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仍需加力

  • 来源:四川省情
  • 关键字:扶贫,就业,调研
  • 发布时间:2023-12-30 11:50

  文/田骏涛

  易地扶贫搬迁是帮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的一种有效方法,是四川如期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主要措施之一。为了解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目前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最近对达州、凉山等8 个市(州) 和雅江、汶川等30 个县(市、区) 的68 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及675 户易地扶贫搬迁户进行了调研。

  调研结果显示,四川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生活环境得到改善,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对新居住地生产生活满意度较高,但居住政策、教育医疗和养老等公共服务配套还需进一步完善,就业增收、农业生产、政策帮扶还需持续着力。

  群众对新居住地生产生活满意度较高

  生活环境改善,幸福感增强

  搬迁群众原居住地地处偏僻,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落后。实施易地搬迁后,新居住地住房及水、电、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逐渐完善,不仅改善了生活环境,还帮助解决了生活难题。据调研,89.6% 的受访者表示住房条件得到改善,89.2% 的受访者表示搬迁后的新居住地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65.8% 的受访者表示医疗服务得到了改善。所调研的68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中,98.5%的搬迁点住房、水、电、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业已完善。受访者普遍表示,如今生产生活条件已全面改善。

  收入不断增加,获得感增强

  据受访者反映,以前在原住地,由于产业发展有限、就业机会稀少,常常面临较大的失业风险和收入不稳定的情况。易地搬迁后,新居住地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收入不断增加,这让搬迁群众感到非常欣慰。

  就业收入来源逐渐拓宽。搬迁前,群众的收入首先是依赖农业自营,占比达47.6%;其次是务工收入,占比为35.4%;其他收入较少,占比仅有17.0%。搬迁后,务工收入成为最主要的收入, 占比达63.6%,较搬迁前增加了28.2 个百分点;其他收入不断增加,占比为23.7%,较搬迁前增加6.7 个百分点;农业自营收入占比则为12.7%,较搬迁前减少了34.9 个百分点。

  收入水平明显提高。调查显示,搬迁后群众人均收入水平明显提高。47.6% 的受访者表示家庭人均收入增加20% 以内,25.3% 的受访者表示家庭人均收入增加20% 至50%,11.0% 的受访者表示家庭人均收入增加50% 以上。

  帮扶措施到位,满意度较高

  为帮助搬迁群众适应新环境并过上安心、放心、开心的生活,各地政府积极开展了帮扶工作。调查显示,在68 个搬迁安置点中,77.9% 的安置点为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73.5% 的安置点为群众开展职业技能培训,64.7% 的安置点支持群众参与村(社区) 相关议事会议和村民代表大会,积极提升群众在重要决策中的参与度和发言权。这些举措使得村(社区) 的公共服务更加顺应民心、符合民意。91.0% 的受访者表示已经完全融入了新居住地。

  新居住地生产生活有新难题

  调研结果表明,搬迁群众尽管

  普遍对新居住地生产生活感到满意,但仍然存在一些新困难。

  居住政策有待完善

  调研结果显示,有19.6% 的受访者认为当前搬迁安置点需要解决由于家庭人口增加导致的住房困难问题。

  公共服务还需加强

  由于大多数安置点位于农村地区,距离城市相对较远,学校、医院和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还不够完善,部分群众仍然存在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调研的675 户中,在回答“您认为当前医疗服务存在的主要困难”时,40.6% 的受访者认为医疗资源不均衡且医疗技术较落后,40.4% 的受访者认为医疗费用较高。在回答“ 您认为当前乡村(社区) 治理存在的问题” 时,18.4% 的受访者反映文体活动、法律宣讲等活动较少,新居住地社区生活还不够丰富;11.9% 的受访者反映新居住地厕所、污水、垃圾等治理不到位。

  部分群众就业增收需求满足难

  搬迁群众由于搬迁前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搬迁后,就业需求强烈。但由于缺乏就业技能等,无法稳定就业以增加收入。调研显示,55.3% 的受访者希望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其中31.1% 的受访者表示由于语言不通、年龄偏大等原因无法外出务工,26.2% 的受访者表示本地就业机会较少,无法实现就业,25.0% 的受访者反映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和技能,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在无法稳定就业的情况下,部分群众表示增加收入比较困难。

  农业生产条件仍需完善

  调研显示,搬迁群众在新居住地从事农业生产受到了一些因素影响。在问及“您认为当前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主要面临的困难” 时,26.5% 的受访者认为缺乏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24.7% 的受访者认为距离生产用地较远,生产成本增加;20.9% 的受访者认为农产品收益差,销售困难;20.4% 的受访者认为欠缺土地等资源开展种植养殖。

  易地扶贫搬迁还需“细处发力”

  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持续加大对安置点学校和幼儿园、医疗卫生机构、养老服务机构、文化活动场所等投资,确保搬迁群众获得全面优质的公共服务。尤其要增强搬迁安置点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意识,激发群众自治活力,提高搬迁安置点的管理和服务水平,营造和谐宜居的社区环境,进一步提升搬迁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加大就业帮扶力度

  要依托脱贫地区农牧林等特色优势资源,新办加工业企业和制造业企业,并吸引外地企业投资特色产业;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持续发展壮大,为搬迁群众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要加强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切实提高群众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与企业紧密合作开展培训,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丰富培训内容,要针对不同需求,对搬迁群众开展农业生产、手工制作、电商运营等培训。优化以工代赈、公益性岗位等的劳动用工,为群众提供更多的就近就业岗位。及时搜集搬迁群众的就业需求和意见建议,了解就业意愿和能力,以制定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就业帮扶政策和措施。

  强化相关政策保障

  加大搬迁地或附近土地的流转,对搬迁安置点附近的复耕地和撂荒地进行再分配,优先照顾农业生产积极性高的农户,帮助搬迁群众解决家门口用地需求。完善防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及时将符合社会兜底保障群众纳入兜底保障范围;围绕搬迁群众就业增收、“两不愁三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制定针对性强、可操作性高的政策措施,并对政策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保证政策措施的连续性,切实帮助搬迁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难题。

  改善群众居住条件

  充分考虑搬迁群众家庭成员的变动情况,如结婚、生子等因素,做好住房规划和需求预测,确保搬迁群众的住房面积能够满足实际需求。加强对安置点群众住房的监督和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搬迁群众住房权益得到保障。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通过调整土地利用规划,为搬迁群众提供适宜的耕地和养殖场地。在迁入地规划农业生产用地,确保搬迁群众有稳定的土地供应,解决他们种植和养殖的困难。同时,要积极探索利用集体土地流转等方式,为搬迁群众提供更多的耕种土地和养殖场地。特别是要加大对道路的改善和建设力度,如缩短到达耕地的距离等,提高搬迁群众到达生产用地的交通便利性。此外,还要鼓励发展农村交通运输,提供更多的交通工具和便利设施,积极建设安置点的农业生产设施,包括粮食晾晒场、养殖场所等,为搬迁群众提供必要的生产条件。邀请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培训指导,提高搬迁群众的农业生产水平。根据安置点的资源和优势,提供相关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积极引导搬迁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增产增收。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