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理解与培育

  • 来源:银行家
  • 关键字:特色,金融,文化
  • 发布时间:2024-08-02 17:32

  李 琪

  中国人很早就有记述和评价货币金融现象的传统。虽然中国现代金融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结果,是逐步从欧美传入的,但其发展与创新始终需要根植在中华民族丰沃的文化土壤上。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我国新时代金融发展规律的探索沉淀和集中体现。

  理解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孟子·离娄上》所说的“ 诚者, 天之道也; 思诚者, 人之道也” 与《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所说的“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与现代金融的理念高度契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金融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始终坚持诚信底线和契约精神,恪守市场规则和职业操守。这就要求金融系统要尊重客观事实、严格信守承诺,这是金融诚信体系建设的根本基础,也是风险早识别、早处置的重要保障;同时,要增强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将诚实守信融入各项业务中,不逾越道德底线以及法律底线,严防道德风险,坚决惩治犯罪和腐败行为。

  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利济苍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强调追求经济利益要以符合道义为前提,克制唯利是图的欲望欲念。相较其他行业,金融行业天然地带有精打细算、在商言利、追逐利润等特殊“标签”。事实上,金融有两重属性,既有盈利性也有服务的功能性,其中功能性应该是第一性,不能单纯以盈利性为目标。金融行业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胸怀“国之大者”,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坚持金融的政治性和人民性,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让金融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切实增强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多样性、普惠性、可及性,切不能以损害国家及人民利益为代价来换取自身私利。

  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等传统文化思想,强调要把握好快与稳的关系,克制急于求成的思想倾向。金融业是特殊的高风险行业,必须始终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永恒的主题,不能急功近利。“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是古人重要的处世准则,与当前金融行业重视风险防范、坚持稳健发展的做法一脉相承。当前,面对复杂严峻的全球金融风险以及依然突出的国内金融矛盾,金融行业要树立正确的经营观、业绩观和风险观,既看当下,又看长远,不贪图短利,不急躁冒进,不超越承受能力而过度冒险,坚持稳健审慎经营,既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推进金融发展,又要扎实稳妥地化解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知常明变”等传统文化思想,强调既要坚守真理,又要勇于创新。创新是推动金融业前行的动力,金融系统既要恪守正道,又要开拓变革。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当前,守正就是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力度,着力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创新就是要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不能搞偏离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需要、规避监管的伪创新、乱创新,更不能打着创新的名义大搞资金体内循环、脱实向虚。

  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守法不逾矩”“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法治思想源远流长,金融业与“金钱”打交道,天然面临着较高的道德风险、操作风险,必须坚持强监管、重规则、严法治,以立法的强制性与权威性对自身行为进行规范约束。金融业的所有业务,都要在法治化轨道上运行,要牢固树立法治意识,严格遵纪守法,自觉在监管许可的范围内依法经营、合规操作,不能胡作非为、突破底线。应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纳入监管。

  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当前,金融领域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亟待破解,金融系统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尚待夯实,金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质效有待提升,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能力亟须提高,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以文化软实力助力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

  加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建设,是借鉴国内外经验教训、增强我国金融自我约束力的必然要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影响了其金融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金融监管制度一度被当作金融发展的障碍,金融活动逐步脱离产业经济基础,金融产品“创新”套利,资金空转,金融资产泡沫高企,社会经济动荡加剧。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以及2023年初以来多家美欧银行的倒闭事件,对我国金融发展和创新有着深刻的警示意义,必须摒弃消极思想的影响,为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立根固本、提供重要文化滋养。在从金融大国走向金融强国的关键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在金融领域的激烈竞争,中国需要打造强大的金融机构,完善重要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提升金融制度规则的影响力,更需要培育提升诚实守信、以义取利、稳健审慎、守正创新、依法合规等文化“软实力”。金融系统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不断强信心、聚人心、筑同心,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切实把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内化为推动金融强国建设的思想武器。

  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彰显金融的“家国情怀”。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切实把党的领导的制度优势和金融业的“家国情怀”转化为加强文化建设的实际成效。具体来看,要把金融行业与“金融人”服务实体经济的探索、作为、贡献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局,用“国之大者”去考量和讲述,从对金融行业实践与发展的描绘中折射出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二要突出金融的人民性,体现金融的人文关怀和温度。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与西方金融发展之路的显著区别,也是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题中之义。金融理应服务大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致力于解决经济金融运行中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金融系统宣传思想工作要彰显金融工作的人民性,不应只盯着年度收入、机构盈利、产品销量等,更要思考、挖掘、展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背后的人文关怀,传递金融服务的温度,弘扬金融正能量。

  三要注重挖掘优秀典型,助力打造忠诚干净有担当的金融干部人才队伍。20世纪50年代,山西省农信社吕开化一心为公、两袖清风、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动人事迹,成为那个年代农信人的宝贵财富;20世纪80年代,中国建设银行张富清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恪尽职守、担当使命的务实作风,无愧于“时代楷模”的荣誉称号。新时代的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需要有新的优秀“金融人”不断涌现。要通过树立优秀典型,塑造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价值观、提升其职业素养。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引导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扎扎实实落实在本职岗位上、具体行动中,以文化力量助力完善金融队伍行为规范、道德修养,并提升创新活力,为金融高质量发展夯实文化之基、铸牢文化之魂。

  (作者单位:《中国银行业》杂志社)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