵制攀比成风、畸形审美、急功近利、金钱至上等扭曲的价值观,使社会整体氛围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对幼儿产生积极的影响。最后,政府应该通过一系列的手段使社会上的竞争趋于合理化,为幼儿成长创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知道,幼儿不是我们的附属品,他们拥有享受健康快乐的童年生活的权利。

  (三)加强家庭教育的监管作用,理性对待幼儿“成人化”

  幼儿具有好模仿,可塑性强的特点,所以家长要做好榜样示范,树立良好的儿童观。第一,要以身作则。家长要先控制自己接触媒介的时间,制订规则与孩子共同遵守。其次,要规范用语。正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不要将一些低俗、粗鲁的话语传到幼儿耳中,不要对幼儿开“成人玩笑”。第二,要有鉴别能力。对于一些消极文化,家长应该秉持正确的态度,家长应先对性感文化说“不”,应该知道化妆用品以及烫染头发对孩子身心的危害性。对于幼儿观看的内容要做好筛选和监督工作。第三,机智应对“成人化”。如果孩子不可避免的接触到一些暴力、色情等画面,家长要进行“机会教育”,做好孩子价值观的启蒙工作。第四,不以成人标准要求孩子。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多换位思考,与孩子平等交流,不要对孩子控制太严、期望过高,让孩子顺其自然的成长。第五,允许孩子玩。给孩子自由支配时间和空间的权利,鼓励孩子多和同龄人交往,那么孩子接触电子媒介的时间也会相应减少。

  (四)发挥幼儿园引导功能,顺应幼儿的自然成长

  很多人指出:“教育者应当学会等待”,这需要教育工作者做到:首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童年期对一个人一生的深远影响,切勿对幼儿进行超前教育。幼儿教育的作用就是要保护、促进幼儿对世界探索的欲望,发挥幼儿的天性。其次,为人师表,提升自身教育判断力。一方面,教师要用儿童语言与幼儿交流,不要做出误导幼儿的成人行为,同时避免向幼儿灌输“成人化”思想。另一方面,教师在开展教育活动时,要选择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教育内容、活动形式,选用的歌曲、舞蹈动作应该是富有童真童趣,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最后,教师要学会积极应对幼儿“成人化” 想象。教育作为构建儿童天性的积极力量,要善于把异化的天性转化为真正的天性。教师要以敏锐的眼光及时甄别有“成人化”倾向的幼儿,形成家园合力对这类儿童给予更多的尊重、理解,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社会化。

  五、结语

  “成人化”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它既有积极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成人化”中积极的积极的一面能够促进幼儿社会化的发展,而“成人化”中消极的一面属于一种社会异化现象,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带来了潜在的危害,我们只有防范于未然,才能促进幼儿社会化过程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霞.童年的消逝与现代文化的危机——新媒介环境下当代童年文化问题的再反思[J].学术刊,2014,46(04):106.

  [2]王喜海.论回归童年的儿童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 2008:56.

  [3]郑素华.儿童文化引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89.

  [4]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章艳,吴燕筵译.桂林:广西师范人学出版社,2009:235.

  [5]李有发著.童年的隐忧:来自童年社会学的观察[M].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82.

  [6]李平,袁爱玲.“童年”的走向:新童年社会学的启示 [J].幼儿教育,2016(Z6):8-12.

  作者简介:赵苗苗(1994-),女,山西运城人,助教,研究方向:幼儿园课程、儿童心理、幼儿园游戏。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