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热捧“非典型”成功?

  • 来源:四川省情
  • 关键字:勤奋,劳动,聪明
  • 发布时间:2024-08-01 20:37

  文/燕志华

  这一两年来,关于人生成功,我们会发现一个较为显著的现象,那就是成功的典型案例往往来自于网络之上,而现实之中的成功案例,却很少被关注。更简单地说,很多成功案例是新媒体或者直播间的流量现象,而现实中通过聪明才智和勤奋劳动获得的成功,反倒被忽视了。

  当下著名的“非典型”成功案例

  坚守菏泽南站多年的郭有才,一夕成名,一时风靡网络世界。越来越多的分析认为,郭有才的走红背后,他坚持多年的演唱无疑是个重要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抖音算法在其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只有算法才能在瞬间引爆流量,将“泼天的流量”倾泻下来,让他瞬间为无数网民看到、听到和关注。因此,郭有才的成名是个算法和流量现象。也因此,关于他成功的看法,网民评价更多比较消极,认为将影响社会主流价值观,鼓励更多的年轻人模仿他的走红之道。

  再看董宇辉的走红。正如东方甄选创始人俞敏洪所说,董宇辉的爆红,不在事先设想范围之内,完全是意外事件。就是说,董宇辉在直播间的走红,也是抖音捧红的一个流量现象。董宇辉走红之后,引发了无数粉丝的热捧,不光让东方甄选的股价扶摇直上,也引发了更多的热议。

  总结如上的这些案例会发现,今天人们更为关注的成功对象,往往是那些爆冷或者依靠流量走红的网红,而线下依靠实力和劳动获得成功的案例,反倒缺乏关注。虽然笔者在标题中将上述几个案例称为“非典型”案例,其实问题恰恰在于,上述几个案例是今天的“典型案例”,而以前通过勤奋努力获得成功的典型案例,如今反倒成了“非典型”。

  如何理解这种现象?

  这当然是个新闻现象

  新闻是个极难明确定义的概念,研究者已经给出了很多种说法,但不光在传统媒体时代难获统一看法,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以及社会变迁的加速,新闻的概念快速演进,传统的一些经典定义在今天已经大大落伍。随着新闻产业的衰落,研究者更是难以拿出与时俱进的定义了。

  新闻是和人类本能的好奇心和对安全感的追求密切相联的。就是说,一旦突然发生某个事件,人们会因好奇而围观,更因为不安全感而求解真相。因此,仅就其特征来说,突发性、新奇性并因此吸引受众的眼球,应该是新闻的重要内容。

  那些通过常规渠道获得成功的人们,因为他们获得进步的方式方法和路径,比如考试、选拔、竞赛等方式,是众所周知并且代代相传,人们反倒不再视为新闻。反倒是那些突如其来、横空出世的黑马人才,会一举收获大众的关注,比如当年通过民间海选而非官方选拔的“超女”比赛,一举成为全民关注的现象级赛事。

  因此,当上述多位网红人物通过新媒体时代那种非传统的、非典型的方式出名之后,立马就成了新闻,一举引发大众的关注。

  这也是个网络舆情现象

  所谓网络舆情,本质上是由网民在网络制造的一种抗争性的、博弈性的利益诉求和情感表达;是普通网民和弱势群体借助网络杠杆,放大影响力,向现实生活中的权力和陋习宣示力量;是民间声音和民间力量在网络上的显现。所以网络舆情对于现实社会具有倒逼和改进的作用,成为一种高悬于现实社会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具有一定的威慑力。

  我们看上文提到的那些成功者,比如董宇辉、郭有才等,绝大多数并非是由传统的官方推选出来的,而是由网络本身产生的,然后受到了网民的追捧,从而迅速风靡全网,成为网红明星,走上人生的康庄大道。网民目睹了自己亲手创造的明星产品,这也创造了一种历史。

  网民通过这种民间方式生产网红,宣示了自己的力量。网络舆情的出现,本身也是一种权力的转移,一些权力开始由官方向民间转移,民生民主渠道增多,网民开始更多参与到社会生活之中,并且逐步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一些重大舆情事件的爆发,是非曲直,往往由网民说了算。无数的留言、跟帖和情感情绪表达,会给地方政府带来严重压力,往往会敬畏网民、顺应民意。

  网民除了制造网红,还往往自己选出自己的“群体代言人”,比如他们通过购买、声援、同情等方式,将一些人选作自己的代言人,认为他们低调、朴素,能够为群体提供认同感,并增强群体的力量。

  因此我们说,上面各种“非典型”成功案例,是个网络舆情现象。

  这还是个算法和流量现象

  流量是个一言难尽的网络现象。尤其在今天的算法时代,各种流量的爆发,背后常常是技术、系统和算法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技术开始经常性地占据网络主导地位的体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未来或许会出现更多的独立于人类劳动和智慧之外的网络景观,乃至网络奇观。

  今天科技界的热钱投资、网民的踊跃试用,以及各国政府出于竞争而推动的无序竞争,都在推动一个技术奇点和突变临界点的到来。人类社会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和价值的迷惘期,但是技术世界的进步,却以确定性的节奏、争分夺秒的步伐、不由分说的蛮力,在加速前进,目标就是人类社会。

  我们今天看到的流量,常常混合了人类的各种灰色本能、力比多、荷尔蒙、猎奇心理等,而正能量反倒在其中仅仅占据了较小的一个份额。所以说,流量是人性的下水道。它无所谓好坏、也无所谓高尚或者卑劣。它就是一个人性现象,是真善美和假丑恶的混合物。流量对于人性明目张胆的渲染,成为人类社会放纵自身欲望的一个明证,或许也埋下了社会退步的风险种子。

  当我们深夜听到楼栋的下水管道里的飞流而下的激流声,其实那就是网络流量最为真实的写照。那里既有人类的排泄物,也有高价购买来的化妆品,还有因为感动而流下的泪水,和劳动后排出的汗水。

  流量导致了这样的现象,那就是人们看到的永远是流量之海上面的巨大浪花,而海面之下的更为丰富的场景,反倒被忽视了。如同鲸鱼喷出的水柱,人们只关注这个巨大的喷泉般的景观,反倒忽视了身躯庞大的鲸鱼。在流量之海的海床上,有无数的奇珍异宝,但是人们选择了习焉不察,或者说,流量导致了认知的偏差,人们再也看不到海底的景观。

  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网红现象,具有算法推荐流量所需要的多数特征,比如独树一帜的风格、挑战世俗的勇气、不拘一格的鲜明个性等,反倒那些传统做法很难获得流量。一些老的账号如果一直推送同质化的内容,反倒会慢慢边缘化,流量慢慢变得枯竭。这也导致了网红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

  但是算法这种流量推荐,也将改变社会的运行法则。这种流量规则推动社会处于变动不居的创新之中,也塑造了网民对于猎奇和新鲜事物的偏好。一个稳定运行的社会,反倒会被网民厌弃,人们追求更多的精彩和更多的火花。时间长了,传统道德就会在这种不断的擦边和探底的尝试中,慢慢被改变、被破坏,道德边缘被拓展,新的区域会在短期内成为灰色地带,会生产更多的流量。

  在很多方面,今天的算法正在和智慧、劳动、机遇一样,成为我们社会的底层逻辑,成为一种生产关系,也正在重构我们的社会。

  (本文作者系南京大学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