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量时代下的医疗产业园设计研究——以苏州医药产业园四期为例

  • 来源:建筑与文化
  • 关键字:医疗产业园,工业上楼,园林化
  • 发布时间:2024-04-21 17:08

  文/陈雪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张文辉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副教授

  摘要:存量时代下,许多城市大规模的扩张已经接近尾声,而医疗产业园的发展方兴未艾。如何在城市格局中,建设好医疗产业园,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各地方政府相继提出了工业上楼的政策就非常适合用来建设医疗产业园。工业上楼就是发挥集中建设高层、多层厂房的优势,同时搭配物流、吊装的设施,将部分产业链和研发功能转移到较高的楼层。除此之外,还有建设园林式的产业园区,以更有活力、更富生机的园区环境来吸引优秀医疗企业进入园区发展。

  关键词:存量时代;医疗产业园;工业上楼;园林化

  引言

  医疗产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是推动我国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也成为了当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出台了符合本国的医疗产业发展战略及规划,旨在推动本国医疗的发展,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比较优势。我国许多城市也争先恐后地推动地区医疗产业发展,吸纳优秀的企业和人才,给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医疗产业园的发展模式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就需要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医疗产业园发展模式。推动医疗产业发展的首要选择就是以集群发展的医疗产业园。医疗产业园对于人才的需求比较大,科技含量较高,我国的医疗产业园主要布置于京津冀都市圈、成渝都市圈、长三角以及珠三角区域。这四大区域都城镇化率较高,城市发展格局基本稳定,也相继在2020年以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1]。如提出推广深圳特区的“工业上楼”、提高存量工业用地的容积率、允许工业用地增加地下空间、增加10%左右的配套混合功能等。

  事实上,伴随城市进入存量时代,增量土地越来越少,人口红利逐渐降低,以新产业带动新城市片区崛起的旧有模式难以为继。如何进一步挖掘现有城市的土地价值,留住人才和优质企业,提升土地效能,已经成为我国发达板块城市的重要议题。本文将对存量时代下医疗产业园的设计思路及手法,结合苏州医药产业园四期为例,展开探讨与研究。

  1工业上楼

  工业上楼主要是指建设多层及高层的厂房,以实现在垂直方向上组织生产空间,是增加工业用地开发强度、提升城市工业用地利用率的有效方法。工业上楼根据运营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独立式工业上楼和共享式工业上楼,独立式工业上楼是由一家大型企业独立运营主导的,共享式工业上楼则由政府或者工业地产商推动。独立式工业上楼一般由一家或者少数企业合资拿地进行建设运营,轻型或者少数符合设计阈值的重型产业都可以上楼。另一种共享式上楼则是政府或者地产商推动的工业生产资料由“供地”改为“供楼”,生产空间在垂直方向上被切割,并单独进行出租或者售卖[2]。其中,工业地产商推动的多层或者高层厂房数量最多,因此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应,且符合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需求。建筑室内空间则多采用标准化设计,将生产空间最大化,以达到满足大多数制造业的生产需求,每层的建筑面积基本集中在800~1500平方米。

  1.1共享式医疗产业工业上楼

  医疗产业园因为较高的科技水平,具备工业上楼的可能性。医疗器械领域,产生废气污染物较少的领域,如口腔耗材、诊断试剂及仪器以及家用小型医疗设备等可以上楼。生物制药领域,对于重型大型设备需求较少的,对生产洁净程度比较高要求的也可以上楼,如干细胞药物等。

  现在的医疗产业上楼多为共享式医疗产业上楼。首先,医疗产业作为新兴行业,许多是在存量土地或者是不多的增量土地上进行建设。因此,由政府或者开发商推动进行工业上楼,可以提高土地绩效,推动地方的产业升级。其次,医疗产业工业上楼有利于提高产业集聚度,降低生产及投资成本。通过有效的招商引资,医疗产业的工业上楼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加大医疗企业的数量和密度。最后,医疗产业园的良好运营,可以帮助中小型企业孵化成长,一方面购买租用楼层的投资成本远远低于购买土地并建设厂房;另一方面,许多运营成熟的医疗产业园都会为企业提供管家式服务,如南京医药谷、苏州医药产业园都帮助孵化了很多医疗企业。

  苏州医药产业园四期就是共享式医疗产业园,园区以多层、高层厂房和工业大厦组成,项目位于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邻近未来的苏州东站。该产业园立足于打造孵化生物医药企业的主阵地,用优质的产业空间吸引具有创新活力的生物医药行业的创业者加入,助力建设苏州生物医药研发、孵化、生产和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1.2工业上楼的空间组织形式

  工业上楼的建设运营上有着很多共同点。在产业分类上,通常以轻型生产和研发为主,低能耗和低污染,生产线较短。在产业空间上,由于层高以及单层面积有限,工业上楼的生产制作,一般不需要特别复杂的管道,虽然一般各个楼层及楼层之间会配有吊装平台,但依旧不能放置过于巨大的机器。在生产安全上,根据力学传导原则,越往上部的楼面荷载有限,因此也不宜放置过于繁重的零部件。在生产辅助能力上,排污、排气等能力有限,对于减震、降噪的能力要求也比较高,以此来保证各楼层生产的独立性和安全性。但从建筑高度及内部功能等角度,也存在一定的区分,可以将共享式工业上楼分为三种空间组织形式,叠加式、综合体式以及工业大厦式。

  叠加式厂房是目前最常见的工业上楼形式,高度通常在24米以下,层数以4~5层为宜,一层层高较高,在5米及以上,常见7米左右,可以进行大机器生产。二层及以上层高较低,4米左右为宜,产业适配度比较大,大部分的生产作业可以上楼。优点则是物流组织较为灵活,而且可以整栋租售给企业生产运营,企业的灵活以及自主程度会比较大。但因为容积率不大,通常只能做到2.0左右,往往只适用于郊区可以提供一定土地规模的情况,以一个厂区的状态呈现。综合体式厂房一般是24~50米的高层厂房的有机组合,常用于研发、轻型生产以及高端制造。这种空间组合的优势在于产业集聚程度相对比较高,可以进行生产和研发的配合,高低错落的建筑高度组合可以形成较好的城市形象展示面。物流一般借助室外吊装平台,对生产的限制比较少,可以满足绝大多数企业的生产需求。一般位于城市近郊或者居民生活聚居区,可以达到比较高的土地开发强度,也会配有少许的配套商业、配套住房以及一些茶餐厅、健身房等休闲场所。工业大厦式则指50米以上的工业上楼项目,高层塔式的建筑使得能够成为地方的地标式存在。但是也存在比较明显的缺点,比如楼层较多,物流的组织能力会下降,柱网的密度、楼板的荷载会不适用于很多大型的机械生产,因此工业大厦的适用企业有限,大多数只能吸引一些轻型的制造业或者处于研发阶段的企业[3]。

  目前的医疗产业园一般是综合体式厂房和工业大厦的组合,也不乏在郊区或者新区会出现叠加式厂房,但运营比较成功的基本是综合体式厂房和工业大厦的组合体,这样医疗产业园才能具有一定的规模效应,打造优美的环境,同时吸引龙头企业的入驻和帮助小微企业成长,较为典型的就是武汉光谷生物医药加速器、南京生物医药谷和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

  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四期的规模较为有限,且只是作为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后续工程,因而采用的是综合体式厂房,以多层和高层的组合为主要形式。建筑理念上采用的是青年社区,建筑平面组合围合成了三个大小不一的院落,加上配套服务设施,形成了极具空间活力的场所。可以看到有红色的健身跑道将三个社区连接起来,建筑立面上也点缀了活泼跳跃的色彩,采取了灵活且富有动感的立面形式,使得工业综合体的整体形态更具活力。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四期也具有较好的建筑群体立面,整体采用一致的建筑元素,干净整洁,莅临苏州东站又贴邻城市干道,使得园区需要良好地展示城市风貌。

  1.3医疗产业园工业上楼的设计建议

  独立式的工业上楼可以结合企业自身发展而量身打造,但是共享式的工业上楼应该能够较好发挥医疗产业园的规模效应。现在的大多数医疗产业园都在吸引龙头企业的入驻以及中小型企业的成长孵化。目前,全国各大城市也陆续出台了工业上楼的指标引导,如深圳宝安区提出建设24~100米的高层厂房,轴线间距不宜大于8.7米且每个生产单元必须配备货梯;青岛西海岸新区在高层工业楼宇中提出产业用房层高不低于4米等等。可以看出,对于工业上楼的各项指标也在不断被更新和明确。

  从产业集中化的角度考虑,近年来新兴的医疗产业园工业上楼产品一般都在6层及以上,房子栋数则逐渐减少,用来建设更加人性化和绿色的环境。楼层层高基本和原来厂房保持一致,标准层在4~5米,底层层高在7米左右。但也有项目将全部的层高调整为6米,同时增加楼板荷载至1000千克/平方米,便于重型机械上楼。除此之外,其他的医疗产业园工业上楼项目的楼层荷载,也从常见的500千克/平方米涨到了750千克/平方米。从医疗产业园园区配套的角度看,除了需要配备传统产业园常见的食堂、会议室、接待厅之外,还需要配备系统的吊装设备,如吊装口、吊装平台、起重设备等,也要注意物流中转场地、中转仓库、冷链物流等现代医疗产业常备物流设施。

  工业上楼模式目前被视为城市升级的重要解决方法,也有效解决了大城市备用建设发展用地不足、城市现有格局不宜大拆大建等难点,以及传统产业给新兴产业腾笼换鸟的更新方法。该模式助力城市面貌的焕然一新,置换一批老旧厂房,建造新兴的充满活力的产业园,当然也包括医疗产业园。它也可以吸纳城市中更多高水平、高素质人才就业,为当下的千万级大学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岗位,带动周边的城市服务设施发展,如餐饮、体育、娱乐等产业的发展[4]。医疗产业园的大部分企业,相较于传统行业,研发周期漫长且高利润、轻污染,与工业上楼的政策高度适配。在工业上楼理念下,重建、新建或者改建的医疗产业园,也符合医疗产业的健康、绿色、人本的发展理念。一个城市或者地区,有了成熟、健康发展的医疗产业园,比如苏州的医药产业园,对于企业、政府、人民都是一件极为利好的事情。苏州医药产业园就有着几百家医疗企业,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医疗人才,成为地方一张响当当的名片,也给周边居民创造了很多就业需求和岗位。

  2园林化的环境营造

  在存量化的城市建设中,人们对自然的渴望愈发强烈,城市规划者对于城市的追求越来越人性化、自然化。医疗产业园这类新兴产业园,是逐步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一环。因此医疗产业园的环境设计有别于传统的产业园设计,需要体现人与自然发展的理念,也需要为周边的居民提供更多的可逗留空间。园林式的医疗产业园营造应运而生,通常需要既对外打开,又向内创造安静舒适的半私密空间。当然,现代园林的建设手法与古典园林有着天壤之别,绝不是流于形式、等比例放大或者照搬照抄的简单模仿。如果在建设医疗产业园的时候,不遗余力地堆砌假山、廊亭等元素,也会使得产业园建设不伦不类[5]。建设医疗产业的园林化环境,首先要考虑合理的先解决物流的刚性需求;其次要结合群体的行为模式,结合医疗产业人群的习惯,进行仔细的观察、严谨的论证、用心的设计。

  苏州医药产业园位于苏州,这一拥有着悠久园林历史的城市,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建设理念也融入进了这座城市的现代化都市建设中。这样的理念也与大园林理论不谋而合,即建设园林式的地区、城市乃至于国家,追求人居环境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帮助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帮助人们亲近以及回归自然;模糊室内外的空间界限,以提供更好的休闲、交流、饮食、工作等不同场景的生活状态;满足人们在日常忙碌的生活之余,在植物、山水中寻得片刻宁静的精神状态。

  2.1医疗产业园的园林化总体规划

  新兴的医疗产业园规划设计,既需要根据周边环境情况和产业园定位,排布建筑栋数和每栋建筑的高度,也需要精心布置产业园的外部环境。因为建设开发医疗产业园的建设方往往需要通过售卖或者租赁的方式,转让房产或者转让建筑的使用权,这就迫使开发方提高质量。而且医疗产业园内的企业在各个新的医疗赛道也竞争激烈,一般需要良好的企业形象来展示公司良好发展的态势,以便更好地吸引客户以及融资。许多医疗产业园运用建筑灵活组合、布置外部环境等组合手法,努力在解决交通、洁污、停车、物流等基本要求后,创造优美宜人、富有活力的医疗产业园环境。

  从医疗产业园的总体布局来看,比较近年来的最新建设的医疗产业园,可以发现与早期的格局已经大为改善。由于前期规划的进一步提升,早期的产业园零散式、排队式布局,已逐渐被半集中式、院落式布局代替。如图1所示,苏州医药产业园四期采取的就是院落组合式布局,自北到南共形成三个大小、形状、私密程度不一的院落,三个院落之间通过路线以及视线上的交流联系。北边的院落,公开程度最高;中间的院落属于围合的园区私密空间;南边的院落,半公开半私密。道路两边属于进入建筑的前后序列,公开程度比较大,庭院部分的私密性较大。体现出规划设计时,对于园区空间的匠心营造,通过从北到南的人行主干道,可以形成空间的大小变换,视野从辽阔到狭窄的不停转换以及公共和私密空间之间的承接。车行道路简洁通达,能够快速地到达每一栋建筑,且通过硬质的铺装与建筑相连。地上停车位、辅助用房、地下车位入口,则尽量利用地块两端的边角地带。这种快速路网和辅助设施的设计,表现了该医疗产业园设计时,对于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

  2.2医疗产业园的园林化造型设计

  建筑设计创造是创造人工环境的过程,也是在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联系的过程。建筑形式并非仅仅满足适合功能和开发者的审美,还应当对环境作出回应,创造符合建筑内部人员心理需求的场所空间,同时形成独栋建筑或者是群体建筑的建筑风格。医疗产业园的建筑造型设计,就应该便于产业的发展,体现出医疗产业园这一新兴产业的活力、健康的特征。

  从建筑空间来看,医疗产业园内部多以大开间的产业、办公、研发为主,局部辅助的厅堂可能会有跃层,除底部外,层高多按标准层层高进行设计。因此,医疗产业园的立面会顺应功能,呈现出极强韵律感,无论是竖向的层高还是横向的大开间,都不会有太多的变化。另外,医疗产业园的建筑形体,不会过于复杂扭曲,多以不是过于狭长的长方形体块,或这种体块的简单组合为主,可以组合为长方形或者L形。因为单独标准层面积以800~1500平方米的最为常见,如果进深方向采取单柱网或者双柱网,对于很多医疗企业的生产来说,就很难布置并列的多条生产线。考虑到布置两条及以上的生产线,以及过道、堆放临时物品的宽度,最大化的利用面积,进深方向上往往至少需要3个7~9米的柱跨。也就是说,进深的长度最少在20多米,当然长边也需要一定的长度才可以满足布置一条生产线或者一组仪器的长度,再加上单层建筑面积有限,所以医疗产业园的形体是长宽比小的长方形。可以看出,苏州医疗产业四期也大致遵守这个形体的比例要求。从材料的角度看,医疗产业园的用材比较多变,但多以真石漆、涂料、铝板、穿孔板为主,搭配少量的格栅。颜色也大多表现出彰显活力、自然的倾向[6]。如苏州医疗产业园四期就用铝板塑造出如同水纹般变化的表面,造型楼层为依据,线条横向舒展开,颜色上以白色为主,配以少许的枫叶黄,以展现园区的融于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象。除此之外,为了相应绿色建筑的号召,也会在立面、屋面上设置太阳能板,与其他的材料搭配出立面造型。

  结语

  医疗产业园的发展与各个城市的具体发展程度大相径庭。但是也已经有发展较为成功的医疗产业园,如苏州医疗产业园,能够将医疗产业园的建设,有机地融入现有的城市格局,同时吸引了许多大医疗企业入驻,也帮助孵化了一批中小型的医疗企业。一个优秀的医疗产业园的建设,也是一张响亮的城市名片,可以多重维度地彰显城市中人的活力、企业的成长、环境的优美。本文总结了部分医疗产业园的优秀设计理念,希望有更多的优质医疗产业园被建设、被良好运营,为城市的发展注入力量。

  参考文献:

  [1]淮文斌,陈雪梅,蒋真,等.存量时代下盘活低效产业空间的实施路径——以深圳市龙华区为例[J].规划师,2022(11):124-131.

  [2]张蓓蓉,赵昀,蒋姣龙,等.“存量时代”产业区转型更新规划探索——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例[J].城市研究,2016(04):120-124.

  [3]丁祖昱.“工业上楼”已成产业地产新趋势[J].产业地产,2022(04):53-57.

  [4]丁文书.新型多功能复合式产业园建筑设计研究——以深圳为例[D].深圳:深圳大学,2020.

  [5]王宁.高新科技园区创新空间营造探析[D].南京:东南大学,2017.

  [6]黄锡璆.医疗建筑室外环境园林化设计初探[D].北京: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