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 来源:建筑与文化
  • 关键字:详细规划设计,课程思政,改革创新
  • 发布时间:2024-04-21 17:12

  ——以居住区详细规划设计课程为例

  文/张益峰 南京大学城市与城市规划学院 一级注册建筑师 讲 师 博 士

  摘要: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高校教学工作改革的重点内容。针对城市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存问题,文章以居住区详细规划设计课程为例,认为其课程思政建设缺位问题突出,进而提出四大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强化学生优秀的传统文化观,塑造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建立学生正确的法治伦理观。并以此为主线,提出了该课程思政建设实施的方法,为城市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设计类课程;居住区;详细规划设计;课程思政;改革创新

  1课程思政建设现存问题

  课程思政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国家教育工作改革的重要战略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1]为我们未来的教育发展指引了改革方向。

  城市规划学科的教学内容主要涵盖理论知识、设计实践、技术方法等板块。其中,设计实践板块主要包含建筑设计、详细规划与总体规划等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等课程。其课程设计,多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居住区详细规划为例,在理论学习阶段,同学们需要了解我国居住区发展建设历史,重点掌握居住区规划的基本概念、基本类型、构成内容、技术经济等内容;在设计实践层面,同学们需要独立完成居住区详细规划设计内容,全面提升从环境到定位、从定位到需求、从需求到空间[2]的全过程设计能力。

  但是,以上专业教学内容比照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3]的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3],差距依然巨大。通过分析,设计类课程思政的问题主要突出表现为:(1)高校思政课程建设滞后,无法与专业课程匹配。(2)设计课程本体思政建设缺位,普遍存在重视知识技能培养、忽视课程思政的现象,因此有必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2课程思政建设目标重构

  针对以上问题,高校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一是强化高校思政课程专业化建设,二是补齐各门专业课程自身的思政教育短板。而各门设计类专业课程,必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握好专业教育的精准方向,完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促成教学全过程的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

  以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为例,由于课程思政教育缺位所导致的教学问题尤为突出,导致同学们的思想问题突出,可以简要归纳为以下几点:(1)不了解我国国情,缺乏大国情怀。在规划设计中,同学们容易陷入理想主义陷阱,贪大求洋、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2)缺乏文化自信,拿来主义泛滥。学生的思维活跃、开放度高,加之学生的鉴别力普遍较弱,就会收到外来文化和不良文化的干扰[4],容易在设计中忽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滥用西方设计语汇。(3)缺少职业自信,职业责任感不足。坚守底线、促进公平是规划师最为基本的准绳,但是由于对其职业责任的不了解,同学们认知往往容易停滞于技术和艺术层面。(4)守法观念不强,法律法规意识淡薄。受西方自由主义、个人英雄主义等思想的影响,同学们为了彰显自身方案的独特性,往往忽视现行技术规范要求,造成设计方案无法落地。

  因此,针对前文归纳总结的四大问题,本文尝试提出课程思政建设的四大目标:(1)培养学生正确的核心价值观。(2)强化学生优秀的传统文化观。(3)塑造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观。(4)建立学生正确的法治伦理观。

  3课程思政建设方法重塑

  为实现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本文尝试从以下四个环节进行改革创新,力争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将每一位学生培养成为未来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

  3.1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要求我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需求,外化为自觉行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3]是每个公民需要遵循的价值准则,也是每个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予以全面引导,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帮助其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

  以居住区规划设计为例,应将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理论学习阶段,应引导学生将马列主义、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精髓和规划设计的科学精神相结合,并运用于工程设计实践,推动其核心价值观的孕育;在居住区历史发展演变课程讲授过程中,应当让学生了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住房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增进对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认同,建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3],促进其核心价值观的完善;教学中让同学了解到当前我国城乡居住问题依然存在,居住结构问题依然出,让同学们有机会了解到世情、国情、民情,进而产生心灵的激荡与共鸣,促进其核心价值观的提升。

  设计实践阶段,要让同学的思想政治素质、综合业务能力得到全方位提升。在“环境到定位”设计阶段,要引导同学总结现状条件、发展优势、既存问题,紧扣基地特征进行方案构思,提升其辩证思维、探索未知、科学发现的能力;在“定位到需求”阶段,引导学生根据社区总体定位,根据各目标客群的行为特征规律、空间使用需求进行归纳演绎,进行方案基础的特色化建构,提高其系统思维、综合协调的能力;在“从需求到空间”阶段,要求同学根据其自身的居住需求定位,进行方案设计的特色化深入,对整体进行布局设计,对重点细部进行针对性设计,培养其创新思维、逻辑演绎、追求真理的能力。从而由浅入深,全面提升其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传统文化观的延续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当前传统城市规划与建筑学学科建设、知识体系构成与教育方式方法等多以西方知识文化为主线。在整体教育体系中,中国城市发展建设史、中国建筑史等理论课程以及相关设计类课程的不足,直接造成了传统文化延续的脱节,无法满足时代发展要求,必须予以改进。

  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宝贵传统文化是一笔极其丰厚的财富,值得我们去发掘。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明确提出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等基本内容,为我们的课程思政指引了方向。

  以居住区规划设计为例,需要我们全面贯彻执行生态文明思想。在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充分尊重现状地理条件,根据气象水文、地形地貌以及现状绿地、水体、山体等,进行针对性的设计,避免对自然环境的过度破坏性开发,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生态自然观;小区规划布局与建筑设计应采用绿色节能技术,使用保温隔热新型建筑材料,同时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新型能源,以尽可能地节约能源使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全面贯彻绿色发展观;规划设计生态湿地系统、雨水收集系统、水处理循环系统以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规划空间布局应促进小区微环境、微气候的优化等,都是该思想的体现。

  同样,为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应鼓励学生传承创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如在单体建筑设计中,鼓励学生采用中国传统建筑语言符号、空间构成方法进行创新性设计;在建筑群体布局中,尝试采用大四合院等传统形式,进行住宅群体布局,增进居民空间归属感;在居住区整体空间布局上,吸收我国传统街坊里弄空间特色进行规划布局,延续城市空间文化;在景观规划设计中,摈弃惯常使用的大轴线、大绿地、大景观等西方园林式设计手法,转而采用中国传统园林风格语言进行设计,增进同学的文化认同,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增强同学们的文化自信,建立起正确的传统文化观。

  3.3职业道德观的强化

  课程思政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注重“术”与“道”的结合,系统设计德育的递进路径,并固化于教学大纲中[5]。城市规划作为一门融城市社会、经济、人文、空间于一体的学科,其德育设计影响巨大。因此,有必要将对同学们职业道德观的教育融合于居住区课程设计的全过程,全面进行职业理想、职业能力、职业道德的全方位教育。

  首先是对同学们进行职业理想教育,让同学们认识到城市规划事业的伟大,感受到职业的使命感与自豪感。比如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应该让同学认识到我国居住区规划建设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以及与居住区规划实施配套的土地财政制度,有力提高了地方政府的可支配财政收入,极大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改善了我国城市空间形象和设施建设水平,而这一切都得以居住区规划设计为基础,才能落地实现。

  其次是强化同学们的职业能力培养。让学生了解到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科特殊性和学习复杂性,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在整个规划设计阶段,由老师带领同学,按照任务书的要求,遵循居住区规划、建筑设计的相关规范规定,踏踏实实、认认真真,从粗到精、由浅入深地进行方案的推敲设计,掌握一身过硬的专业技能。

  最后是同学们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强化其责任担当意识。如在教学过程中,划定各任务节点的完成时间并严格执行,同时每个成员必须为其成果负责;相互间建立合作意识,使其认识到城市规划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居住区空间规划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参与各方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的过程;培养其公平公正意识,同学们在进行居住区公共服务配套均等化布局规划过程中,同时要求学生高度注重弱势群体的居住问题并予以妥善解决;培养其诚实守信意识,始终坚持从国家和人民利益出发,坚决服从于法定的技术规范标准,做出实实在在的规划作品,进而全面培养同学们勇于担当、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公平公正、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规范[3]。

  3.4法治伦理观的教育

  城市规划主要是关于城市空间资源的制度性安排,必须彰显空间正义[6]。在居住区规划设计教学过程中,必须贯彻法治伦理观,让同学们认识到一个优秀的居住区规划设计,在妥善解决各类技术问题的同时,还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妥善解决各类社会矛盾,合理进行利益分配。

  首先是树立同学们的空间正义和公平公正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讲授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成功案例,也应涉及居住区反面典型的解读,让同学们深刻领会到一个失败的居住区规划所带来的巨大危害,进而激发同学们思考什么样的规划才是好规划?如何规划才能够体现公平正义?教育同学们应该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代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坚持城市规划维护公共利益的职业准则。

  其次是建立同学们的规划师法治意识。应吸取当前少数规划师自由主义泛滥的教训,让学生认识到遵守各项技术规范和任务书要求是规划工作展开的前提,同时还应认真学习国家宪法、民法、城市规划法等法律的相关内容;以此为基础,同学们应恪守职业操守,以法律为准绳,协调好政府、开发商、城市市民等各方面的关系。

  再次是对同学们进行工程伦理教育。在居住区规划的全过程设计中,对居住区整体空间布局进行深化设计,对建筑方案设计予以理性引导,让同学们认识到设计任务的系统性、规范性、复杂性,强化其科学伦理,激发其创新思维。在设计方案的逐次推进、打磨深化中,培养同学们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使其在设计任务完成过程中自豪感油然而生,激发其科技报国的国家情怀和使命担当。

  结语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应贯穿于课程建设的始终,其体系建设完善应从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出发,深入发掘其中的思政元素,与知识内容体系同步相向而行。本文以我校城市规划专业二年级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为例进行改革与创新,从近两年的教学实践看,效果良好,同学们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建立了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创新了新时代的传统文化观、职业道德观、法治伦理观,有效实现了在教学过程中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者的深度融合,为其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完成从学生到管理者、研究者、规划师等角色的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助推,为规划设计类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二十大报告全文[EB/OL].(2022-10-25)[2023-05-25].http://www.gov.cn/zhuanti/zggcddescqgdbdh/sybgqw.htm.

  [2]史北祥,沈丽珍,张益峰.精准定位下目标导向性的住区规划教学研究[J].规划师,2017,33(12)150-153.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6)[2023-05-25].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4]吕飞,于淼,王雨村.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思政教学初探———以城市详细规划课程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21,30(04):182-187.

  [5]何韶颖,蒋嘉雯.深度学习理论下的城市设计系列课程思政教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20,29(04):162-168.

  [6]刘士林.中国城市规划的空间问题与空间正义问题[J].中国图书评论,2016(05):29-33.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