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域下小学生数学“量感”的培养策略

  • 来源:辅导员
  • 关键字:新课标,小学生数学,量感培养
  • 发布时间:2024-07-11 21:58

  黄素兰

  (福建省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福建省宁德市 352100)

  摘要:本文探讨了在新课标视域下培养小学生数学“量感”的策略。通过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量感教学、操作活动、多媒体技术、项目式学习、探究式教学、游戏化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量感水平。这些策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他们对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了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生数学;量感培养

  一、引言

  量感是学生对长度、面积、体积等量的直观理解和应用能力,目前小学生在量感方面的培养存在不足,如量的概念模糊、应用能力欠缺等问题。为了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探索有效的量感培养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结合新课标要求,探讨多种教学策略在小学生量感培养中的应用和效果。

  二、小学生数学“量感”现状分析

  (一)小学生量感现状调查

  大多数学生对基本的量感概念有所了解,但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明显差异。低年级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长度、质量等简单量感概念,但在面积、体积等复杂量感方面则表现不足。高年级学生虽然在理论理解上有所提升,但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依然存在困难。许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对量感的实际运用机会,导致在课堂学习中的知识迁移效果不佳。(二)现存问题

  量的认知不够深入。许多学生对量的基本概念掌握不牢固,例如在进行长度、重量和时间的测量时,常常混淆单位之间的关系,难以准确理解和应用。例如,学生在测量时间时,常常不能正确理解秒、分、时的关系,导致计算错误。

  操作能力不足。在实际操作中,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弱,缺乏通过实物操作来感知量的机会。[1]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在进行测量、称重等活动时,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导致对量的理解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际应用的能力。

  生活应用少,理解浅显。学生对量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课堂上,缺乏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许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对量的实际应用,如在购物、烹饪等场景中,学生很少主动去进行量的估算和计算,导致对量的实际应用能力较弱。

  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在现有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普遍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缺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活动设计,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调查中,许多学生反映课堂活动枯燥,缺乏互动和趣味性,难以激发他们对数学“量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三、新课标视域下培养小学生数学“量感”的策略

  (一)课堂教学策略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量感教学是提高学生对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生活中的各种量现象,使他们在真实情境中感知和理解量的概念。在教授长度的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测量教室的长度、黑板的宽度或自己的身高,并用米、厘米等单位进行记录和比较。通过这样的实际测量活动,学生不仅能掌握长度单位的使用,还能直观感受到不同长度之间的差异。

  教师可以利用实验和游戏等形式,增加操作活动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比如,在教授体积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用积木或水杯进行堆积和灌注实验,通过不同容器的比较和测量,直观感受体积的变化和计算方法。在游戏环节,可以设计量感相关的小游戏,如“量的接力赛”、“重量猜猜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量的知识。

  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丰富量感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例如,通过网络视频和在线课程,学生可以观看和学习其他地区的量感教学实践,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

  (二)教学资源的利用

  教师应充分利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教师可以利用课外读物和数学绘本。这些资源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图画,将抽象的量感知识具象化,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例如,《小猪佩奇的测量大冒险》通过小猪佩奇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重量和体积,引导学生在故事情境中学习量的概念。

  教师可以组织校外实践活动,如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等。这些场所通常有许多关于量的展示和互动项目,学生可以通过亲身体验,直观感受量的概念和应用。通过校外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还能拓展视野,增强对量的理解和兴趣。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自制或购买一些实用的教具和学具。例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度的概念,教师可以准备不同长度的绳子、尺子、量尺等工具,帮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和比较,直观感受长度的差异和单位转换。[2]在重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电子称、砝码和不同重量的物体,设计称重和比较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理解重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

  项目式学习和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自主探究和实践操作,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量感。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小农场”项目,让学生通过种植植物来学习和应用长度、面积、体积等量的知识。学生需要测量农场的土地面积,计算种植面积,测量植物的生长高度,并记录和分析数据。通过这一系列的实际操作,学生不仅能掌握量的基本概念,还能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量感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小组活动中共同探索和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家庭厨房大挑战”活动,学生分组模拟家庭烹饪任务,每组成员分工合作,测量和计算食材的重量、体积和数量,制作菜谱和预算。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能掌握量的知识,还能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和协调,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四、结论

  在新课标视域下,培养小学生数学“量感”需要多样化的教学策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量感教学、通过操作活动增强体验、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理解,以及创新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探究式教学、游戏化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量感水平。这些策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对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从而全面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严红.新课标视域下培养小学生数学“量感”的策略探究[J].电脑校园,2021(10):6054-6056.

  [2]吴擢妍.新课标视域下小学生量感的培养策略[J].课堂内外(初中版),2024(12):79-81.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