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四省一市”:四川如何补齐经济现代化短板

  • 来源:四川省情
  • 关键字:四川,经济,现代化短板
  • 发布时间:2023-12-30 11:48

  文/余川江等

  为更好地明晰四川经济现代化发展所处的相对方位和未来方向,本文选取经济总量与四川相近的浙江、河南、湖北、福建,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中的重庆(以下简称“四省一市”) 进行对比分析,针对四川经济现代化发展在要素保障、产业赋能、外贸结构、区域协调等四个方面的短板,提出对策建议。

  四川经济现代化发展存在四大短板

  要素保障不强

  科技创新的投入整体薄弱,制约了四川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一是全社会研发投入相对偏低。2022 年四川研究与试验发展(R&D) 经费投入强度为2.14%,远低于浙江的3.11%。二是人才创新支撑力较弱。根据《中国创新人才指数2022》,评价分数在60 以上的城市榜单中,四川仅有成都一市上榜,低于浙江(7 市) 与福建(3 市);人才培养和人才效能方面偏弱,成都的人均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支出排名第九,人才产生的科技、经济效益排第十。三是创新平台能级相对不高。据科技部火炬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四川建成国家级高新区8 个,低于河南(9 个)、湖北(12 个);国家级高新区数量与浙江相当,但排名却靠后,四川入围的前四名均落后于浙江的前四名。

  “蜀道难”仍是制约四川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一是铁路运能分布不平衡,货运效率不够高。截至2021 年底,全省仅东南向部分干线运能利用率超过80%,而西线线路利用率较低,特别是支线运能平均利用率仅41.7%。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 年四川铁路货物周转量远低于河南、湖北,相同通道能力的铁路仅能承担63% 的高速公路货运量,部分路线铁路运输价格高于公路。成都货运铁路速度38.4 公里/小时,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九成,中时、停时等作业效率指标和正点率等指标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水运潜力有待释放。2020 年四川四级以上航道里程288 公里,仅占通航里程的2.7%,远低于湖北(23%) 和浙江(17%)。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 年“四省一市”中,除河南外, 水运货物周转量占比均超50%,而四川水运货物周转量绝对值和占比均低于“四省一市”。

  能源供给结构单一不利于四川经济现代化稳步发展。一是水力发电占比较高。2021 年四川水力发电占比高达81.6%,过高的水电占比使四川发电量随气候变化而波动,“弃电”“弃水”以及极端天气下“电荒”时有发生,2020 年四川“弃水”电量约202 亿千瓦时(全国主要流域“弃水”总电量约301 亿千瓦时)。二是电网建设不足制约电力资源输出。电网建设进度赶不上电力发展速度,攀枝花和甘孜等地区丰富的水电、光伏电力输出比较困难。

  产业赋能不足

  新型工业化主导力尚未显现,经济发展新动能不够强劲。一是第二产业增速相对较低。2022 年四川第二产业占比、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均低于“四省一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仅高于重庆。二是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偏低。2021 年四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 经费投入强度仅有0.89%,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比为23.5%,均低于“四省一市”;2022 年四川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4%,在“四省一市”中仅高于重庆。三是数字经济发展还有待强化。《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数据显示,四川数字化发展综合水平相对较低,“四省一市”中,仅四川与河南未进入全国前十;2022 年四川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为4324.1 亿元,远低于浙江(8977亿元)。

  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对较低。2021年四川农业机械总动力仅4833.9万千瓦,不及河南的一半;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数和人员数低于湖北、河南,农业机械原值100万元以上的机构数仅约为河南的1/6。

  现代服务业尚存短板。2022 年四川第三产业占GDP 比重为52.8%,低于重庆(53%) 和浙江(54.3%)。生产性服务业占比偏低,2022 年四川软件信息、国际贸易、现代物流与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仅为36%, 浙江则超过60%;2021 年四川金融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仅为6.7%,仅高于河南;物流服务企业能级相对较低,四川仅有10 家企业入选“2022 年全国商贸物流重点联系企业”,低于浙江(14 家)、湖北(13 家)、重庆(13家)。据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相关报告,2022 年四川文化产业发展指数在全国各省综合排名中仅为第八,低于浙江(第三) 和福建(第七),在文化产业生产力方面弱于浙江、福建与河南,在文化产业经济与社会效益方面低于浙江与河南。

  外贸结构不优

  国际技术交流和技术转让仍有提升空间。2020 年四川新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 家,低于浙江(32家) 与湖北(35 家)。2020 年度科技部评估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的报告中,四川仅有1 个技术转移中心被评为良好,而浙江拥有1 个优秀与2 个合格。

  贸易方式有待升级,外资规模仍需提升。2022 年四川一般贸易进出口额占外贸比重为32.2%,低于“ 四省一市”; 加工贸易占比为48.7%,产能和市场需求已接近极限。2022 年,四川外商直接投资规模35.3 亿美元,低于浙江(193 亿美元) 和福建(49 亿美元)。

  区域发展不协调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与“四省一市”比,2022 年四川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32,仅低于重庆。

  省域经济副中心建设任重道远。除重庆外,与“四省”相比,四川尚无省会外经济总量超4000 亿元的地级市;2022 年成都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为36.7%,高于“四省”省会城市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

  县域经济实力不强。根据赛迪发布的《2023 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四川7 个县(市) 上榜,低于浙江(16 个),且上榜县(市) 在全国排名均较靠后。

  四方面补齐四川经济现代化发展短板

  全面补齐要素保障不强短板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构建科技与产业融合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模式,促进产学研用四位一体深度融合,形成企业为创新主体、科研院所和政府协同配套的创新要素投入体系。推广“赛马制”等人才选用模式,加强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扩大科研机构和高校分配收入的自主权以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所得收入。着力培育和吸引高端创新技术人才、管理人才队伍,建立高效、有序的人才引入和技术移民制度。依托国家高新区扩容升级,对各能级创新型企业、项目和平台实施阶梯式奖励措施。

  优化铁路货运,释放水运潜力。强化铁路交通主干道战略支撑,补齐铁路交通网络、综合交通衔接两个短板,加大数字智能技术在铁路交通的应用力度。畅通岷江、嘉陵江、沱江等航道,协同建设三峡第二航道,支持宜宾港、泸州港等枢纽港口发展,规划培育成都、凉山等新建港口。高质量发展中欧班列,推动国际铁路港、水港和空港协同发展,整合打造“成都口岸核心引领—全川多港口节点联通”的港口枢纽群。

  拓展清洁能源来源,构建多元互补能源供给体系。加快城乡太阳能应用布局,前瞻性研发氢能技术,优化开发利用油气资源和生物质资源。稳妥推进增量“风光水(储)一体化”,论证利用风光电力消纳近区水电,统筹各类电源规划、建造、运营。加快构建“5G+ 清洁能源网”,保障能源高效低价流通。结合供暖、能源消纳等探究一体化运营方案,全方面调动区域负荷侧调节响应能力。

  重点补齐产业赋能不足短板

  提升新型工业化主导力。努力将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等打造为世界级制造业集群,加快高性能动力电池、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培育省市工业互联网联动平台,聚焦创新型、服务型、基础型、贸易型四类平台建设。实施工业强基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集中攻克制约发展的关键工艺及核心部件。

  加快赋能建设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发挥农业大省的潜力,聚焦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等领域技术攻关,加大专项资金支持现代农业装备的推广,加快智慧农业的应用。壮大省市级国有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大中型民营农业龙头企业,鼓励村集体组织成立农业企业。

  壮大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培育软件信息、国际贸易、现代物流与金融等重点产业,引领国有服务业龙头企业改革增效,鼓励引导云计算、大数据供应链等新兴服务企业集聚发展。持续增强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支撑力度,有序防范化解地方金融风险,推动四川银行、四川金控等本土金融机构完善改革,发展特色金融和普惠金融。以培育和提升全国商贸物流重点企业为引领,推动龙头企业兼并重组和综合化集团化发展,完善商贸物流“多式联运”衔接和网络化布局。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着重提升产业生产力和经济社会效益,推动游戏、动漫等新场景下的巴蜀文化IP开发创作,大力培育数字创意产业集群。

  加快补齐外贸结构不优短板

  深化国际科学交流合作,促进国际技术转移转化。健全内外联动的国际科技合作体系,拓展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签订国际科技合作协议,设立海外研发机构和国际联合实验室。加快建成“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设立技术转移转化“引进来”重点项目,推动国际优秀科技成果在四川的转化和产业化。

  加快贸易方式转型升级,提升吸引外资能力。支持一般贸易发展,推动加工贸易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升级。争取服务贸易龙头企业来川投资,培育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和特色服务出口基地。鼓励集成电路、高端医疗器械、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招引外企投资。鼓励商业银行提供定制化金融服务,完善外企投资相关法律法规,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协同补齐区域发展不协调短板

  促进成都非核心功能有序疏解,打造成都都市圈城市公共服务、文化和消费新联盟。鼓励川东北、川南两翼腹地主动配套成渝双核,加快川渝毗邻地区“9+1”个区域发展功能平台建设。深化发达地区帮扶合作机制,以攀西经济区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川西北生态价值转化为带动,持续巩固脱贫效能。探索建立要素市场、公共服务、财税服务、企业监管等一体协同机制,探索建立“统计分算、财税分成”的跨区域利益分配和成本共担机制。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