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方法

  • 来源:辅导员
  • 关键字:劳动教育,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 发布时间:2024-06-25 10:19

  宋海锋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川港中学 226314)

  摘要:历史作为初中阶段的必修课程,是传播传统文化、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学科,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不仅需要注重文化的全面渗透,还需要将劳动教育的理念与课堂教学进行深度融合,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我国是农业大国,劳动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正视劳动的重要性,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在劳动中获得乐趣,在劳动中获得成长。初中历史以文化教育为主,将劳动教育融入到其中,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也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之上继续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关键词:初中历史;劳动教育;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发展过程中,不同朝代展现出了我国不同的辉煌历史,也沉淀了较深的文化底蕴,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在当代的学生教育工作当中,历史作为初中教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主要是通过历史文化的学习,深入了解民族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念,能够从历史文化的学习当中深刻领悟到更多的新知识,将优良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精神得以传承。劳动教育是初中阶段学生教育工作中的重点内容之一,结合历史文化知识,强化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有助于推动学生的成长,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和意义所在。

  一、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一)深入认识劳动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升,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的保护过度,进而导致学生失去劳动的意识,并未真正理解劳动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为了开发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的能力,劳动教育作为学生教育中的重点,应当让学生正确认识劳动,且了解劳动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劳动当中,认真体会劳动的乐趣所在。初中历史学科的学习,是通过历史文化来阐述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更多,真正理解劳动的价值所在。仅仅只是通过书面化的劳动教育,无法体现出其价值,教师可以将劳动教育与历史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利用相关的历史故事来阐述劳动的意义,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劳动的价值,且践行于自己的生活当中,真正通过劳动来获得乐趣,启蒙学生的劳动意识。

  (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劳动教育作为学生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将其渗透于历史学科的教学当中,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日常的劳动当中,具备较强的劳动技能。在课堂教学时,可以结合历史相关故事、著名人物的人生经历,展示出通过劳动创造生活的事例,让学生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体会和感悟,积极自主的培养劳动精神和学习劳动技能,懂得通过劳动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事物,达到自己的目标,真正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劳动教育渗透的方法研究

  (一)深挖教材素材,创新教学形式

  传统的课堂模式无法让学生从课堂上学习到更多的新知识,尤其是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生动化的历史知识呈现和历史知识展示,能够加强学生的认知和了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在当下的课堂建设当中,将劳动教育渗透于历史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教材上的知识内容为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劳动素材,通过历史故事的融合,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能够通过劳动来实现自我的价值,也能够从历史人物的身上学习到珍贵的劳动精神,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工业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学习中,涉及到工业革命的发展历史,教师将工业革命中劳动者的付出作为一个重点,渗透劳动教育观念,让学生可以从这一段历史的学习中,真正认识到劳动的概念。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电子课件,向学生展示工业革命中劳动者的智慧,加深学生的理解,深入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鼓励学生在生活当中或者是在学习中不断钻研,刻苦努力,真正将劳动精神渗透于自己的成长当中,创造属于自己人生的价值,也能够找到自己人生的目标。这种形式的教育能够起到较好的教育引导效果,让学生真正落实到行动中,体会到劳动的乐趣所在[1]。

  (二)利用教材内容,阐述劳动意义

  许多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并未真正理解劳动的意义,对于劳动本身的认知相对较为浅薄。传统的教育缺乏对于劳动教育的认知,导致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无法真正理解劳动,也无法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践行劳动。当下,教师可以利用教材内容来深入阐述劳动的意义,鼓励学生在生活当中开展劳动,体会劳动的乐趣。例如,在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学习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近代科学文化的变化,告知学生这些都是汇集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劳动不仅仅包括日常劳动,还包括生产劳动,这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只有人人参与到劳动当中,才能够快速推进社会的发展,推动科技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传输正确的劳动观念,真正认识劳动的意义,鼓励学生在生活当中能够不断进行践行和创新,培养坚定的劳动精神[2]。

  (三)把握学科特色,树立劳动观念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需要充分把握学科知识的特色,让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规律有清晰直观的认识,通过了解历史史实和历史发展,正确认识劳动对于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将劳动教育与历史教育进行深度结合,让学生可以在学习中具备坚持劳动、热爱劳动的能力。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的学习中,应引导学生重点了解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深入认识社会生活的变迁,从历史发展的路径,懂得劳动生产的重要性,逐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启蒙学生的劳动思想,能够更加关注于现代社会的变化。学生是社会和国家发展的未来希望,在教育工作中,通过渗透正确的劳动观念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日常的劳动当中,这对于推进现代社会的建设,增强国家实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结束语:

  初中阶段是教育启蒙的重要阶段,学生在初步接触系统化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好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能够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感悟到更多,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并从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热爱劳动,从生活中获得劳动能力,感受劳动的乐趣所在。

  参考文献:

  [1]王微静,闫存庭.统编版初中历史教材劳动教育资源的挖掘与运用初探[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2(20):4-8.

  [2]刘翠芬.初中历史教学融会劳动教育的认识与构思[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18):49-51.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