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生命教育的策略研究

  • 来源:基础教育论坛
  • 关键字:生物学,生命教育,生命观
  • 发布时间:2024-08-03 19:45

  魏卓余(甘肃省庄浪县新星学校)

  摘要: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生物学教学以培养学生理解生命、关爱生命的核心发展意识为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为此,教师要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积极融入生命教育,促进学科教学活动的创新开展。文章以推进初中生物学教学与生命教育的融合为目标,通过拓展教学资源、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展开研究,形成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生物学;生命教育;生命观

  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生物学作为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承载着生命教育的天然使命。通过生物学教学开展生命教育,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同时,感悟生命的伟大与脆弱,学会珍惜、保护自己及他人的生命。此外,生命教育还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其应对挫折和解决困难的能力,为其健康成长打下坚实基础。由此可见,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拓展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了解生命

  生命是一个客观存在而又抽象的概念。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注意力聚焦于生物学知识,无法从生命的内在联系、价值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生命的内涵,教师可以积极拓展多种教学资源,直观地展示生命的奇妙。

  例如,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以下统称“教材”) 七年级上册“生物的特征”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为生物的基本特征,包括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等。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视频、实验等资源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图片资源,以“大树”“小草”“蘑菇”“蟋蟀”等自然生物的图片为主,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与自身的生活经验分析这些生物的特征。其次,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生命的理解,教师可以结合相关生物视频、生物科普读物等资源,为学生展示更多生动的生物实例,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从多角度理解生物的特征。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生物学家达尔文的故事,其通过长期的观察、实验、推理,以及对前人理论的借鉴和发展,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生物进化论。科学故事能帮助学生理解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不断进化的。但是,在讲述达尔文的故事时,教师需要确保其与这节课的内容紧密相关,可以将重点放在达尔文如何通过观察生物的特征推断生物的进化过程,以及这些特征是如何帮助生物适应环境的。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植物细胞的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学生能够看到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从而更加直观地了解生命的微观世界,亲身体验生命的魅力。

  二、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探究生命

  围绕初中生物学课程落实生命教育,教师要结合课程教育要求开展教学活动。对于初中生来说,生命是客观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多元载体,不同的生命相互交织、影响,构建了独特的生态环境和自然体系。在实践中感受生命的独特魅力,可以逐步发展学生的生命意识。在创新生命教育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布置一些实践任务,让学生近距离观察生命的同时,以感受生命、记录生命为导向,缩短生命教育与初中生物学教学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形成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良好意识。

  例如,在教学教材七年级上册“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这节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自然中的绿色精灵”的实践活动。具体活动方案如下: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为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任务。有的小组负责搜集并整理关于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基础资料,包括它们的生长环境、生命周期、对生态系统的贡献等;有的小组需要在校园或附近的公园、湿地等地寻找这些植物,进行实地观察并记录。在实地观察的过程中,学生将会看到这些绿色植物的生活环境,分析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通过放大镜,学生可以仔细观察植物的细微特征,从而深入了解这些植物的生命活动。观察结束后,每个小组的学生需要整理观察记录,并结合搜集的资料制作一份关于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的报告。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亲身体验生物学的魅力,还能深刻理解每一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会更加珍惜生命,尊重自然,形成积极向上的生命观。

  三、深化生命教育,激发学生德育感悟

  传统的生命教育以了解生命为导向,旨在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意识,但并未对培养学生的生命敬畏心提出具体要求。为此,教师应当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融入德育元素,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命的宝贵与脆弱,让他们从心底产生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这样,学生不仅能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知识,还能形成健全的生命观,为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例如,教材七年级上册“种子的萌发”这节课不仅让学生了解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还通过种子的内部结构揭示了生命的奥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深化生命教育,提出:“每一颗种子都蕴藏着生命的力量,它们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破土而出,茁壮成长。这就像我们每一个人,只要给予足够的关爱和支持,都能够展现出无限的可能。”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德育感悟,教师可以让学生亲手进行种子萌发的实验,每天观察、记录种子的状态。在实验的过程中,通过观察种子从吸水膨胀到破土而出的每一个过程,学生会深刻体会到生命的顽强和坚韧。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种子在相同条件下的萌发情况,让他们明白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都有自己成长的节奏和方式。除此之外,教师可以结合其他生物学知识点,如细胞的分裂与生长、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等,进一步拓展生命教育的内涵。通过让学生了解生物体从微观到宏观的变化,引导他们认识到生命的复杂和珍贵,从而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总之,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深化生命教育、激发学生的德育感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师需要不断挖掘生物学知识中的德育元素,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在探究生物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品德,成为既有知识又有德行的新时代青少年。

  四、开展主题讲座,丰富生命教育内容

  将生命教育融入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教学活动的设计路径进行优化,形成以科学育人、科学教学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除了基于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内容落实生命教育之外,教师也可以考虑主题讲座的应用与开发。基于课程理论、生物学知识实施学生教育活动,逐步加强初中生物学教学与生命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主题讲座中要包含课程知识、生命科学理论等要素,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其可以展现出更为出色的教育价值。在开发主题讲座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生物学知识与生命教育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学生开展全方位的教育指导活动。

  例如,在教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生物入侵及其危害”这节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主题讲座,通过讲座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可以借由“案例+ 思考”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深度教学。首先,以“生物入侵的故事”为切入点,选择著名的生物入侵案例开展教学,如“澳大利亚的兔子入侵”这一故事,以微视频的形式开展授课。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对生物入侵的概念、影响进行讲解。一种生物进入到没有天敌、没有限制条件的环境中会大量生长,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这便属于生物入侵。在引导学生掌握相关概念之后,结合相关案例资源分析生物入侵的危害。在讲座中,教师以“自然平衡”为主题,培养学生对于自然生命的敬畏意识:生命是宝贵的,但不同形态的生物应该生活在原生环境下。其次,在主题讲座中开展学生交流活动。教师以“生物入侵”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围绕“是否应该清除入侵生物”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辩论活动。在讲座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搜集有关生物入侵的新闻、案例,并以黑板报、科普画报等形式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分享,让学生主动意识到生命对于环境、自然的影响,使生物学教学发挥出独特的人文价值。

  五、开展生物实验,独立探索生命奥秘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积极开展生命教育时,教学活动不能局限于理论层面。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解读生命、探索生命的机会,从生命的发展历程入手,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围绕生命教育的有关要求,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加入生物实验环节。在生命教育视角下将实验任务融入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设计非正式实验,以生活经验、生活情境为切入点,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

  例如,在教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细菌”这节课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借由生物实验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引导性问题: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细菌?随后,以学生所掌握的科学知识与生活经验为基础,列举“发霉的食物”“潮湿的墙角”等说明细菌的特点。在生命教育视角下,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不同的环境下会生成不同的细菌,这些细菌是否存在差别?提出问题之后,引导学生进行生物实验活动,选择橘子、面包片、土豆和沙子等材料作为实验对象,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如“实验条件不同,物质是否会生成细菌?”“细菌的存活需要哪些条件?”之后,教师帮助学生设计实验现象记录表。学生通过对实验过程的观察、记录与分析,提出假设。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总结:除了动物、植物之外,各类细菌也是有生命的。随后,教师围绕“细菌的利弊”这一主题开展科普教育活动:部分细菌会导致疾病问题,影响生物的正常生活,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部分细菌则有益于生物,如乳酸菌、双歧杆菌等。在培养学生生命探究意识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健康生活,合理利用各类细菌,做好日常生活的卫生防护,从生活习惯、食品安全等方面落实生命教育。

  六、完善评价机制,促进生命教育发展

  评价不仅要全面考量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更应该深入评估他们对生命的理解、尊重与热爱,以及实践操作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结合纸笔测试、表现性评价和档案袋评价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而真实的自我展示平台。同时,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促使教师调整教学策略,促进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例如,在教学教材八年级下册“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这节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问卷调查、小组讨论和个人反思报告等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认知程度。问卷调查可以涵盖学生对健康饮食、规律作息、适量运动等方面的态度和实践情况;小组讨论可以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能否积极分享自己的健康生活经验,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个人反思报告则要求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方式进行深入剖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教师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进而调整教学策略,提供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同时,学生能够在评价的过程中认识到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远离不良生活习惯,积极投入健康生活方式的实践中。此外,教师要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和家长,建立家校合作的桥梁,共同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样一来,评价机制就成为了推动生命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总之,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积极推进生命教育,教师应该以主题实践、课外探究、生物实验等活动为导向,基于了解生命、接触生命、探究生命的过程逐步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的意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着重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进行讲解,依据不同的案例资源培养学生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生命观,创新初中生物学教学模式,提高生命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发明. 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意识教育[J]. 家长,2022(14):177-179.

  [2] 王学卫. 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8):85-86.

  [3] 王炳珍. 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意义及路径[J]. 中学课程辅导, 2022(12):80-82.

  [4] 万世忠. 初中生物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策略探析[J]. 学周刊,2022(6):87-88.

  [5] 兰海波. 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融合渗透实践[J]. 科幻画报,2023(1):114-115.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