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发展“人才困局”待解

  • 来源:四川省情
  • 关键字:县域,发展,人才
  • 发布时间:2024-08-01 20:42

  文/杨勇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县域是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和新支点,县域人才资源作为乡村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也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所在。四川县域人口众多,但县域人才资源匮乏,已然成为乡村振兴的短板。达州市达州区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迫切需要立足乡村主战场,提升农民素质,加大高层次人才引培育留力度,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人才资源短板明显

  人才资源总量不足

  据达川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数据,截至2022 年底,全区各类人才总计达51228 人(本文将人才资源界定为纳入达川区人才库的人才),如果按户籍人口计算,总人才占比仅为5.7%; 其中农村实用人才只有16865人,仅占总数的32.9%。

  人才资源结构不优

  从人才学历看,全区有51228人,但中专及以下的达24557 人,占总数的47.9%,人才学历明显偏低。从人才队伍年龄结构分布看,50 岁以上有12561 人, 占总数的24.5%,老龄化明显。从人才队伍职称分布看,正高只有70 人,而初级专业技术有3554 人,初级职称在所有已评职称人才中占39.9%。从所有制结构及行业分布人才看,农业技术人员仅有492 人,仅占全区人才总数的0.96%,支撑乡村振兴的农业技术人员极度紧缺。

  人才引进通道不够顺畅

  近年来,达川区出台实施了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为人才队伍建设奠定了基础。但在具体运行中,时常出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人岗不匹配、不适应用人单位工作等情况,这些现象又反馈到以后的人才引进中,使得很多高层次人才应聘热情不高。这些引进通道上的障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才招引成效。

  人才培育机制不够完善

  人才招引时承诺的后勤保障政策,各地执行有差异,比如住房安置、生活补贴往往未能及时到位,给初入职人才心里添堵,工作热情也大打折扣。在人才培养上,许多人才在专技岗位上成就感不强,且上升通道狭窄,很多人才多年得不到晋升。在政府层面,存在明显的重引轻育现象,人才入职后完全交由用人单位管理,没有建立完善的一整套人才成长机制,使得引进人才几年后泯然于众。

  人才考核机制不够健全

  在人才考核中,存在考评内容片面、考核手段单一等方面的不足。在人才引进和后续考评过程中,用人单位更多在学历、学位、年龄、职称水平等方面给予关注,在引进人才考核评价实际操作中,大多采取个人自评、用人单位考评、组织部门核评的方式进行,多采用表格、材料体现,造成成效片面“数字化”“文字化”,以材料定人、学历定人、职称定人等现象一定程度上存在,而对引进人才的思想道德、发展潜力、心理素质、敬业精神等诸多隐形指标的考核评价较少,导致部分引进人才因合作意识不强或心理素质较差等原因,自身能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造成人才浪费。

  乡村振兴人才需求量大

  懂产业的农业领军人才

  一是农业领军人才需求量大。达川区的优质稻、花椒、生猪、中药材、蔬菜等相关产业纳入了省级重点县(区)、基地县(区) 布局范围,其中优质稻产业、花椒产业、生猪产业在国内已经拥有较高知名度,需要大量的农业领军人才支撑现代化农业建设。但调研中了解到,达川区对于农业领军人才的引进力度不够,缺少熟悉行业标准、产业规划、农业科技等方面的领军人才,精通农产品营销、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农业科技推广等方面的人才严重不足,农业人才再教育和培训不足,加之本土农业人才较为缺乏,高素质农业人才供需缺口较大。

  懂生产的新型经营人才

  现代农业要实现高效生产需要丰富的农业生产知识和风险意识。一是生产风险,比如自然灾害、病虫害等,这些风险往往难以预测,并且一旦相关风险发生,往往会对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二是市场风险,农产品市场变化比较快,农产品供需之间又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时间不对称,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概率较大。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很难适应现代农业需要,现代农业亟需大量新型生产经营人才。

  懂运营的复合型人才

  区内农产品商标、品牌较多,比如“达安”“乌梅”“麻蜀黍”“尚蔬坊”“巴山飘香”等商标,然而缺少公共农产品品牌。尽管“三品一标”的数量较多,然而产品线并不齐全,与此同时品牌的影响力也不强。特色农产品如“川凤”等品牌尽管在当地颇具知名度,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知晓度较低。此外,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较为有限,导致市场份额较少,竞争实力不够强劲。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达川区急需一批懂农业生产又懂商业运营的复合型人才,打造培育一批农产品品牌。

  厚培县域发展人才动能

  提升乡村人才素质,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以提升农民素质为目标,大力开展“农民素质强基”工程,让农民自己成为现代农业的从业者。进一步完善引才机制,从高层次人才引进入手,出台相应的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与高层次人才签订相应的服务期限合同,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优质的服务。畅通乡村与高层次人才交流方式,拓宽高层次人才进入乡村工作的渠道。

  加大人才对外开放力度,构建适应产业发展的“人才链”。根据不同产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探索建立产才融合机制,着力构建“外联专家+技术骨干+田秀才”三级“人才链”,打造乡村人才振兴驿站。探索建立精准选派机制,选派熟悉当地民风民俗、具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人员任第一书记,建立相应的工作队,为乡村引入优秀人才。探索建立专家帮带机制,建立专家人才服务团,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指导和难题攻关。

  突出人才全过程服务,强化人才资源配套保障。搭建人才信息库,建立人才信息档案,全面提升人才配置效能。完善人才评价平台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注重对人才进行科学分类,将吸引人才与留住人才有效结合起来,进一步释放人才的社会价值。搭建人才交流与共享机制建设,不断完善福利配套、待遇配套机制,着力解决乡村人才的后顾之忧。构建人才培训平台,打通人才培训的最后一公里,着力打造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非遗传承人、乡村工匠以及文化能人。

  (作者系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在职研究生、中共达州市委党建智囊团成员)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