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地区复杂环境下幼儿园设计对策

  • 来源:建筑与文化
  • 关键字:高密度地区,幼儿园,建筑设计
  • 发布时间:2024-04-21 17:05

  ——水南幼儿园与东关幼儿园规划建筑设计方案构思

  文/陈文东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生导师 博 士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一级注册建筑师 高级工程师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设计二院 副院长

  张 力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

  马思婷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

  摘要:近年来,城市化与城镇化迅速发展,社会功能趋向复杂与多元化,不仅高密度地区面临空间环境品质低下等问题,小城镇中的历史遗存保护问题也难以阻挡日益加速的城镇化进程而被搁浅。幼儿园作为教育的启蒙场所,是孩童们成长的“保育园”,无论是日照、活动场地还是教培单元,都会比其他教育建筑对精细化设计有着更高要求。如何在现今高密度设计成为新常态的局面中寻求一条更加精细化、本土化、人文化的学前教育设计路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解析两个设计实例,针对有限的场地环境与片区内具有历史记忆的城市肌理与符号,提出因地制宜、文脉转译、空间适宜性设计应对措施,以期为高密度地区幼儿园设计实践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高密度地区;幼儿园;建筑设计

  引言

  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社会进步,社区概念与实践逐渐发展,每个社区也逐步成为自给自足的“小社会”,从物质环境的需求过渡到对精神环境的需求。其中,教育诉求是重中之重,社区配套幼儿园应运而生。另一方面,随着国家“三孩政策”全面放开,幼儿园的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建设和规范力度逐年增强,教育模式也在常革常新。于是乎,除了新规划高密度城市面临用地紧张问题,一些不适配当今生活模式结构的高密度社区更是难以支撑育儿教育的发展。

  因此,如何在有限且复杂环境内建构符合现代教育模式并能激发当地人文环境建设的高质量幼儿园,成为当今高密度地区幼儿园建设过程中必须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对两所幼儿园的概念设计过程进行阐述。

  1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三亚崖州区内,以宁远河相隔,在相距不远的两地同时设计水南幼儿园和东关幼儿园,完善片区的教育服务体系。两幼儿园虽地理位置相近,但所在具体区位的场地肌理、地形条件、基地形状均有所不同。

  水南幼儿园建设用地为3829m2,用地边界不规则,有两侧临道路,短边面向宁远河,周边建筑相对稀疏,环境资源比较充分,40m半径范围内坐落着卢多逊纪念馆、水南村委会和民宅。

  东关幼儿园建设用地面积为1845m2,边界相对规整,但周边建筑密集,四面均为建筑山墙,形成一个封闭的谷底,基本没有外部环境资源。其不远处有崖州古城,以悠久的历史和繁多的名胜古迹而成为海南旅游胜地。

  2现状问题与思考

  2.1场地与功能问题

  水南幼儿园用地边界不规则,与幼儿园建筑传统的空间布局模式不相匹配,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此外,用地局促,容积率达1.26,与0.4~0.7容积率的理想区间值相去甚远。

  东关幼儿园用地边界相对规整,但周边建筑密集,估量后容积率达1.91。此外,四面均为建筑山墙,整个基地犹如处在封闭的谷底,不利于教育类建筑的形象塑造和展示以及教学空间质量和舒适度的营造;另一方面,日照影响因素复杂,新建幼儿园建筑需满足冬至日满窗日照有效时间不少于连续2h,以及室外游戏场地一半以上冬至日有效日照时间不少于2h的严格要求,同时还要保证新建建筑不影响周边住宅小区的日照条件。

  综上,两地均存在周边建筑风貌嘈杂、内部用地局促难以支持儿童活动空间的展开等共同问题。对于需展现活力和形象的幼儿园建筑来说,两处用地环境确实不太亲切。所以,设计需要改变以往“案例分析-模仿式”这种缺乏创新的设计模式,打破将符合规范作为衡量设计品质的定局,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

  2.2场地与外部空间问题

  整体来看,水南和东关幼儿园基地外部周边建筑多为20世纪80—90年代至本世纪前十年的农民自建房。由特殊时代背景下粗放式建设所带来的环境略显凌乱,加上对历史建筑的保护观念还未系统形成,导致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未能充分发挥出其建筑本身及以其为中心的场地价值。

  具体来说,水南幼儿园外部环境的主要问题是:所在区域缺乏一个场所感、领域感较强的空间。从宏观视角来看,这里周边的建筑类型及建筑色彩都比较冗杂,带来的实际问题是人群类型鱼龙混杂以及视觉上的涣散消极;从微观视角来看,基地的边界形状不规则,带来的实际问题是建筑布局较难达到理想效果。

  东关幼儿园外部环境的主要问题是:所在区域被历史肌理限制较多,难以实现现代的学前建筑功能需求。与水南幼儿园的区位不同,东关幼儿园北面不远处即为崖州古城,古城及根据古城所做的历史城镇规划统领感、秩序感很强。从宏观角度看,这里周边的建筑密度很高,并且建筑色彩上都是灰色调,带来的实际问题是日后幼儿园建成后瞬时人流的集散,以及低沉色调对幼儿心理的潜在影响;从微观角度看,基地只有一个场地出入口,存在的安全隐患较高。

  2.3多元教育与空间模式的矛盾

  随着教育改革,幼儿园教育内容从传统的保教为主,逐渐发展为强调幼儿的全方位发展的素质教育,但我国幼儿园建筑的空间环境模式依然是“串联模式”[1]。传统串联模式作为常规和标准化的模式与教学方式具备一定的适配性,但对于特殊的场地环境和多元发展的教学理念需求,在设计中需要以适应性设计策略入手进行微调。

  2.4建构园区人文特色的需求

  水南幼儿园所在片区较新,遗留的文化环境浅薄,无明显的人文环境特征。人文要素作为一个园区文化得以振兴与延续的根基,这个重担自然落在了教育类建筑上,所以如何通过水南幼儿园设计的契机来塑造具有当地特色的人文景观,与绿色和自然景观进行一体化设计,并最终形成独特的幼儿教育校园文化,是一直存在的思考主线。

  东关幼儿园所在片区历史氛围浓厚,不远处有闻名的崖州古城,人文景观丰裕,因此设计思考的侧重点从建筑内部空间环境的运营转向与当地人文环境的互动,即东关幼儿园如何通过空间及形态的设计去呼应崖州及周边本土生长的建筑环境。

  3设计理念

  3.1显与隐

  水南幼儿园所在片区缺乏空间重心,故其需要以“张扬”的建筑形态入驻,以此为中心,为片区还原出一个场所精神的核心,营造出一个视觉路线的高地。东关幼儿园所在片区因有崖州古城,且周边建筑密度高,对场地压迫感较强,则采取谦卑的态度,以退为进,通过对崖州古城的历史符号转译及对周边建筑的退让,同时得到由文脉符号带来的场所认同感与层层递减的建筑标志性。对场所的显性要素——崖州古城和隐性要素——基地周边高密度,灰色调的住宅分别进行恰如其分的谦卑回应后,“在地性”已顺利生长于建筑中。

  3.2加法与减法

  考虑到水南幼儿园的不规则场地以及幼儿园教学空间的单元模式,如果将其转化为一个个单元进行加法的拼接,就可以灵活、弹性地适应场地的不规则边界。单元布局模式下,强功能与弱功能灵活分布,可使在满足规范的最低量化标准上,留有余地进行趣味性的设计。东关幼儿园被山墙层层包裹且用地局促,采取集约式布置和减法的策略,在有限单一的空间内通过削减实现空间复杂化,重塑空间结构,并反映到形式,创造空间与体块的对话。

  3.3呼应与弱化

  呼应与弱化形成对仗,与上述两理念遥相对应。水南幼儿园所在片区周边建筑皆是普通的住宅民房,但通过实地调研从总和关系中总结出一脉相承的线索,从蛛丝马迹中找到支撑新建幼儿园驻扎此地的充分依据,转译到幼儿园设计的空间与形式的设计中去,突出建筑的“在地性”特征,并以此激发和推动人文环境的生长。东关幼儿园反其道行之,在场地空间局限的条件下,首先让位于满足日照和室外活动场地的硬性要求,将在地性的特征纳入内部空间的考虑范畴,以简洁、高效的形式追随功能式的外壳包裹丰沛的核心空间,以含蓄其中的姿态呈现整个设计。

  4设计对策

  4.1因地制宜——整体性设计

  整体设计是指全面﹑综合地进行设计,将与建筑相关的现实及精神因素充分统筹考虑,如建筑的内外部环境、建筑软硬件技术、建筑构造等。而在不同设计阶段,整体性设计所指的范畴也有所不同。在概念设计阶段主要考虑实体布局是否满足规范和实际需求,以及一定的构成美感[2]。

  水南幼儿园首先考虑教学单元及活动场地朝向及通风要求,将每个单元独立成块,相互错开,并穿插交通核联系上下空间,形成a-b-a节奏的布局秩序。在平面维度上,三个体块以曲尺形的布局方式顺应南边斜向边界,形成聚落式的布局。音体室、办公、厨房餐厅等配套功能则以L形的连续形体布置在基地北阴角一侧,与南聚落式的单元体块相互独立,两者之间通过起拱的平台连接,在一层作为入口及半室内教学活动空间,同时在二层提供了模拟山坡的屋面活动场地。三层从中间体块延展出来的曲廊与二层的屋顶运动场形成水平联系,竖向上以趣味性螺旋楼梯的设计进行联系。实体布局对场地进行裁剪后所剩余的“边角料”也进行了整体性设计,北长条形因地制宜,顺应“L”形长边布置跑道,其他空间则是围绕教学和餐厅等主要空间进行曲线型的景观营造,弱化原有边界及围墙(图1)。

  东关幼儿园形态的推敲,受到场地尺度限制,为满足日照,基地周边退让距离并作为室外活动空间,建筑实体集约布置。在集约式布局的基础上,需通过整体性思维去统筹功能、共享空间、形体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布置完所需功能面积后,对内部空间进行设计,营造较好的内部大空间环境,若采取一般通高空间模式势必会造成压迫外部环境及室内教学空间与室外活动空间联系薄弱的问题,进而在向南一侧的形体进行退台的处理,但框架结构体系下规则柱网又会影响下部空间的使用效果(图2)。后从古城的拱门结构得到灵感,采取拱桥式结构,东西向打通,最大化底层架空活动空间,同时很好地呼应了地方符号意象。

  总体来说,场地限制越多,对建筑师的整体思考能力要求就越高,包括实体布局、外部空间布局和环境设计等各方面相互协调与博弈,统筹各方面要素形成最优化配置方案。

  4.1.1空间适宜性设计

  儿童作为幼儿园建筑最主要的使用对象,设计者需要站在儿童视角去了解其世界观在建筑中的映射,最重要的映射对象是空间设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空间连续与独立性兼并、空间界面设计。其中,空间连续与独立性兼并,一方面体现在大教学单元空间与公共空间交叠、嵌套的关系产生多种空间想象的可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另一方面,空间界面设计主要围绕空间尺度、质感、光线、色彩等物理品质把控,使之适配幼儿的身体性感受[3]。

  4.1.2兼具空间趣味性和探索性

  水南幼儿园入口空间与底层架空空间直接相通,是整个园区空间的“风眼”。为了扩大视域效果,吊顶采用镜面反射材料放大室内空间和光影效果,拱形屋面在室内空间的忠实反映,也会使吊顶界面形成类似“哈哈镜”的效果。在架空活动空间偏向辅助功能的一侧,在水平向空间内插入竖向交通实体,打破单一的空间环境,形成横、纵向的实虚对比。交通核整体以木材质格栅贴面,形成上大下小的椭圆柱体。开拱形门入口与每层空间衔接,如洞穴般增强空间的玩味性。圆形作为基本图形之一,能有效地培养幼儿的感知能力,故围合成空间的竖向界面以圆形为母题进行开洞,形成不规整、自由的窗洞,并赋予色相鲜艳的色彩(图3)。

  如安藤忠雄的成羽町美术馆,在稳定均质的正交建筑体系中置入异质秩序,这样的体系碰撞容易产生有趣、丰富的空间,东关幼儿园的核心空间即采用此设计思路。拱券结构和框架结构咬合形成核心空间,穿插在券洞内的楼板灵活轻巧,并与券洞再次相交形成楔形空间,与中央大尺度空间形成对比,趣味盎然。核心交通空间顺应空间走向布置,整个空间结构在一定的秩序下得到突变,满足幼儿的猎奇心理(图4)。

  4.1.3考虑儿童身体性的需求

  学前建筑之所以需要进行精细化设计,且其规范与其他教育建筑不同,根本原因就是学龄前儿童的身体尺度与其他年龄段人群不同。所以,建筑空间的尺度与体量、起伏与层次,都需要进行适幼性调整与再设计。如东关幼儿园设计中,拱顶下的大空间首先被楼板划分为数段;其次在楼板掏出数量多、尺度小巧的庭院,在触觉和身体体验上完成了适幼性设计;最后在拱顶部分挖出不规则洞口,在墙上开出大小不一、高低错落的窗洞,在视觉与空间感受上完成了对大尺度空间的消解以及幼儿尺度的视觉传递。又如在水南幼儿园的设计中,首先,将活动平台所在层的楼板进行非线性变形,营造了有如原真土地上的起伏,极好地通过动感唤醒幼儿的身体协调度,同时还增添了空间趣味;其次,在架空活动层的吊顶使用反射性质的材料,将地面的活动倒映在上,以对材料的纯熟运用达到有限空间,无限活动感受的空间层次,这是对幼儿心理、活动考虑到极致而出现的精妙设计策略。如上所述,东关和水南幼儿园分别在尺度与体量、起伏与层次这两大适幼性设计策略上,根据难度极高的实际设计条件,给出了精彩的、考虑儿童身体性需求的答卷。

  4.2材料与建构

  天然木材无论是视觉、嗅觉还是触感都能为空间塑造温暖的氛围,是最适宜幼儿园的材料之一。在两个幼儿园的设计当中,木质材质从地板延伸到墙面及天花,使整个室内形成柔和统一的色调。同时,天花顶的条形灯带也与墙面花纹一起成为空间中的符号,形成对幼儿有利的视觉刺激。室外地面采用波浪形的圆形塑胶铺地,以规律的三色铺装划分地面空间。

  海南属夏热冬暖地区,夏季炎热,需要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进行隔热降低能耗。水南幼儿园各体块关系独立、明确,所受日照面积较大,故采取双立面的构造做法,在建筑原本立面上外挂木格栅框架,并设计成坡屋顶状,呼应周边建筑。东关幼儿园采取墙面种植隔热系统,以单元块的方式进行立面拼贴,划分和控制主立面的构成节奏,形成韵律感。

  结语

  幼儿园作为儿童初识世界的载体,幼儿园的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教育模式的多元发展,使得传统幼儿园设计已逐渐与发展脱节。新趋势需要设计师剖析幼儿心理和生理上的特点,以幼儿视角,合理地组织幼儿园的教学、起居、室外活动空间,针对不同具体社区环境进行点对点的适应性设计。本文通过总结两个幼儿园的概念设计方案中有限环境下的场地问题,提出“显与隐”“加法与减法”和“呼应与弱化”的设计策略并进行对比辨析,以期营造出适应儿童身体性需求的空间环境以及激发片区人文环境生长的空间形象,为今后的高密度地区的幼儿园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赵虎,李志民.我国当代幼儿园建筑设计发展历程解析[J].城市建筑,2017(16):115-117.

  [2]王义鹏.公共设计中“整体设计”概念的必要性及应用探讨[J].城市住宅,2019,26(04):179-180.

  [3]黄鹤.社区配套幼儿园建筑适宜性设计研究[J].山西建筑,2020,46(16):17-19.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