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继瑞
西昌学院董洪清教授及团队所著的《农村新型社区移民的社会适应性问题研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23 年出版),是一本涉及彝族聚居区县域农村社区治理和移民适应性问题的专著。
董洪清教授及团队对农村基层治理的理论和实践有着深入研究。这本著作是他及团队多年研究的总结和精华,包含了对彝族聚居区县域农村新型社区治理的深刻思考和一些独到见解。研究团队通过对凉山彝族自治州11 个脱贫县的实地调查研究,深入探讨了彝族聚居区县域农村新型社区移民的社会适应性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路径和策略。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其中11 个县在2020年前均属于国家级深度贫困地区,大多数贫困人口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地区,属于海拔高、自然条件差、各类自然灾害和慢性病频发的偏远、高寒地区。凉山彝族自治州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的典型,搬迁工程投资力度巨大、安置点众多、安置规模空前,在探讨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农村新型社区发展方面十分具有代表性。
该专著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实证资料,样本取自凉山11 个脱贫县中的大型、特大型、超大型集中安置点的安置群众。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作者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例如,社区移民的社会适应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的转型发展、新生活的适应、文化的认同、交往的融入和就业的保障等方面。
该专著提出了提升彝族聚居区县域农村移民社会适应能力的具体措施。首先,转变安置群众的产业观念,培育产业支撑,以提升安置群众的产业适应能力。这可以通过强化观念转变,着力培训提高;创新产业模式,培育产业支撑来实现。其次,倡导健康文明新生活活动,敦促良好生活养成,提高安置群众的生活适应能力。这可以通过创新社区生活管理,引导良好生活养成;落实社规民约,规范民俗行为;强化服务设施利用,提高移民生活质量等来实现。第三,强化文化共同体意识培育,传承创新彝族文化,以增强安置群众的文化适应能力。这可以通过强化宣传教育引导,增强文化共同体意识;营造社区文化环境,增强移民文化认同;挖掘文化潜力,传承优秀文化;创新文化形式,丰富文化源泉等实现。第四,着力心理疏导,强化交往交流交融,以增强安置群众的交往适应能力。这可以通过着力心理疏导,增强交往认同;抓好共同体意识教育,增强杂居群体的民族认同;以活动为载体,增进彼此交流等方式实现。最后,着力技能培训,拓展就业渠道,以提升安置群众的就业适应能力。这可以通过挖掘就业资源,促进本地就业;深化定点帮扶地区的持续协作,推进就业促进专项行动;出台优惠政策,鼓励自主创业等方式实现。这些措施具有创新性和区域针对性,能够有效解决移民适应性问题,推动社区治理的现代化进程,促进民族地区农村新型社区和谐稳定与繁荣发展。
该专著势必为彝族聚居区县域农村新型社区治理提供更多卓有成效的新方略、新路径和新举措,为彝族聚居区县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赋能。期待董洪清教授及团队有更新更高水平的研究专著出版问世,为县域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添砖加瓦。
(本文作者系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四川县域经济学会副会长,成都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