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初中数学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研究

  • 来源:辅导员
  • 关键字:初中数学,劳动教育,融合
  • 发布时间:2024-07-11 21:51

  梁剑宇

  (广州市九十七中蓝天学校)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推动数学与劳动教育相融合已经成为重要的人才培养趋势,但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初中数学教师能够有效发挥“互联网+”的优势,积极探究数学与劳动教育融合路径,从而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互联网+”;初中数学;劳动教育;融合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教育在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尤其在数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其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强化学生的劳动素养,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对数学实用性的正确认知,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对此,初中数学教师需要认真研读新课标的内容与要求,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积极推动数学与劳动教育相融合。

  一、优化教学内容

  在“互联网+”背景下推动数学与劳动教育相融合,需要初中数学教师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以教学内容作为渗透劳动教育的入手点,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第一,优化教材内容。在教材中不仅包含丰富的数学理论知识,而且具有典型的案例,这些知识与案例能够成为渗透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部分案例内容对于学生而言已经不再新颖,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进而影响学生对案例中数学知识的学习效率。对此,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以新颖的形式将教材中的内容与案例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实现对教材内容的优化与丰富,为教师推动数学知识与劳动教育相融合提供支持;第二,优化教材外的内容。教材内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相对有限,难以为教师开展劳动教育提供足够的支持,如果仅依靠教材内容渗透劳动教育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对此,教师需要打破教材的局限性,借助数字化技术,利用数字化教育平台,为学生搜集具有现代性、新颖性以及蕴含丰富劳动教育元素的案例,从而增强数学教学的实效性,推动数学内容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质量。

  例如:在教材中思考板块中不仅有“黄金分割数”的知识点,也有数学家华罗庚关于“优选法”的讲解,学生能够在学生这部分知识实现对自身数学思维的优化。但由于这部分内容相对简短,许多学生的兴趣较低,常常忽略这部分内容,对此,教师可以借助数字化技术将数学家华罗庚关于“优选法”的内容以及对于数学的态度、贡献等以视频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能够以新的视角去看待这位数学家,将其蕴含的数学精神、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展示出来,同时,教师还可以顺势将我国历代的数学家一同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家身上蕴含的劳动精神,进而实现数学知识与劳动教育融合的目标。

  二、丰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支撑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对此,初中数学教师需要利用数字化技术不断丰富教学方法,为推动数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奠定基础。第一,情境教学法。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在课堂中创设劳动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思考数学问题,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拉近数学知识与劳动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劳动教育的渗透;第二,开展微课教学。教师能够利用数字化技术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制作成微课,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样,教师能够将劳动元素融入到微课之中,不仅不会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而且还能够实现对劳动教育的渗透。

  例如:在学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这一章节内容时,其中包含“从数据谈节水”课题实践活动,教师可以脱离原有的教学模式,不再局限于讲授式教学方法,而是借助数字化技术开展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利用数字化教育平台搜集与水资源相关的纪录片,吸引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数据与节水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对数据统计的重视;其次,教师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制作成微课,如: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统计观念;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并从中获取重要信息等。同时,设计农业用水统计、工业用水统计等相关的任务,要求学生完成微课任务。通过设置微课并引导学生完成微课任务,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节水意识,使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内化于学生的心中。

  三、开展课后实践

  在推动数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传输,而且需要学生的亲身实践,对此,教师需要积极开展课后实践活动,设计具有劳动元素的课后实践作业,引导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实现对劳动教育的渗透。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学生进行监督,了解学生的实践活动完成情况,从而及时给出指导,有利于课后实践目标的快速实现。通过开展课后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课上知识内容,而且能够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在能够在无形中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劳动素养。

  例如:在学习“最短路径”数学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后对“牧人饮马”问题等地进行实践测量,并求出最短路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为该实践活动赋予“劳动教育属性”,要求学生对牧人选择一个最短的饮马路线。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了解“最短路径”数学问题的原理,而且能够在实践过程中与牧人产生共情,从中感受到牧人的辛勤,进而达到劳动教育的目标。为了提高课后实践的效果,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实时与学生保持沟通,了解学生的实践活动完成进度、成果,并给与及时的指导,为数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提供技术支持。

  结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背景下推动数学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以及人才培养的目标,需要初中数学教师能够给与足够的重视,并从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开展课后实践等角度进行落实,从而有效落实劳动教育目标,充分展现数学学科的劳动教育价值,真正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化培养。

  参考文献:

  [1]冯继红.新时代背景下初中数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J].第二课堂(D),2021(12):63-64.

  [2]李相伟.初中数学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1(22):36-37.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Guangzhou educ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project) 2024 年度课题“基于区域实际的劳动教育特色项目开发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315799)成果。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