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背景下食品检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来源:食品安全导刊
  • 关键字:检测技术,标准体系,大数据
  • 发布时间:2024-07-13 20:22

  杨晓敏,孔 丽,夏晓丽

  (日照市质量检测研究院,山东日照 276800)

  摘 要:本文在梳理食品检测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我国食品检测领域在技术创新、标准建设、能力布局、队伍建设和数据应用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快检测技术创新、构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完善三级检测能力网络、创新检测人才培养机制和建立检测大数据共享平台等对策,为健全食品安全治理体系、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检测;检测技术;标准体系;大数据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已经受到人们的重点关注。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去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并且取得了积极成效。然而,在监管实践中,食品检测作为确保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制约着监管效能的充分发挥。准确把握食品检测发展现状、深入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探索创新发展的有效路径,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 食品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1.1 传统食品检测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局限性分析

  传统食品检测技术主要包括理化检测法、微生物检测法和免疫学检测法。理化检测法通过测定食品的物理、化学指标,如pH 值、水分、脂肪和蛋白质等,评估食品质量,操作简单,但难以检测出食品中存在的微量有害物质。微生物检测法通过测定细菌、真菌、病毒等指标来评价食品安全,如大肠菌群的检出限为10 CFU·g-1、沙门氏菌的检出限为1 CFU/25 g 等,但培养周期较长,一般为2 ~ 7 d,灵敏度低(> 103 CFU·mL-1),难以实现快速检测。免疫学检测法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反应检测农药、兽药、污染物等,速度快,一般1 ~ 2 h 即可完成,灵敏度高(ng·mL-1 级),但抗体制备复杂、成本高,易出现交叉反应。

  1.2 现代食品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特点及应用前景

  生物传感技术利用生物分子与待测物特异性识别, 可在10 ~ 30 min 对农药残留(检出限0.01 ~ 1.00 ng·mL-1)、重金属(检出限0.1 ~10.0 ng·mL-1)、致病菌(检出限10 ~ 100 CFU·mL-1)等进行快速定量检测。PCR 技术通过核酸扩增,可实现食品中沙门氏菌等致病菌的快速定性、定量检测,检出限为1 ~ 10 CFU·mL-1。液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的定性、定量准确,相对标准偏差< 5%、灵敏度高(检出限0.1 ~ 10.0 μg·kg-1),已成为食品添加剂、农兽药残留检测的常用方法。核磁共振技术可无损检测食品中营养成分的含量及掺假问题。

  2 我国食品检测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

  2.1 检测技术创新不足,关键技术缺乏

  我国食品检测领域在痕量有害物质快速筛查、复杂基质中目标物高通量检测、现场快速检测等方面的创新性缺乏,高灵敏度、快速、便携和低成本检测仪器设备供给不足[1]。这可能是因为我国在检测技术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等环节的协同创新机制尚不健全,科研资源配置与实际需求结合不紧密所致。

  2.2 食品安全标准不健全,国内外标准衔接不够

  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存在总量不足、覆盖不全、强制性与推荐性标准界限模糊等问题。这与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管理的统筹协调有待加强、标准制修订机制不完善、标准国际化程度不高等因素有关。食品安全标准不健全会影响检测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效能的发挥。

  2.3 区域检测能力发展不平衡,基层检测能力薄弱

  我国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食品检测能力优势明显,而广大中西部和基层地区面临检测设备老化、专业人才短缺等困境[2]。基层食品检测部门普遍存在仪器设备老旧、自动化程度低、检测通量小以及高学历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食品安全风险的及时发现和管控。

  2.4 检测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滞后,复合型人才短缺

  我国食品检测队伍总量不足,人员学历层次、知识结构、业务能力参差不齐,高精尖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这主要是由于食品检测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职业教育缺位、培养模式单一、职业发展通道不畅、政策激励和待遇保障机制不完善以及食品检测机构内部管理重技术轻管理等因素导致的。

  2.5 检测数据分散,缺乏大数据整合挖掘应用

  我国食品检测数据分散在不同部门和地区,缺乏统一权威的管理平台和数据采集标准,各地区的数据分析应用能力不平衡,数据共享开放机制不健全,对检测数据的深度挖掘和二次开发利用不足,数据溯源、风险预警、辅助决策等大数据应用发展滞后。这制约了以检测数据为基础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监管格局的形成。

  3 加强我国食品检测工作的创新对策建议

  3.1 加快检测技术创新,突破便携、快速、智能化检测瓶颈

  加快食品检测技术创新,突破便携、快速、智能化检测瓶颈,需要相关部门、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等多方协同发力。应加大食品检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聚焦现场快速检测、痕量污染物高通量检测、食品组分精准定量等前沿方向,研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方法,打破国外技术垄断[3]。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推动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研发生产一批填补国内空白、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的食品检测仪器设备。支持检测机构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用联合攻关,期望在痕量有害物快速筛查、食品真伪溯源等关键领域取得创新性突破。加快推动微流控芯片、纳米材料、新型生物识别元件等学科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研发更加灵敏、快速、经济的即时检测设备[3]。加强食品安全检测大数据平台和物联网建设,融合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建立食品安全智慧监管新模式,实现对食品安全风险的精准感知、实时预警、溯源阻断,提升监管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筑牢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的食品安全防线。

  3.2 构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加强标准国际等效性评估

  重点关注新工艺、新技术、新原料引发的食品安全新风险,加快制定污染物限量标准、检测方法标准等,提高标准的系统性、协调性和针对性。加大标准跟踪评价和动态更新力度,及时淘汰滞后标准,增强标准的科学性、前瞻性。创新标准制定方式,建立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立项征集机制,畅通社会各界参与渠道,提高标准供给的及时性、有效性。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合作交流,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的国际话语权。强化食品安全标准宣传解读和贯彻实施,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标准宣贯教育,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遵守食品安全标准的良好氛围。同时,要加强标准国际等效性评估工作,将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进行比对分析,进一步提高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对标国际先进经验,建立食品安全标准跟踪评估和反馈机制,为标准的持续完善提供科学依据,不断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的国际认可度和贸易便利化水平。

  3.3 完善“国家- 省级- 地市”三级食品检测能力网络建设

  完善“国家- 省级- 地市”三级食品检测能力网络建设,应立足地域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在国家层面,进一步加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等国家级食品检测机构建设,引领带动整个食品检测能力网络建设和资源整合共享。在省级层面,发挥省级食品检验机构在区域检测网络中的中坚作用,加大实验室新建、扩建和提质升级的力度,统筹规划全省检测资源配置,增强服务基层、服务产业的能力。在市县层面,加大对基层检测机构的投入保障力度,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检测仪器设备配置水平。着力打造一批区域公共检测服务平台,促进不同区域、部门间的检测资源共建共享[4]。强化省级食品检验机构对市县基层的技术帮扶,定期开展能力验证和比对,提升基层检测机构,特别是县区级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4]。在粮食主产区、畜禽水产品优势产区、农产品加工园区等打造一批专业化食品检测实验室,为当地优势特色产业提供精准化检测服务。统筹谋划、分步实施、分类推进,促进区域间检测能力均衡发展,加快建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上下联动和反应快速”的全国食品检测能力网络。

  3.4 创新检测人才培养机制,打造“技术+ 管理”复合型队伍

  创新食品检测人才培养机制,推动职业院校与检测机构联合办学、合作育人。完善食品检测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设置,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设置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分析与检测等专业。完善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食品检测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注重发挥行业协会和职业技能大赛的引领作用,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落实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在编制、薪酬、职称评定等方面向食品检测人员倾斜,大力弘扬严谨细致、开拓创新的优秀职业精神,为维护食品安全提供人才支撑。

  3.5 建立检测大数据共享平台,提升数据分析预警能力

  应加快制定食品安全检测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和应用等标准规范,整合不同部门、不同区域的食品安全检测数据资源,推动数据跨地区、跨部门的互联互通和协同共享。加强数据分析挖掘和辅助决策的能力建设,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基于大数据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和预警干预新机制[5]。推动“互联网+ 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创新,通过数据比对、数据关联分析实现风险隐患的精准识别、溯源、预警。健全数据共享和社会公开制度,规范政府数据开放流程,强化数据安全保护,推动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良性互动,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食品安全治理的良好局面。

  4 结语

  食品安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各界持续关注和共同努力。食品检测作为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抓手,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快检测技术创新步伐,加强标准体系建设,优化区域布局,提升基层能力,壮大人才队伍,推进数字赋能,构建一套适应现代食品产业发展需求的科学、高效、权威的食品检测体系,为保障人们“舌尖上的安全”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和质量保障。同时,食品安全治理还需要政府监管、企业责任、社会共治、公众参与多方合力,共同营造共建共享的食品安全格局。

  参考文献

  [1] 王亚. 食品检验检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农村科技,2024(5):16.

  [2] 刘静. 食品检测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食品工业,2024(3):78-80.

  [3] 张莉, 丁江枫, 秦文萱, 等. 餐饮工业化背景下食品安全问题与对策分析[J]. 上海轻工业,2023(5):38-40.

  [4] 吴佩珊, 曾俊洁. 食品检测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食品工业,2023(13):69-71.

  [5] 吴学. 餐饮工业化背景下食品安全问题与对策[J].中国食品工业,2022(20):77-79.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