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业遗产保护的创意园区设计实践——以醴陵红官窑厂区为例
- 来源:建筑与文化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创意园区,红官窑,改造设计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4-21 17:17
文/安宣润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王顶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通讯作者)
摘要:随着城市更新进程的加速发展,工业遗产转型成为保护与传承工业文化的重要途径。作为历史文化的产物,醴陵红官窑兼具物质与精神双重价值。通过解读红官窑遗址,探讨如何以创意园区形式为载体,将旧工业区的历史记忆与城市发展结合进行更新设计。将城市发展需求作为前提,注重创意园区改造的整体规划,在设计中强调可持续发展。采用实地调研、文献研究、对比分析等方法,总结红官窑场地改造中的优势和阻碍。以醴陵红官窑旧址为研究对象,提炼工业文化特征,对改造创意产业园的内外部空间进行综合分析,探讨适合红官窑保护与再利用的设计策略,为当代工业遗产的发展道路提供想法。
关键词:工业遗产;创意园区;红官窑;改造设计
引言
醴陵位于湖南省株洲市,是湖南省长株潭一小时都市圈中重要的环节,素有“瓷都”之称。醴陵具有深厚的工业历史文化底蕴,陶瓷产业的发展历经千年,成为继景德镇之后的又一瓷城。独具风格的瓷器艺术风格建筑、壮观的瓷谷、活力十足的陶瓷小镇,以及陶瓷博物馆,都对外展示着醴陵的陶瓷文化发展之活跃。近年来,醴陵市着力打造陶瓷文化旅游,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然面临着资源枯竭的问题。由于陶瓷产业发展迅速,大大小小品牌都建立了自己的新型工厂,导致大量昔日辉煌的老厂房被荒废搁置,不仅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和遗留的环境问题,更忽略了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基于此,本文以红官窑为代表,进行创意园区改造实践,探索工业遗产保护背景下陶瓷厂改造创意产业园的设计策略。
1研究概况
国外对于工业遗产的关注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工业考古学”。TICCIN(国际产业遗产保护组织)在2003年俄罗斯召开的工业遗产大会通过的《下塔吉尔宪章》中,将工业遗产定义为由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迹所构成,包括建筑和机械、厂房、作坊以及加工提炼遗址、仓库货栈、生产、使用场所及其基础设施,以及用于住所、宗教崇拜或教育等和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国内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工业遗产进行正式研究与保护。2006年《无锡建议》的通过成为国内对工业遗产认定的标准文件。俞孔坚(2006)通过对工业遗产内容的认定,强调保护极具价值的工业遗产,通过分析国内外研究情况鉴别国内近现代潜在工业遗产,进而实施保护与更新[1]。寇怀云(2007)从多方面考虑了有利于建构完整的工业遗产保护体系的可行性,并从与研究相关的多个学科方向中寻求理论支持,如城市规划、考古学、建筑学、文物学等[2]。城市工业遗产转型创意园区设计实践,不仅是对工厂建筑和环境的单纯改造,还要根据各类型工厂的文化基础对厂区改造的可行性进行评估,从建筑形式、自然环境、城市发展等多方面入手,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实施计划[3]。
2现状概况
红官窑旧址位于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西北方向,东临玉瓷路,南至星火路,西至武深高速,北至瓷谷大道;位于醴陵交通网络的主要环节中,具有便捷的位置优势,且自然资源丰富、周围空地和人口密集,极具开发价值。基地周边有配套小学、中学等,商超便利店、车站等基础设施完善。距离醴陵旅游项目集中的中国陶瓷谷、陶瓷博物馆、1915陶瓷文化特色街区等距离适中,可将园区特有的工业风格和文化背景相结合,形成陶瓷艺术风格的工业景观,有望成为旅游线路规划中的亮点环节。
厂区以20世纪60年代建立的生产车间为中心,围绕其建造包装车间、原料车间、运输线等。园区内道路系统主要为生产和运输便捷服务,主要的出入口只有挂有红官窑牌匾的大门,但由于年久失修,不免产生许多人为的其他通道。园区内的道路呈网格状,将不同工作车间清晰划分,然而也出现许多断头路和不能够直达的情况,最重要的是园区内缺乏公用停车位,游客或工作人员可选的停车位屈指可数,集中拥堵在大门位置。
3红官窑改造创意园区的价值
红官窑历史悠久,旧址面积较大,厂区内遗存大量古窑和具有历史的生产器械,植被资源丰富,空间十分具有可塑性,其独特的文化性、原始性氛围能够成为创意园区改造的先天优势[4]。醴陵陶瓷厂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所具有的不仅是建筑带来的场地和器械设备带来的经济效益,更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而创意园区代表了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工业历史的深情厚意。将工业遗产的文化元素转移到创意园区设计中,有利于更具活力、更年轻地向社会传达工业文化和精神。
城市中遗留的工厂主要分布在城市边缘或城市中心,呈现出两个极端。总体来说,交通状况良好、处于城市中心的遗留工厂商圈集中,人流量较大;创意文化产业强有力的渗透能力能够强化新的消费力量,提高醴陵地区陶瓷产业的经济效益。以创意园区改造为契机,贯彻落实中央“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在拉动投资,帮助醴陵发展旅游业、拉动经济提升的同时,激活饱经侵袭的衰败建筑,将新鲜血液注入其中,重新活化成为古今结合的有机建筑[5]。
现如今,国内城市中遗留的废弃工厂多数存在环境污染问题。在原本的工业化生产中,工厂产生的废弃物质、有害气体、污水等,对现在的城市环境质量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改造的过程也将成为园区环境的整治和再生的过程。红官窑园区内现有大量的自然植物处于杂乱无章的状态,因此经过人工修整,充分利用现有自然资源,也可成为改造后园区的生态环境优势。而且改造的过程因充分考虑到未来几年的生态问题,以可持续的眼光对待长久的发展。
4设计定位与策略
以“瓷旧迎新”为主题,将红官窑原厂区改造成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创意产业园。以“瓷旧迎新”代替“辞旧迎新”,意为告别曾经的红官窑瓷器厂,迎来全新的创意园区。园区中有一条保留下来的运输轨道,将轨道作为一条贯穿园区的纽带,连接过去与未来。改造的最主要目的是要实现原厂区建筑的活力再生、环境修复、交通重新规划、基础设施重建等。最终形成一个集休闲娱乐、文化传播、创意产业等多种需求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
红官窑建成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对其进行设计将从园区主要的构成要素入手,包括建筑、道路、植被等,给予整体上最大程度的保护。对园区内具有突出代表性的建筑做出价值评估,有针对性地进行保护[6],并做出改造的可行性分析,例如部分建筑是否适合改造成陶瓷文化博物馆、艺术教室、展厅等。对园区的交通布局重新规划,划分出主干道和次要道路,对主要出入口的布置数量和位置进行把控,以及对园区绿植和水体进行规划。
4.1公共环境与基础设施规划
4.1.1道路系统提升
红官窑园区交通现状主要呈现出闭塞的情况,园区大门位于车流量较大的玉瓷路西侧,但交通流线不合理导致入园不便捷。因此,将厂区大门与玉瓷路附近设置岔路与标志性招牌引流,并将进门右转处遗留有火车轨道的场地与入口处联通,形成小型观光广场(图1)。在与园区周边的交通关系中,达到疏通城市道路、优化交通流线的目的。将园区融入城市交通体系中,与城市连结形成互相影响的整体,破除厂区原本封闭的界限,注重提升园区友好互动的开放性,使游客和周边居民更有体验感和亲切感。结合园区现有道路系统,合理设计出入口及内部人行步道,明确主要与次要入口的设置。
4.1.2景观优化
打造具有特色的创意园区与景观规划密不可分。优美的景观能够在美化园区风景的同时提高观者的体验舒适度[7]。红官窑园区承载了醴陵悠久的陶瓷记忆,因此对园区的景观规划首当其冲的是营造能够体现其文化底蕴和历史的工业化景观,与建筑和基础设施形成整体,提升园区的独特标志。作者利用园区遗留轨道作为特色景观节点,打造活动广场,在周边增加绿植,在红砖墙的搭配下形成典型的工厂风格休闲广场(图2)。
在红官窑的景观规划中,主要以体现园区陶瓷工业历史为主,保留其具有特色的历史遗留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结合现代设计观念与手法,使原本失去活力的陈旧事物重现活力,使观者在参观过程中沉浸式体验陶瓷文化的魅力。园区绿色植物数量丰富,但缺少带有色彩的花卉,通过增加鲜艳的花卉丰富生态景观层次。园区内缺少重要的水景,因此通过对生态和场所的规划增加水元素,使园区更具流动感和自然属性。充分利用绿植打造景观小品和基础设施,丰富观光者的休闲空间,充分利用遗留的工业遗存,例如器械设备、建筑构件、大字报、墙画等,用以展示和点缀园区的景观空间。重新整理厂区老旧物件,还原工业风格,赋予空间新生机。
园区入口处的广场保留高大乔木,将破旧的轨道保留并架高形成空中桥梁,游客可以登高观景,并通过轨道与其他建筑之间的连结进行参观。桥下改造成宽阔的休闲广场,成为人流聚集的主要场所,节假日还可举办创意活动和售卖集市等,也可以提供更加舒适多样的公共空间,轨道步道一定程度上重现了当年陶瓷出品运输的场景,粗壮的钢铁便是重工业时代豪放的工业文明的表达,体验者漫步其中感受器械的历史,如穿越时空,过往尽在脚下[8](图3)。
4.2功能转型
红官窑原本为集陶瓷产品设计、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工业化场所,功能单一,但后来闲置至今,不仅浪费了土地资源,更成为城市发展的拖累。株洲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城市更新的重大举措,在此背景下,红官窑的改造更显迫切性。红官窑地理位置优越,对其进行一系列改造活动有利于打破其荒废的现状,更能够加速醴陵工业旅游的发展进程。
如今的创意园区都是以功能多样立足,因此对红官窑也要以构建多功能、多样化的要求进行改造。结合园区现有情况,以陶瓷文化历史为基调,形成集休闲娱乐、文化教育、商业广场、历史博物馆为一体的复合式多功能场所,以陶瓷产业的影响力为创意园区的建设拉动人气。
红官窑厂区占地面积较大,因此改造主要集中在入口处的广场和生产车间、包装车间以及办公楼三个区域。三栋楼的布置呈“品”字对称分布。三个区域主要分为商业集市区、文化展览区和办公、休憩区域。针对各个区域的不同需求,在细节上进行深度调整。商业集市区主要用以门店经营、创意集市等;文化展览区主要用作艺术展览、文化宣传活动等;公共休息区主要为游客及周边居民的短暂休息、娱乐、办公服务。在三个主要区域之间穿插的道路、墙体、设施等能够展示园区独特艺术气息的元素被充分彰显出来,营造出陶瓷工厂的历史记忆和场所精神。
4.3更新与保留
红官窑的存在见证了上世纪初至今陶瓷实业发展的跌宕起伏,它承载了百年来前赴后继的企业家们不断更新的陶瓷工业美学历史,因此对红官窑的改造应最大程度保证其原本的风貌,对建筑及其他构成因素的形态给予尽可能的保留[9]。如今的红官窑园区整体状态尚佳,建筑立面基本完好,在改造过程中无须大幅度改动。房内仍保存着大量老旧器械和家具(图4)。对部分破损建筑的修复或改建使用的材料尽量保证其原真性。墙面的肌理感采用复古与现代的对比方式,选用新材料营造出对比度。对建筑内、外立面做清洁处理,其墙面保留下来的粉刷标语可进行突出强调。对建筑中老旧的拱顶、天窗等构筑物进行加固处理。后期进行室内设计时可以根据用途划分功能区。
红官窑原生产车间为五栋单层并排的大厂房组成,墙面外部为红砖,内部墙面斑驳,油漆脱落。其内部相邻的两个车间前后各切开高3米、宽2.5米的出入口,厂房顶部皆为大跨度肋骨钢筋,拱架顶部为黑色耐高温防水油布。立面窗户均为铁矿玻璃推窗,现已生锈无法使用。地面部分为水泥地面,也有泥地。改造设计中将屋顶增加突出的天窗增加采光,修缮墙面,开凿缺口安装落地窗,形成有规律的商店橱窗。由于厂房层高较高,因此在内部增加室内楼梯,搭建二层观光台(图5)。原包装车间顶部破损加大,将屋顶设计成多个箭头叠加的形状,同样增设玻璃天窗,墙体多采用与原材料相近的红砖堆砌。整体风格符合用作博物展览。
此外,园区中遗存的工业构筑物和陶瓷制品等具有十分鲜明的工业美学(图6),充分利用它们有利于营造厂区环境规划中的独特风景,引起人们对于工业历史的记忆[10]。红官窑保存有大量的生产器械和陶瓷产品,在设计中将其作为景观小品设置在道路节点或搁置在园区角落,体积较大的陶瓷器具在经过简单装饰后可成为花瓶散落在园区角落(图7),或是成为坐凳的部分形成点缀。这些杯、碗、瓢、盆形状不一,色彩丰富,可以充分营造出陶瓷艺术的氛围[11]。
结语
工业遗产记载了我国工业文化发展的每一阶段,承载了不同行业的文化成果和城市的历史记忆。从上世纪工业发展至今,大量工厂建筑被荒废,城市环境面临挑战。在如今城市更新的主张下,这些具有价值的工厂拥有再利用的条件,对后期的建筑建造和人力资源的消耗都将是利大于弊的。红官窑地理位置优越、背景实力雄厚。作为典型的工业遗存,将红官窑改造成创意产业园,有利于充分发挥醴陵陶瓷产业发达和工业旅游的优势,助力塑造醴陵独特的城市形象,为中国工业遗产的更新与利用提供思路,从而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保护手段,实现工业遗产的活化与传承。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方琬丽.中国工业遗产初探[J].建筑学报,2006(08):12-15.
[2]寇怀云.工业遗产技术价值保护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7.
[3]方海清.城市更新与创意产业[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
[4]李芙蓉,赵琳.基于工业建筑遗产转型为创意产业园的反思——以青岛市国棉六厂为例[J].中外建筑,2019,213(01):47-50.
[5]余瑛.旧工业区的景观微改造研究——以“汉汽”旧厂创意园为例[J].装饰,2019,314(06):140-141.
[6]蒋楠,王建国.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综合评价[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6.
[7]刘子钧,李传成.工业遗产外部空间环境重塑策略研究——以景德镇陶溪川文化创意园区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0(09):113-115.
[8]郭玖玖.社区视角下的城市微改造创新与实践——以上海普陀区万里街道社区规划改造为例[J].中外建筑,2017,196(08):124-127.
[9]刘贵文,赵祯,谢宗杰.城市更新视角下的工业遗产价值实现路径研究[J].建筑经济,2018,39(12):93-97.
[10]许砚梅,周亚子.工业遗产的更新改造设计——以常州运河五号创意园区为例[J].中外建筑,2015,169(05):109-111.
[11]谢涤湘,褚文华.工业遗产再利用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以广州T.I.T创意园为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4,40(04):273-276+2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