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成长没有规划

  黄兴安

  许多教育专家说,人生需要规划,否则就会找不到成长的方向,失去发展的动力。可是,我的人生没有规划,头脑中没有比较清晰的努力方向。我能够成为特级教师、评为正高级教师,是由许多偶然因素造成的。

  人生转向,误打误撞

  2007 年秋天,是我工作的第17 个年头。我参加了一场生命中没有丝毫准备的教师选调考试。参加考试的最大理由,却是因为可以体面地辞去让我心力交瘁的小学校长一职。许多朋友听到这一消息,都说我即使考上了也不会走的。他们认为我所在的位置是许多人奋斗几十年也没能爬上去的金交椅,一定舍不得抛下。

  两个月后,我把目瞪口呆的朋友们留在了百里之外的地方,只身来到了一所新的学校,一所农村小学。这里少了许多俗务缠身,每天早晨从校园里的宿舍中醒来,迎接我的是阵阵鸟鸣。我大口地呼吸着这难得的清新空气,仿佛感觉到了激情燃烧后重生的喜悦。

  有人说经历是一笔财富,人的许多想法和观点会随着经历的改变而改变。那么,我改变了什么?我不想去寻觅个中答案。有时候,把什么都看清楚的人生反而没有多少趣味可言了。我在努力保持着自己最后的趣味。

  我喜欢教书,也喜欢读书。教书能够让我变得简单些,获得和孩子们在一起快乐游戏的时光;而读书则可以使我获得内心的一份安静,是远离浮世的那种安静。像梭罗那样,平静地选择瓦尔登湖,选择心灵的自由和闲适。但我没有他那样的小木屋,也看不到湖面上吹过的微风和泛起的波纹。我不会像梭罗那样勇敢地去开荒,也不会去种什么庄稼。我只有靠自己喜欢的教书养活自己,然后买些喜欢的书来读一读。

  教书和读书几乎构成了我平静生活的全部。儿子的到来却让它漾起了些许涟漪。

  儿子从老家转学到我身边来,是妻子的主意。妻子说:“你整天去教别人家的孩子,为什么不舍得在自己孩子身上花一点时间?”我笑得很坦然也很自豪:“这小子比我小时候强,用不着操心。如果他愿意换个环境就来吧!”于是,儿子就每天夜里和我挤在一张床上了。

  儿子的确比我小时候强。我小时候是非常寡言的,可这小子高兴起来会自言自语喋喋不休。在人前说话也从来不知道委婉些,经常在不同场合把我弄得既有些狼狈又有些骄傲。

  比如,他会占我便宜。教他数学的苑老师是我的师母。可儿子却说,他是苑老师的弟子,那我和他就是师兄弟的关系。我细想了好一会儿,也没有想出修理他的理由,只好恨恨地对一脸坏笑的儿子说:“可你得喊我爹!”

  儿子还会问出一些让我难堪的问题来。记得他刚学完《生命的林子》这篇课文,便悠悠地问我,为什么玄奘会选择留在高僧如云的法门寺继续修行,而不去能够立刻显露自己才华的偏僻小寺?我不知是个圈套,便给他分析起了课文中玄奘选择留下的理由。

  儿子却不接我的话茬,话锋一转,说道:“别人都说你才华出众,那你为什么不选择去名师云集的省级实验小学呢?”我笑了:“玄奘的选择没有错,你老爸的选择也没有错啊!”

  我很高兴儿子能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来。我告诉他,玄奘其实选择走也是可以的,只要他始终拥有一颗做太阳不做烛火的心。因为心有多远,我们梦的脚步就能走多远。玄奘的心如果不局限于一寺一地,而是胸怀天下,哪怕他身处于偏僻小寺,也能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大树远离森林,需要时时参照自己的梦想去修剪横生的枝蔓,朝着太阳的高度使劲生长。离开某个地方或某片森林,有时是为了寻找更广阔的天地,而并不代表视野的狭窄或规避竞争。

  我们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的权利。我选择农村小学或者农村小学选择我,是因为我更适合这里的空气和土壤,或者说这里需要我。至于自己这点所谓的才华,用在农村可能会更好一些吧。儿子听完,笑了。

  恰遇智者扶持

  工作到第10 个年头,需要评小学高级教师职称,才猛然发现自己缺少很多硬件材料——没有课题,没有论文,没有优质课竞赛证书……

  怎么办?临阵磨枪写了篇文章去参加县级比赛,居然得到了时任铜山县教研室主任张敬义老师的夸奖。我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教研室领导到学校进行工作视导,张老师听完我的课,反馈时顺口提及我获奖的那篇文章,说我的文笔很通畅。

  听完表扬之后,我激动不已:原来自己也是可以写一写的!我得再努努力,争取好好表现表现。可是,一回头,等热乎劲儿过去后,我仍然是外甥打灯笼——照旧!只要有空,便约上三两个朋友去河边钓鱼。清晨五六点左右从家里出发,风风火火赶到,一门心思钓鱼。午饭也在河边草草解决,傍晚直到看不清鱼漂才勉强收竿。

  突然有一天,学校领导让我去教研室开会。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自己又不是骨干更不是名师,哪里有资格去参加教研室的会议呢?再三确认无误后,才忐忑不安地赶到教研室。原来是张敬义老师打了电话,他让我做全县小学语文学科论文竞赛的评委。也就是在那次活动中,我见到了当时已经名扬四方的铜山精英们——幽默大气的李文广老师、优雅灵动的李争老师、机敏深刻的滕衍平老师、率真智慧的程言峰老师……

  后来,张老师不断让我参加教研室举办的各种活动,我从中也就不断地汲取营养,慢慢成长起来。

  张老师善于在关键时刻点拨弟子们。一次活动间隙,他问我脸怎么那么黑,我说是长时间钓鱼晒的。他稍稍皱了下眉头,说:“你不能用这段时间来读读书、总结下自己的教学经验吗?钓鱼要适可而止。”话虽不多,却如一记重锤敲醒了我。

  从那以后,我才有意识地读些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动笔写一写自己浅薄的认识。每当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及时向张老师请教,他总是立刻伸出热情的双手,无私地帮助我。

  碎读碎思恒可为

  清晨马马虎虎对付一下早餐,匆匆忙忙赶往学校,紧锣密鼓地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处理班级事务、应付各种检查督导,灯火阑珊时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一天到晚手忙脚乱,也不知忙了些什么,时间就匆匆过去了。这应该是绝大多数老师的日常写照吧。

  一直以来,我也是这样平淡无奇地过着紧张忙碌的每一天。我们的时间都被种种繁琐的事情切割成一小段一小块,还怎么去读书和思考、去提高专业水平?

  我的一点体会是,身边放一两本书,什么书都行,利用点滴时间,能读多少是多少,能读什么是什么。不怕读得零散、读得杂乱、读得少,坚信只要读起来就有教益;利用点滴时间,思考一些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偶有体悟,便如获至宝,赶紧记录下来;一词一句一星半点,不一定非要思考出什么结果,只要思考了就有收获。贵在坚持,不求一蹴而就,但求日积月累。

  著名作家刘震云先生说,他小时候有三个不识字的“家庭教师”深深地影响了自己。

  一位是他的祖母。祖母年轻时是干活的好手,曾经与当地最得力的男劳力一起下地割麦子,3 里长的一垄麦子,她割完了,男人连一半都没有割到。他问祖母成功的诀窍。祖母笑笑说:“下地之前,我就深吸一口气,对自己说一直割到底,中间不要直起腰来。因为,如果直了一次,歇了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

  另外两位是刘震云的舅舅。

  其中一位是村里赶马车的。方圆几十里,再调皮的牲口到他手里,马上就变温顺了。刘震云少年时,舅舅问他觉得自己聪明吗,刘说自己不太聪明。舅舅又问他笨不笨,刘回答说自己不笨。舅舅说:“你记住我的话,不聪明也不笨的人,一辈子就干一件事,千万不要再干第二件事。所以我一辈子就赶马车,就干这一件事。”

  另一位舅舅是方圆几十里活儿做得最好的木匠。他教刘震云的一招就是做事要慢,别人打一张桌子用三天,他却用十天,所以打出的桌子比别人的好。

  这三位“老师”影响了刘震云的一生。

  有恒心、有目标、用心做,教师的成长乃至成功,差不多也应该是这个样子的。我的成长由许多看似毫无关系的碎片联结而成,但仔细回想,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我喜欢教书,一直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蠡湖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晁芳芳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