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在地性的建筑设计研究——以福州大学建筑馆与土木馆为例

  • 来源:建筑与文化
  • 关键字:融合,在地性,开放空间
  • 发布时间:2024-04-21 17:07

  文/侯金发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陈建东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注册城乡规划师副教授硕士(通讯作者)

  王以律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建筑往往忽视建筑与场所的关联。文章从福州大学旗山校区学科群的有机整合出发,研究建筑馆与土木馆的空间布局,剖析在地性建筑的形成过程,研究设计中建筑与场地的内在联系及对场地中各要素作出的适宜回应,并从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气候的适应性、交通序列的组织、空间开放与融合四个方面展开在地性设计的探索。

  关键词:学科群;融合;在地性;开放空间

  引言

  在快速建设的城市环境中,在地性的思考往往被忽视或遗忘,对传统的借鉴局限于对形式、建构的模仿或单一性能的提升;轻视传统的组织,轻视场地性能和建造之间的固有关联,即“特定空间下此时此地的现实”。“在地性”中“在”指“存在”的行为过程及“存在”的状态。“地”指地域、地方、地点等多重内涵融汇成的一个语义丰富的集合,即除了特指一定的地域空间,更重视当下正在发生的生活状态、人际组织、专属活动等“地方”要素,以及特定的地形地貌、空间肌理、周边环境等“地点”特征。“在地”,除了表示狭义的建筑位置信息定义,还包括建筑存在的理由和设计线索——“与地同在、因地而在、呈在于地”的意思[1]。通过辨析词性可以发现,“在地性”不需要模仿传统建造方式,更多的意义是强调融合场地中地、水、风、光等自然条件,注重当时当下的形态构成、人文风貌、行为模式等“地方”要素,通过特定空间组织、建筑形态、专属活动去回应地形、地势、地貌等生态环境[1]。如中国台湾建筑师黄声远在宜兰的一系列“陪伴式”的在地建筑实践以及华黎在云南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福建武夷山竹筏育制场等系列实践对在地性的回应。

  在全球化和工业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新型建造方式、新的材料以及新建筑理论通过新的交通工具、信息传递方式传播,其结果极大地削减了传统意义上的“在地性”。形式变化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地建造要研究并发展传统形式[2]。新的城市建设往往改变原有以农地、水网为主的乡村场地特征,从而形成新的以城市空间为主的在地性场所。

  1项目背景

  福州大学旗山校区位于福州市闽侯县;教学区和科研区规划占地约177公顷,校园规划以长湾山为中心,地块南侧有双子火山遗址公园,其余部分为平地、丘陵,校区北侧地势平坦,无明显高差(图1),地段内有许多大小不一的池塘和水渠,具备良好的自然山水校区的建设条件。在校园前期阶段明确四大规划原则[3],首先最大程度利用场地内的山水树木,保留场地中心的山脉水系,其次建筑布置遵循“因山就势,顺其自然”的原则。然后,福州大学作为重点综合性大学,其公共设施、体育设施的布置需要有一定的辐射性和便捷性。最后,建筑在保持整体统一的前提下,创造开放、共享的学习交流场所。

  2学科群的有机整合

  教学区通过主轴线区分南北功能,南侧结合山水体系布置体育运动区和科技园区,北侧以图书馆及公共教学楼群为核心。校园根据学科特点,把各院系分为五个学科群,分组团布局,轴线关系清晰,呈“教室(实验、实训室)-院(系)组团-学科群组团-校园核心区”的空间格局(图1)。校内开放的交往空间、交流平台穿插在各学科组群之间,提供跨学科的创新学习和研究。

  第四学科群用地位于教学区西北角,地形呈不规则形状,东侧临校园内湖,学科群布局呼应北向城市道路,南向协调弧形的公共教学楼群,实现学科群与校园规划的统一。学科群含建筑馆、土木馆和岩土馆、结构馆、水利馆三栋大空间实验室及相应室外实验场地(图2)。

  建筑馆东侧利用二层开放平台与水面相协调,在入口空间形成良好的观景体验。土木馆西向通过广场与化学实践中心形成一个半围合的公共空间;两栋建筑的层数、建筑高度相近,保证了校园界面的完整性,巧妙地处理土木馆与西侧化学实践中心的关系。第四学科群围合的内院相对隐密,为土木实验材料提供了堆场和室外试验场地,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三栋实验室(岩土馆、结构馆、水利馆)沿校园北侧道路依次展开错动布局,韵律感强,统一中又有变化,呼应北向倾斜城市道路;建筑馆、水利馆、教工活动中心顺应东侧原场地内的自然水网、土木馆西侧入口呼应校园次轴线,采用折线型的方式将土木馆与建筑馆整合(图3),串接、组织成连续的空间,两者在学科交流、景观资源、空间格局上进行融合。空间各要素在确定的结构和秩序下协调生长,使建筑群具有几何形式的逻辑性和整体性。

  3在地气候的适应性

  福州位处福建闽东地区,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环境夏季多雨、潮湿高温;冬季霜少无雪,气候相对湿润,极少出现零下低温。闽侯县处于福州西侧,西北侧有山脉阻挡寒风,东侧为乌龙江。福州大学城地区位于闽侯县东部,以东南风为主,有海风调节气候。基地东边为学校内湖,建筑东西开敞,有利于引导气流通过。在地建筑设计需要应对多变气候,适应有利气候环境,调节不利气候因素,抵御极端气候灾害。通风和遮阳是当地建筑需要重点考虑的气候因素。现代主义建筑通过设备调节室内环境似乎成为建筑面对自然气候的解决方式;在地气候适应性的设计强调建筑抵御和适应自然气候的能力,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营造安全与舒适的室内环境[4]。

  学科群整体上呈南北向,建筑馆东侧、土木馆和建筑馆连接部分以及土木馆西侧通过形体上的架空,营造通透开放的内部空间,促进庭院东西向通风,达到避免潮湿和自然降温的目的。建筑立面的凹造型降低建筑的厚重感,功能平面上东西两侧以展览展示、交往交通、架空空间为主,布置较少的功能用房,积极利用有利的气候条件,保证视线通透(图4),让新鲜空气进入室内,降低建筑围护结构温度。

  土木馆和建筑馆连接部分布置椭圆形共享报告厅、多动能活动室和多媒体教室。架空的处理使东西两侧空间互相渗透、穿插,前后形体关系对比强烈,但又协调统一。夏季东南方向的气流能够穿过架空空间在第四学科群内流通,结合独特的开窗方式,利用窗户玻璃自身的遮阳性能,阻断部分太阳辐射,具有明显的蓄热隔热作用,加强立面的虚实对比,改善室内的遮阳效果(图5)。

  4交通组织的转折与联系

  建筑馆与土木馆围绕各自的内院形成环形空间序列。西侧以第一、第四学科群围合的广场进入土木馆序列的开端,经由二层架空平台从土木馆内院-架空连廊-建筑馆内院,最后引导至建筑馆的入口平台,可一览东侧开阔景观湖面(图6)。从西侧的广场绿地到东侧的水系,高低错落,步移景异,营造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院落空间。

  建筑馆入口通过斜向的台阶拾级而上,入口平台置于一层的阅览室之上,通高两层的门厅与两侧的展厅、展廊,分别联系南侧专业教室与北侧办公室、实验室。专业教室按年级分层布置,通过直跑楼梯联系上、下年级。同一层教室之间的墙体与走廊的墙体可以自由分隔,创造了开放的室内、室外教学空间,促进各专业、各年级学生的交流,同时建筑立面虚实对比强烈,又形成统一整体。建筑馆北侧的实验区在与门厅联系的转角部分挖空,在四、五层形成退台,退台之间通过旋转楼梯相连,增加建筑内部空间层次感,也为师生交流提供了室外场所(图7)。

  土木馆主入口通过大台阶直达二层,把二层的行政办公与一层需要设备基础的实验室分开。南侧主要布置行政办公、科研室、研究用房,北侧布置多媒体教室、测量实验室、仪器储藏室。考虑到报告厅的人流量大,将其布置在一层且靠近次入口,同时作为建筑馆和土木馆的共享空间,有利于促进院系之间的学习交流。

  5空间的开放与融合

  在特定场地内,高频率活动的发生可以依靠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是保证足够多的人使用公共空间;二是鼓励每个人逗留更长的时间[5]。建筑馆、土木馆和实验室围合出三大院落空间,东西为景观性庭院,中间为功能性庭院(实验室的堆场),三大院落环环相扣,庭院空间互相渗透,再现中国传统园林院落空间“往复无尽”的空间效果。土木馆、建筑馆,在东、西侧采用开放平台呼应周边环境,建筑馆将二层开放平台与建筑入口结合,呼应东边水景,透明、半透明的幕墙拉近室内与外部湖面的距离。土木馆的二层平台作为学院南侧行政办公、研究室与北侧实验室的过渡,向西远眺旗山主峰,向东俯瞰学院的休闲内院(图8—图10)。

  建筑馆与土木馆内的两个半封闭内庭院与外部空间互相渗透,与内部空间互相融合。建筑馆开向内庭院的次入口与专业教室教学展廊及上下贯通的直跑楼梯串联,不仅丰富了庭院自身,还为人们提供一种新的空间体验,避开了校园的嘈杂喧嚣,创造出相对宁静的空间,成为了建筑学院展示学科文化的窗口。地面铺砖延续了建筑几何形态与肌理,整齐种植银杏树形成序列感,给人深刻的印象(图11、图12);建筑由单一的形态衍生出多种教学的可能性,又通过内与外的一致,塑造了一个厚朴的空间本源[6]。银杏树从春芽、夏绿、秋黄、冬枯四季分明的变化,给予了庭院生命活力。在引导着学院内外的师生驻足、交谈、休憩的同时,自然地引发了知识的碰撞、交流与创新。

  结语

  在地建筑不是通过传统符号的借鉴来体现的,而是对场地中所面临的各种元素做出相适宜的回应。从建筑与环境的融合,逐步扩展到建筑环境与人为活动的融合。从福州大学旗山校区教学区的布局来看,建筑馆与土木馆延续了校区整体风貌,同时对周边场地做出了回应;在学科群的在地有机整合,气候的适应性设计,交通组织分、合变化,共享空间的嵌入融合等方面进行了设计思考。空间呈现整体性和连续性,内部功能与外部形式协调统一。此外,设计没有出现流行文化中毫无逻辑的拼贴及反结构主义的特征,从内在整体逻辑上含蓄地表达了建筑学科、土木学科自身的特点。空间形式等是建立在与周边的此时此地各项要素综合考虑基础上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周榕.建筑是一种陪伴——黄声远的在地与自在[J].世界建筑,2014(03):74-81+125.

  [2]龙灏,薛珂.面向全球化的未来在地建造探讨[J].世界建筑,2021(06):10-13+126.

  [3]陈杰.福州大学旗山校区校园规划使用后评价[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4]麦华.基于整体观的当代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策略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6.

  [5]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6]方振宁,魏春雨.湖南大学法学院,建筑系馆[J].建筑知识,2011,31(10):86-87.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