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汉“水稻上山”带来什么启示
- 来源:四川省情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宣汉,启示,“水稻上山”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4-26 20:03
文/方行明等
宣汉属丘陵(深丘、高山) 地带,种粮条件不佳,但宣汉在水稻种植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成功实现了“水稻上山”,走出了一条在丘陵地区建设梯田的新路子。
“水稻上山”可以成功
中国水稻梯田耕作已有上千年历史,特别是居住在山区的居民更是善于梯田耕作。这些梯田的修建反映出先民的智慧,他们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对土地加以整修,有着千年的历史传承。
既然古人能修建梯田,当代人有着先进建造技术,当然更应该可以,但部分地区的梯田建设最终以失败告终,“水稻上山”一度引发很大争议,网络上不乏反对的声音。
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新的梯田建设、“水稻上山”是可以实现的,但必须建立在科学规划基础上。作为水稻来说,能否“上山”,关键的是要解决山上的水源问题。水稻种植需要有充足的水,因而在梯田的建设规划中首先要考虑水源的供给。在没有水源的情况下建成的梯田,必然失败;同时还要加强对水的有效利用。“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水量过大也会对稻田产生冲击。丘陵地带要防止暴雨、山洪的爆发冲垮梯田,所以要有排水系统引流。解决好供水、排水问题之后,才能保证梯田建成之后的持续、高效运营。
宣汉已经建成高标准农田
62.66 万亩,正在建设8.1 万亩。经过建设、改造之后,垄亩规范,层层梯田,已经开始持续发挥效益,造福后人,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户增收做出贡献。丘陵地带高标准农田改造成功不仅是宣汉的创新,也是四川的一个品牌,并且可作为中国丘陵地带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个成功范例。
农田改造好之后,一方面提高了粮食生产效率。田地规范之后可以采取全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耕作,既提高了效率,也减轻了劳动强度。另一方面解决了土地撂荒问题。土地撂荒主要出现在土地品质不高,不便耕种的土地,突出表现在丘陵地区。
水稻怎样上山
丘陵梯田生态园标志性的模板为胡家镇鸭池村“稻渔+粮油现代农业园+人居环境”。其主要做法为:
农田优化改造,提高产出
2017 年前,鸭池村撂荒耕地多达1245 亩,对此,通过农田优化改造,在不改变地形原貌的基础上成功将可耕田地打造为成方成块的规范垄亩,实行机械化耕作,提高了产出效益,土地得到充分利用。
建立水库,确保灌溉
梯田建立在山地之上,种植耗水型作物水稻,关键在于水源、灌溉。通过在山上建立水库,就能保持农田的持续灌溉。层层梯田之间建设有排水渠,一旦发生山洪,可借助排水渠将洪水很快排走。这一循环、灌溉系统可以保证农田系统的旱涝保收。
稻田养鱼,鱼米双收
丘陵地带,水塘湖泊较少,渔业资源相对短缺,而稻田养鱼可弥补渔业资源的短板。鸭池村通过“1∶9”改田方式(“1”指用田的十分之一作为鱼沟,开展生态养鱼;“9”指剩余部分种植优质水稻),创新建立稻渔+粮油综合种养新模式。既提高了水稻品质、保障了粮食安全,又增加了水产养殖等产业效益,亩均产出效益较传统水稻单作增加3000 余元。稻田里养育了鲫鱼、鲤鱼、草鱼三大品种,而养鱼给农户所带来的收益更高。这也就创造了一个鱼米之乡的模式。江南鱼米之乡是平原、水乡的鱼米之乡,而宣汉则创造了丘陵、稻田鱼米之乡。
粮油轮种,多种经营
在不同季节实行稻油轮作,油菜生长期为头年11 月到第二年的5月,水稻生长期为5 月到10 月,正好“无缝对接”。这种水稻和油菜轮作模式,不仅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保证多种农业收益和粮油安全,也给当地带来美丽的风貌。水稻种植的不同阶段,在层层梯田上分别展示绿色和金黄,而在油菜花开放的季节更是美艳无比。
加强品牌建设
鸭池村共培育特色大米品牌3个,其中“稻鱼香”“桂花香米”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A 级认证,依托品牌化运作,让农产品身价倍增,大米价格由原来的2 元/斤提升至8 元/斤,稻鱼价格由原来的7 元/斤提升至15 元/斤。与龙头企业签订购销合同,实现农业生产“小农户”和“大市场”的无缝链接。
“水稻上山”推动制度创新
宣汉农村土地改造之后成为优质粮田,农户很珍惜,舍不得流转。于是,基层自发地推动了制度创新,创立了新型生产关系和合作方式,即农户、合作社、村集体合作模式。其中,合作社由当地一些种粮经验丰富的农民自发成立,这些农民精通机械化操作,拥有农业机械。合作社采取公司制运作,也是一种市场行为,由专合社与农户自愿签订合作协议,村集体只提供服务,并不直接干预。具体模式为农户雇佣公司为其提供劳务服务,让公司为其打工,根据具体情况,既可“长工”,也可“短工”。农户根据土地质量等级每年支付600-700 元/亩的托管费,由村集体将土地生产经营权流转给合作社,合作社承诺每年保底生产800 斤稻谷/亩,折钱返还农户保障基本收入。还探索建立“137”土地托管统筹经营管理机制,强化利益联结,实现农户、合作社、村集体三赢局面。稻鱼收益的1% 作为村集体收入, 剩余的99% 农户和合作社再按3∶7 比例分成,使农户稳定增收、合作社和村集体经济逐步壮大,同时,村集体将所得收入用于乡村治理、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维护等方面,实现了产业发展与乡村建设互促互进。由于村集体为村的发展做了实事,农民拥护这种分配与合作模式。2022 年,鸭池村发展稻渔产业3200 亩,实现综合产值1440 余万元,群众人均年收入2.8 万元,合作社年纯收入达300 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13.9 万元。辐射带动了周边4 个村(社区)、3811 户、15245 人增收致富。
宣汉“水稻上山”成功带来的启示
宣汉县高标准农田改造及其推动的生态、经济综合效益,为其他丘陵地区带来一些启示。
国家粮食安全不仅依赖耕地的数量,也依赖耕地的质量,应通过集约化、高效式的资源配置和生产模式以提高粮食产量。实践证明,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利于推动粮食的高产。虽然前期有一定的投入,但高标准农田建成之后可产生持续性的高产出,实现高质量发展。
要提高农民收入,应把粮食生产和产业链的延伸、多种经营结合起来,如稻田养鱼,而养鱼的收入要远高于种粮本身;同时还可发展乡村旅游之类的第三产业,使得各产业的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农业生产也要依赖制度创新,以激发各方面的参与和生产的积极性,使人力资源及生产资源得到高效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