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地域主义视角下的材料组合研究——以卡洛·斯卡帕的建筑作品为例

  • 来源:建筑与文化
  • 关键字:材料组合,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细部
  • 发布时间:2024-04-21 17:11

  文/李思齐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硕士研究生

  摘要:文章通过梳理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中有关“材料”的讨论,发现了该议题下理论内容的模糊性和局限性。接着从对斯卡帕的建筑实践的分析中,提出打破以往研究独立分析单一材料的方法,从“材料组合”的角度理解材料与地域的关系,并试图从地域特征表达、陌生化诠释以及自然要素引入等几个方面挖掘并探索在材料组合的过程中如何融入批判性地域主义思考。

  关键词:斯卡帕;材料组合;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细部

  1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中的材料讨论

  自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被提出以来,“材料”与地域的关系一直是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中被广泛关注和讨论的议题。20世纪50年代,美国城市规划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提出了地域建筑形式论。在材料的使用上,他积极主张消除本土材料和全球化之间的对立,强调地域主义并不是使用最现成的地方材料,应该舍弃建筑功能所不需要的地方材料使用。80年代,希腊建筑理论家亚历山大·楚尼斯(Alexander Tzonis)和夫人利亚纳·勒费夫尔(Liane lefaivre)将康德的哲学思想中的批判性、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性思维的方法和芒福德的地域主义思想相结合,在《网格与路径》一文中首次提出“批判的地域主义”的表述。在其撰写的《为什么今天需要批判的地域主义?》一文中,楚尼斯夫妇反问:“木屋是不是比混凝土房子更不受欢迎?”或者“混凝土房子比砖房子更不规范?”否认了批判性地域主义在材料上存在物理设计标准,因此批判的地域主义者无须以材料使用自我区分[1]。弗兰姆普敦(Kenneth Frampton)延续了弱化材料本身的地域属性的主张,转而突出其触觉性和构筑性。在《批判的地域主义:现代建筑与文化认同》一书中,他以安藤忠雄使用混凝土为例,强调安藤忠雄使用混凝土是由于表面的整洁和匀称性——“混凝土是使阳光创造表面的最适宜材料”[2]。综合上述对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发展过程中有关材料性的表述可见,其对材料的讨论大多围绕着材料的建构特性与地域属性之间的界限与矛盾,始终在调整它在全球化与传统地域主义的双向批判之间的定位,而对于在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下材料的具体使用的原则和方法并未过多着墨。

  2实践中的批判性地域主义手法:材料组合

  虽然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中并未深入讨论材料使用,但在其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面对国际文明与地域文化的冲突与矛盾的现实选择,许多建筑师在实践中给出了自己在材料选择与使用上的答案。芬兰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①将地方特色与具有共性的价值融合,他在珊特赛罗市政中心采用具有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特点的清水红砖,却不精细砌筑,反而强调其粗粝质感以呼应其现代主义的几何形式;同样选用砖作为主要材料,马里奥·博塔(Mario Botha)②将砖块进行不同的组合搭配,选用多样性的组合和砌法,打破结构的单一沉闷,形成了丰富的立面肌理与样式。博塔作为瑞士提契诺学派的主要代表,这种对砖的材料处理延续了提契诺建筑结构构造关系明确和追求精致美感的施工等特有的文化属性,传统的砖石材料得到了新的诠释。墨西哥建筑师里卡多·利哥雷塔(Cardo ligorreta)③则赋予材料色彩意义,而这种明快色彩的使用是植根于深厚的墨西哥文化与民俗的。在其代表作品马那瓜大教堂中,亮粉、橙黄等鲜艳颜色的使用与灰暗素净的混凝土本色形成鲜明的对比,叠加了色彩的材料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地域意义。

  而在其中,出生于威尼斯的意大利建筑师卡洛·斯卡帕是批判性地域主义语境下非常重要且个人特征十分鲜明的实践者,被弗兰姆普敦列为战后一代致力于地域性折射的建筑师之一。在弗兰姆普敦的著作《建构文化研究》中,斯卡帕的建筑由于注重节点表现和以蒙太奇手法整合异质元素,被评价为20世纪建筑发展中的一道分水岭。其建筑作品中以极强的个人风格结合传统的威尼斯水泥石头饰面、高光抹灰、伊斯特利亚石条的使用等材料使用和处理手法被广泛讨论。而在对威尼斯、维琴察的多个斯卡帕建筑作品进行实地考察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使斯卡帕的作品真正具有地域特色和批判精神的,不仅仅是单一材料的选取和工艺处理,还包括了未被详细讨论过的部分——材料组合。

  3斯卡帕建筑作品中的材料组合

  《对建构学的思考——在技艺的呈现和隐匿之间》一文中提出“建构的本质取决于物质世界中非常重要的三点:第一是与建筑重力及相关的物理学,第二是所拥有的材料,第三是将材料组合在一起的方式”,可见材料组合是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3]。同时,斯卡帕对节点的重视使他的建筑在材料组合的丰富性和组合手法的细腻度上都远超同时期建筑师。通过对斯卡帕建筑作品的材料组合方式和其背后的地域要素的分析,或许可以启示我们在批判性地域主义思考下如何将材料组合作为辩证展现地域特征的一种手段。需要辨明的是,如果将一个建筑、一段立面作为主体观察,则材料之组合往往是非常多且复杂的。为了进行有效分析,本文中的“材料组合”仅讨论存在接触面的两种或多种材料之间固定出现的组合关系。

  3.1材料组合作为地域条件的内化表达

  批判性地域主义间接否认了使用本土材料与地域主义间的必要联系,但地域条件仍将以文化影响、客观限制、社会意识等更为隐性的方式渗透到设计过程中,并表现在材料组合方式与手法中。在斯卡帕的作品中,常见小型的金属构件镶嵌在木材中的组合。例如在奎里尼·史丹帕立(Qureni Stampalia)基金会改造项目中,入口处的桥由两片钢板拱组成,落叶松木板固定在钢结构上,形成台阶和踏板;柚木栏杆被分成三段不同的部分,片段之间采用黄铜件连接;桥面深色柚木扶手的下方有一根较细的管状钢轨,一小段钢结构件将柚木扶手托起,远看如同与下部分离。由此,桥在底座、栏杆、栏杆上层扶手三个层次上都使用了金属与木材的组合(图1),其中对金属件的使用是细致的、占主导型的,而木材则更像是一种基底材料。这种材料组合的方式与威尼斯的地域条件是紧密联系的:威尼斯传统建筑都以打在水下泥土中的木桩和铺就的木板为地基,在此基础上砌筑风格各异的建筑,木料的基底作用是潜在的建造传统。另一方面,威尼斯在沙质土壤的沿海地带,松树等木材是比较常见的,而金属的使用一直受到地域条件限制。由于意大利国内钢铁生产的主要中心特伦蒂诺-上阿迪杰(Trentino-AltoAdige)大区的费尔特雷镇和阿戈尔多镇距离较远且运输不便,威尼斯钢铁的主要应用在轮船和武器的生产中,黄铜等主要矿石产区则在更北部。这种与威尼斯的贸易、交通和防御紧密联系的材料供需关系间接影响了斯卡帕将精致的金属构件嵌入木质基底的细部做法,而非在木料上精雕细琢。这种表达手法或许是无意识的,但隐含了威尼斯的地域特征。

  威尼斯的手工艺传统对斯卡帕的设计的影响是被广泛讨论的,他早年在威尼斯极富盛名的玻璃制造商卡培林(Cappelling)公司和维尼尼(Venini)公司从事玻璃器皿设计工作的经历增强了这类解读的可信性。他对玻璃的匠人般的美感追求与技艺的精准把握也延伸到了其他材料的使用与组合中,例如即使对待较为廉价的混凝土,他也如同创造工艺品般进行材料的组合与探索。在布里昂家族墓地中,斯卡帕多处使用了石材或是金属条包围混凝土边缘,以及用亮色的马赛克块排列为混凝土镶边的做法。这种组合处理不仅在设计上给予混凝土这种常被视为普通工业原料的材质平等的重视,在效果上也通过材质之间的对比凸显了混凝土自身的材质特性,细部的处理让材料的结合有了一种工艺品制作般的控制感。如同在工艺环节中需要在短时间内对熔融的玻璃进行塑形,斯卡帕作品中对每一处材料在时间与空间上的精确定位才能形成这种“控制感”,让材料之间的组合并非简单堆砌,而是处处流露出在威尼斯的传统气质之下的一种对材质细节的极致追求。

  3.2材料组合作为陌生化的手段

  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中,楚尼斯夫妇主张以“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的手段来体现地域特色,鼓励建筑师识别、分解、重组地域元素,反对那种对地方和乡土建筑的煽情模仿。在斯卡帕的建筑中,这种“识别、分解与重组”也体现在材料层面。在奎里尼基金会项目中,为了强调中部一段通往室外花园的展览空间,斯卡帕采用了两种在建筑室内中不常使用的材料进行组合——预制混凝土板和抛光石灰华板,光滑的石条与富有肌理的混凝土交错出现,将墙面下沿与地面切割出节奏与韵律(图2)。这种组合方式部分反映了在威尼斯宫殿的柱廊中使用的石头和砾石的传统表面,但两种材料被分别进行工艺处理并重新组合,并且作为室内饰面出现,打破了观者对传统表面的元认知。在他的另一个项目奥利维提(Olivetti)陈列室中,陈列室的地板大面积使用了白色的马赛克块近似等距地排布在水泥地面中,而块与块的形状并不规整统一,颜色也深浅不一,远看如同水波荡漾(图3)。局部使用了蓝色与红色尺寸更小的马赛克块进行强调。威尼斯许多宅院与教堂的地面处理也由马赛克花纹地板构成,但往往镶嵌密实、纹样丰富,其中与陈列室相距不远的圣马可大教堂地板上变化多端的马赛克拼接图案甚至被和其穹顶一样被印制在了明信片上,可见其精美。斯卡帕简化了马赛克的排列方式,但又通过块与块之间充满手工艺特色的深浅、光泽、形状和距离之间的小变化,保留了威尼斯式的“流动化”的地板特色,使观者产生“陌生又熟悉”的感受。

  除此之外,“置换使用”也作为一种陌生化手法出现。在《建构文化研究》对斯卡帕建筑的分析中,认为斯卡帕将石材当成是另类的木材使用,进行切割、镶嵌再用铰链来安装。在石材和木材的材料组合中,这主要体现在两类斯卡帕的常用手法上:一是金属镶嵌,例如在许多项目细部中在石材上镶嵌黄铜凹槽条的做法。这种处理手法是与木材类似的,但石材的置换强化了材质变异的感觉。二是双面处理,例如在基金会的一扇铰链门上将一片完整的大理石做了双面处理,一面处理成与墙面相似,另一面则进行雕琢加工(图4)。这种木板的工艺手法也被置换到了对石材的处理中去,并中和了石材的沉重感。此外,在斯卡帕的另一处作品——布里昂家族墓地中,小教堂门扇采用了轻质的白色油性灰泥面板,储藏间的门扇则采用了厚重的现浇石渣混凝土。这两种材料并不常用于门扇组合中,并且这两扇门在位置上是紧邻的,用材料的置换与重组制造了一种轻质和厚重的冲突。“置换使用”能够给人带来感官上的体验重组,将常见的材料、工艺重新合成不寻常的节点与片段,组合创造出新的质感与氛围。

  3.3自然要素作为材料进行组合

  在斯卡帕的建筑实践中,我们可以注意到他将水作为一种建筑语言和材料的倾向。水一直是他建筑细节和布局的潜在主题。斯卡帕本人也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及:“也许因为我是威尼斯人的缘故吧,所以我喜欢水。”④从材料组合的角度,这给出了一种将自然要素作为材料进行组合的新手法的潜在可能性。

  在基金会项目的花园中,水流是整个花园的设计中心,指引着观者的行为与视觉动线。水依次流过西侧的一个铁件开口,流过锯齿形的区域混凝土水道,最后以瀑布般的姿态流入大理石盆中,出水口的黄铜和水面敲击出非常悦耳的声音(图5)。在水流过程中,我们可以将水的不同容器视为依次与不同材料进行组合,有了薄薄水面覆盖的大理石透亮轻盈,色泽更加鲜明;混凝土水槽中生长着一些水生植物,消弭了混凝土自身的沉重感;而出入口处的金属件因为水流的冲击而有了声响,唤起了视觉触觉之外的感官:听觉。在布里昂家族墓地中,水作为生死之间的隐秘线索,断续的水流在混凝土凹槽中流经多个设计过的圆形节点,联系着两端包围着小教堂和沉思亭的池子。在混凝土水道中的水的流动是缓慢的,在混凝土的逝之沉重与草坡泥土的生之蓬勃之间,水联系了两者并做了温和的过渡。这些材料或许本身并不具备强烈的地域属性,但在与地域要素——水的组合中被赋予了新的感受,得到了充分在地的诠释。

  同样,在基金会原入口处的改造中,斯卡帕以金属格栅联通室内外,使运河水在与室内交接处自由涨退,四块踏步如同水位的量尺连接着室内地面与水面。其中显而易见的材料组合是台阶基座石头和混凝土的组合,而隐含着的是混凝土与水、石料与水的组合。斯卡帕的设计让洪水的水痕留在石阶上,这些痕迹记录和表达着威尼斯的自然环境留给人们的集体记忆,也无形中雕刻了材料,使之具备了独特的地域特征(图6)。

  结语

  解释学哲学家保罗·利科尔(Paul Ricoeur)⑤在《历史与真理》中直言:“事实上,每个文化都无能承受及吸收来自现代文明的冲击,这就是我们的谜:如何又成为现代的而又回到自己的源泉;如何又恢复一个古老的、沉睡的文化,而又参与到全球文明中去。”批判性地域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正是对这样一个问题的建筑回答,而斯卡帕的答案以其几个小巧的建筑作品,镌刻在威尼斯的城市脉络中,与这座城市紧密相连。

  斯卡帕曾说过:“我希望一些评论者们在我的作品中发现某种意图,即归属于传统内部但是没有柱头与圆柱,因为你不再能创造它们。”[4]斯卡帕的建筑是现代的,又舍弃了现代建筑的简洁性。我认为取代这种简洁性的,正是威尼斯这座城市带给他的、以丰富的材料元素与组合方式作为沉思手段和创造方式的特性。走进一座斯卡帕的建筑如图走进一座充满细节的材料迷宫:落叶松木和钢铁结合在一起,切割的石头嵌入粗糙的混凝土中,水流向金属滴答作响……借助剖析他的建筑作品中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材料组合,我们可以总结归纳出材料组合作为批判性地域主义实现的一种具体手法的应用。“材料组合”也映射出一种联系而非孤立地看问题的观点,在信息文明下,文化与社会不断趋向同化,对这种手法的总结或许可以为如何进行批判性地域主义实践提供更开阔的思路。

  注释:

  ①阿尔瓦·阿尔托:芬兰现代建筑师、艺术家,人情化建筑理论的倡导者。

  ②马里奥·博塔:瑞士著名建筑师,他的大部分作品都位于瑞士卢加诺地区。

  ③卡多·利哥雷塔:墨西哥建筑师,主持建筑事务所CC Arquitectos,曾设计马那瓜大教堂、西班牙对外银行墨西哥总部。

  ④1978年夏天卡洛·斯卡帕在马德里一次演讲中的表述。

  ⑤保罗·利科尔: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20世纪60年代开始集中研究解释学,并建构了自己的文本理论。

  参考文献:

  [1]ALEXANDER,LIANE.Theorizing a New Agenda for Architecture[M].New York: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1996.

  [2]肯尼思·弗兰姆普敦.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卡雷斯·瓦洪拉特,邓敬.对建构学的思考 在技艺的呈现与隐匿之间[J].时代建筑,2009(05):132-139.

  [4]JDALCOF,MAZZARIOLG,SCARPAC.Carlo Scarpa:The Complete Works [M].London:Architectural Press,1986.

  [5]褚瑞基.卡洛·斯卡帕 空间中流动的诗性[M].香港:香港书聊城市文化,2010.

  [6]青锋.经由希腊来到威尼斯的拜占庭人——卡洛·斯卡帕与维罗纳古堡博物馆[J].装饰,2018(08):19-29.

  [7]张婷.卡洛·斯卡帕设计方法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5.

  [8]李梦薇.解析卡洛·斯卡帕建筑设计中场所精神营造[J].建筑与文化,2021(03):222-223.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