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失能老人兜底

  • 来源:商周刊
  • 关键字:失能,老人,兜底
  • 发布时间:2024-06-21 19:12

  文 公晓璇

  近日,一篇名为《当一位北大教授成为24 小时照护者》的文章引发热议,文章讲述了北京大学教授胡泳全天护理患有重度阿尔茨海默症的母亲的经历,这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失能老人照护”的问题。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截至2022 年末,国内60 岁及以上老年人达到2.8 亿,其中半失能、失能和失智老人约4400 万。这意味着,每6 位超过60 岁的老年人中,就可能有一位无法自理。80 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中,失能、半失能率达40%左右。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唐钧长期研究照护保障领域。在他看来,失能老人,特别是完全失能老人是我国当前养老需求最迫切的群体。

  如何让这部分老人得到精准的照护,有尊严、有质量地生活,成了当下养老服务中急须解决的问题。

  青岛是国内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截至2022 年底,全市60 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口达238 万人,其中失能失智老年人约10 万人。将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作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青岛一直在探索有效的方法和路径。

  在建立健全基本养老服务制度体系方面,青岛制定发布基本养老服务清单,为失能老年人提供送餐补贴、为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政府购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为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家庭养老床位补贴等。在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方面,强化公办养老机构基础兜底作用,公办养老机构优先保障经济困难的独居、空巢、留守、失能等老年人等。

  一系列举措都旨在解决失能老人及家庭的急难愁盼问题,扫除养老路上的顾虑。

  据青岛民政部门统计,青岛市有入住养老机构刚性需求的失能失智老年人约10 万人,但真正入住养老机构的仅占20%,还有80% 选择在家中养老。

  中消协公布的《2022 年养老消费调查项目研究报告》显示,老人希望在熟悉的环境中养老,是选择居家养老的最主要因素。而子女作为照护者,当亲人逐渐失能、离生命的终点愈加接近时,只要是有照护能力,也很难选择将老人送去机构养老。

  青岛是我国第一批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自2020 年以来,就大力推进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家庭养老床位,不仅仅是一张床,实际上是一整套专业化的养老服务——洗澡、理发、吃饭……老人在家里一个电话,专业的养老机构就可以上门为老人提供服务。

  “虽然居家养老很重要,但是从趋势来看,随着家庭小型化和功能弱化,家庭养老面临挑战是必然的。”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会长吴玉韶表示,家属照料老年人的比重一定会下降,而失能失智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比例一定会上升,这一升一降就是养老的大趋势。

  青岛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提到,培育优质养老机构,推动建设一批方便可及、价格可接受、质量有保障的普惠性养老机构,聚焦失能失智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优先发展专业化、规模化、医养结合能力突出的养老机构,持续提高护理型床位和认知障碍照护床位比例。截至今年4 月初,青岛市共有备案养老机构329 家,机构养老床位4.6 万张,其中护理型床位3.5 万张,占比达到76%。

  同时,针对失能老人照护费用高的问题,青岛也早早给出解决方案。2012 年,青岛率先实施长期护理保险(简称长护险),成为我国最早开展长护险试点的城市。长护险是针对养老需要投入高昂的人力物力,而养老金无法支撑、医疗险又无法全面覆盖等问题所提供的一项新保险,能够有效减轻失能老人家庭负担。

  然而,在老龄化加剧的今天,养老机构也面临困境: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与多数老人需求有脱节;医养结合程度较低;护理人员缺口大等。

  破解困局的关键之一是科技创新。“国办2024 年1 号文件”提出打造智慧健康养老新业态。完善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服务机器人等智能设备在居家、社区、机构等养老场景集成应用。

  我国老龄化进入加速时期,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兜底保障,优化多元供给,才能有效满足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需求。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